查看: 4270|回复: 9

[转帖] 三伏灸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4 20: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伏灸的概述
三伏灸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指在特定的时节借助药物对人体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制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持续刺激,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能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对抗御疾病和保证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日子。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任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哥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有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 2012年:伏前:2012-7-08 周日;初伏:头伏的第一天 2012-7-18 周三;中伏:中伏的第一天2012-7-28 周六;末伏:末伏的第一天2012-8-07 周二;加强:2012-8-17 周五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哥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一般来说,三伏天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为最高。当然,古人的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的极端最高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三伏灸的理论基础
三伏灸疗法最早记载于南北朝(公元420-589年)的《荆楚岁月记》,传统多使用一些具有剧烈刺激性的有毒药物,如毛莨,斑蛰等,通过贴敷在一定的穴位,引起发泡达到治疗的目的。随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一套安全有效,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方法。
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正是我国夏季最热的时候,从中伏到末伏气温最高。熟话说:“热在三伏”,此时机体汗腺分泌亢进,机体代谢旺盛,这是贴药更易吸收,也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
中医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选准疾病为发作的最佳时机来治疗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冬季发作或病情于冬季家中的疾病,大都以寒邪入侵为原因,具有阳虚的特点,治疗当以温热药物助阳驱寒,即所谓的“冬病夏治”,而三伏灸巧妙的利用了天时地利,疗效肯定。根据病人的跟踪观察,三伏灸有疗效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伏灸的作用原理
  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因此:农历节气“夏至”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第六或第五庚日为末伏
    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医学瑰宝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各地天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
  现代研究证实三伏灸可加速细胞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对红细胞C35、受体花环率、淋巴细胞绝对值及血凝皮肤试验三项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证明三伏灸贴药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的防御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感冒和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咽炎引起的咳嗽以及过敏性鼻炎的目的。
■三伏灸的具体方法
伏贴处方如下:
◆白芥子400克  细辛400克  元胡100克  甘遂100克  猪牙皂100克  麻黄100克◆有条件可以加麝香,虚寒加丁香、肉桂。
(上药粉碎,过筛备用)。
取老姜适量,用木碗或研钵捣碎,纱布包裹,压取姜汁。随用随制,不要隔夜。不要用铁杵捣或搅汁机取汁。用时取药粉30克,加姜汁制成团块,涅饼,置生白布上,对准相应的穴位贴覆。外用关节止痛膏撕成小调加固。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相应学位,各种病症索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3-4小时,儿童一般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程度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敷贴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呵红润,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泡,效果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作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三伏灸选取相应的背部俞穴如肺俞、脾俞、肾俞,再加上大椎、定喘、百劳等能发挥平喘、补肺、健脾、益肾作用的穴位来进行。
贴附期间,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治疗的同时忌食生冷、油腻,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对于一般患者,除贴附之外,尚配合玉屏风散等综合治疗。
■三伏灸的选穴原则:
传统中医认为哮喘的发作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三伏灸选取相应的背部腧穴如肺腧,脾腧,肾俞,再加上大椎,定喘,百劳等能发挥补肺平喘,健脾益肾作用的穴位来进行。
★头伏:大椎(C7处),肺腧(T3旁开1.5寸)
★中伏:膈腧肩(T7,旁开1.5寸)脾腧(T11,旁开1.5寸),胃腧(T12,旁开1.5寸)
★末伏:肾俞(L2旁开1.5),大肠腧(L4旁开1.5)
■三伏灸贴敷后的反应: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3.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三伏灸贴敷疗程
 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三伏灸的治疗有效率逐年上升。
