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13智宇

[原创] 经典解读之 伤寒杂病论的结构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15 13: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 发病的原因 可以是无穷无尽 ,但是 我们根据察同的原则 把它们归纳起来 就会变得很简单。当然这个 归纳图 本身就应该是一张 菜单图 先有总菜单(母菜单),然后有 子菜单 孙菜单 就像 族谱下面有家谱的道理一样。关于这个内容 发展到现在就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叫 目录学 索引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15 13: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 我们首先得讨论一个概念 事物 ,什么是事物?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15 14: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 无论我们怎么给这个后天的概念 定义都不能尽其意 ,所有的方法 都是放在一个系统的关系中来给事物定义的。就像我们说男人和女人 我们说动物和人类 我们说 梅花和玫瑰花 我们说日和月 其实我们根本无法给一个具体的事物 单独的定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15 14: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个话题 我们可以设专帖来讨论,在这里我们知道 事物的定义 是系统下的关系定义的后天的相对概念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15 14: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这个原则,《黄帝内经》首先给研究人的系统背景做了个规定,那就是天地之道。内经言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也就是说 把人放在天地之道中来讨论。 人之外的万物 也是如此。这个道 就是一个模型,就是涵括天 地  人 生(万物)为一体的模型。易就是研究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模型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15 14: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 人和 天地万物 都有关系,所以 ,研究人的问题 必须包含所有的这些有关系的因素在内,这样你的理论模型才是完整健全的而不是残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15 14: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天有天的运行规律 地有地的运行规律 万物有万物的规律 人有人的规律,这样一个模型 就有四个小系统组成。必须分为四个系统来讨论 最后组合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15 14: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就是这样来讨论的。而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关于人的生命身体疾病的,所以当然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天的周期运行体现出来的 能量运行规律 ,就是天有八风,四时相胜等内容;地有东西南北 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之别 故此 内经有 地法方宜;人也是如此,人有男女之别 有五五阴阳二十五人篇;万物有上中下三品的气味各异的内容 《神农本草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15 14: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四个小系统 都是在 六合之内 天地之道这个大系统下展开的讨论,而系统则是统一的。统一的系统 自然要有统一的计量坐标系统。虽然形状各异 但是 能量的往来却是它们的共性,所以 把四个层面的东西都化为能量的模式,统一采用能量的计量系统 信息 象 音律,因为最终都是要落到有形层面 故此 就构成了一个 能量 信息 物质 合一的统一的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15 14: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的讨论 从天的运行规律 及其对地 和地上的人和万物的影响的角度切入 ,那就是以天为本,古人把这个系统称为 太乙模式;当我们的讨论 从地的运行规律 及其与天的融合 对人和万物的影响的角度切入 那就是以地为本的研究系统 古人把这个系统称为 奇门遁甲模式;当我们的讨论 从人在天地之间 从事具体的社会事件活动是否符合天地之道 以及 从人的社会的价值角度的得与失的角度切入 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研究系统 古人把这个系统称之为 六壬模式:当我们把研究人的内容 限定在 天地运行 人事运行 中 对人的生命身体的疾病产生和治疗的范围内 那么就产生了 内经生命科学 内经医学的系统;当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定位为 万物,它们的形成周期得到的天地的能量特性 及其它们的功用 在人类生命科学身体疾病应用的领域时 就出现了药物学 食物学的内容,这个就是 《神农本草经》研究的范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3-29 08:05 , Processed in 0.05620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