■三伏灸的适应症: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该病在冬季发作。三伏灸是广受好评的传统中医疗法,但并不能包治百病,它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三伏灸的禁忌症
一般来说,女性月经期间进行三伏灸没有太大影响,孕妇则应避免贴药。高热,体温超过38.5°C的患者,如副鼻窦炎患者,肺炎急性期患者等,特殊体质及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损者,皮肤对药物极度敏感者。
  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
■三伏灸贴敷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一般成人810小时,儿童4-6小时,每次4片,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治疗后皮肤均有热感,因个体皮肤耐受性不同,以患者贴药出产生辣辣的感觉但可耐受为度,不宜时间过长以免烧灼皮肤。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可外涂皮肤软膏以缓解刺激,如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泡,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时前来医院处理或搽烫伤软膏。
★有的人会有刺痒的感觉,这是药物渗透入表皮后的一种自然反应;还有人会出现红、肿、热、痛,大约只有1%5%左右的人可能会起疱。这是由于药物被人体吸收充分、穴位敏感所造成的。皮肤起疱、反应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少量小的水疱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抽液,外涂5%碘伏液,宜暴露,避免覆盖患处。
★三伏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若皮肤长有疱疖或破损,或患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等疾病,以及2岁以下的孩子(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引起感染),都不宜用三伏灸贴敷
个别出现皮肤过敏的市民,可以搽抗过敏药膏
★贴药10小时内不能冲冷水澡,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慎食海鲜、羊肉、蘑菇: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鸡、等。等发物戒食易化脓食物                                                                                    (碧海澄风辑2012-0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4 20: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这个问题,应该先弄清楚 灸法的原理。内经有言:针之不宜 灸之所宜,反之亦同。内经还言:盛者写之 虚者补之 不盛不虚以经调之 阴阳俱不足 不以针调以甘药 等原则。从这些原则中 我们可以看清楚 针 药 灸的适用原则。至于针药灸的时间规律 那是在前面的这个原则的基础上的精细讨论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12: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11: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别阴阳,再论虚实寒热
针、灸、刺络三者,相对于内服药物来讲,是属于外治,天的层次,属阳;汤药属阴为地。这是人体的内外,最大的阴阳,是人体与天地能量的交流,而在人体内部,又有五脏这个小阴阳循环。
针、灸、刺络从天落地,属奇门层次,汤药从地出天,属六壬层次。人体外为阳入,人体内为阴出,阴阳出入如环无端,当这个大循环出现问题,就直接用外治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16: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刺络和灸是一对关系,刺络为阴出,艾灸为阳入,而针是介于两者之间,可出可入,这个就是后世理解的补泻针法,都简单理解为出为泻、入为补,但如果站在阴阳出入如环无端的层次来理解,则凡是恢复循环的都是补,所以出也可以是补。刺络有一个刺阳经还是刺阴经,刺动脉还是刺静脉的问题,站在阴阳出入的角度,这个问题当迎刃而解,不存在阴经和动脉不宜刺血的问题。这个是针灸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怎么针(怎么补泻),然后才是针哪里,最后是推算什么时间针最好的流注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16: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到这里,我强烈感觉到古圣的逻辑思维的厉害,当然,我感觉的这个还是皮毛层次,精妙的还远没触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16: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之不宜 灸之所宜,反之亦同” 因为针具备了出和入的功能,所以这句话得以成立,如果我们需要出,那就不适宜灸了,如果我们需要入的,当针的入的力量有限时,就可以加用灸。
什么时候需要出呢,譬如伤寒太阳病,就不可以火熏之,以火迫劫之,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116)”

一个是微数之脉不可灸,一个是脉浮,宜以汗解不可灸。脉浮的容易理解,就是说表部有寒邪封闭,应当用汗法出去,而不应该再用灸来加固表部然后入,即不要再固密阳了(反之,阳不能密固,阴一直出去,因为阴出去了之后就叫做阳了,这时阳应该要转入,不能密固则阴出去了之后不能转弯转入,一直流失,这时就要用灸来固密,让阳能转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16: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
这里的亡阳就容易理解了,阳入的环节不能恢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16: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微数之脉,是一个津液不足而心君要加大工作量的脉象,首当补充津液。这种情况就算是有寒邪,但因为津液的不足,所以也不能用燥热的艾灸,在逐实的同时也追虚了,就相当于少阴病津液不足时用发汗法,血不知从何道而出,那这里的血,就从脉中出,可以理解为内出血、血斑等。
小建中汤、桂枝新加汤的阴中补阳就容易理解了,即在补充津液之后恢复阳入。
“阴阳俱不足 不以针调以甘药”也好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16: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伏灸,是否祖国医学的瑰宝,就可以推出一个结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4-26 00:08 , Processed in 0.06665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