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68|回复: 3

[转帖] 创世记和现代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7 08: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创世记和现代科学(上)
                  --宇宙的起源

作者:吴家望
来源:《海外校园》


创造诸天的耶和华,制造成全大地的神,他创造坚定大地,并非使地荒凉,是要给人居住。
--《以赛亚书》45:18
    两千多年来,从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开始,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相信宇宙是没有开端的,没有创造者的。二十世纪初科学泰斗爱因斯坦以他发现的相对论为基础,终於证明宇宙是有开端的。他以天文资料和数学方程从宇宙的扩张倾向倒算出宇宙的起源点。可惜因为他对宇宙无起源论相信过深,居然不敢接受自己的伟大发现。到後来他才承认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最近三十年来,太空科学猛进,天文物理资料累积,科学家们已接二连三证明宇宙是有开端的。
    既然有开端,那谁是这开端的创造者呢?
两种记载之对比
    这创造者就是《创世记》所载六日内创造天地的上帝!西罗德博士(Dr. Gerald L. Schroeder)研究科学和圣经的关系二十五年,将宇宙起源论推上高峰。他以科学资料直接和圣经《创世记》对照,发现《创世记》第一章上帝创造天地的简明的记载全部被证实。他的新作《科学神学:科学智慧和圣经智慧的汇合》(The Science of God∶The Convergence of Scientific and Biblical Wisdom,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997)详尽地报导了他的研究结果。该书资料极为丰富,我在此只能为读者介绍点滴精华。
    在宇宙被创造之前,空间(space)和时间(time)都不存在。这三者是同时诞生的。时间是一种相对性的概念。如果我们乘高速的太空船飞行,时间就过得很慢。假如我们达到或超过光的速度,那麽时间就会停止甚至倒退。在宇宙不同部位,时间的概念也不同。
    在宇宙诞生(大爆炸)的一刹那,它的扩张速度与温度极高。多少万万年後,我们在这低速度的宇宙边缘的地球上,很难想像和体会那爆发时的强烈程度。现代科学家用不同方法测算宇宙时间,包括测算星球运行速度,几何角度,星球光度,和化学构造等方法。图表《创世记之六日》中,所示的创世起点时间和现代地球时间的比率,是科学家以实验室内物质形成的温度和宇宙起源(放射线)背景温度作比较而得到的。参照图中的宇宙钟及地球钟时间,比对三千多年前圣经之记述与近三十年来化石学、天文学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这160亿年来宇宙演变的蓝图,在圣经开场第一章中早已简洁、准确地描绘过了。科学花了两千多年摸索,终於为《创世记》作了见证。
创世记之六日
    宇宙钟时间 地球钟时间 主要事件起点 总共年数 创世记之记述科学资料之记载
    第一日 157.5亿年前 80亿年 神创造天地;光暗分开了(《创》1:1-5) 大爆炸创造宇宙,电子原子结合产生光线, 星河开始形成。
    第二日 77.5亿年前 40亿年 神创造空气,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创》1:6-8)银河形成。太阳和主要星球形成。
    第三日 37.5亿年前 20亿年 神聚水为海,称旱地为地。青草、菜蔬、果树出现(《创》1:9-13)。 地球冷却,液体水出现,菌藻类生物形成。
    第四日 17.5亿年前 10亿年 神造光体普照大地,日月显现(《创》1:14-19) 地球大气变透明,光合作用产生丰富氧气。
    第五日 7.5亿年前 5亿年 神造水中动物,空中飞鸟(《创》1:20-23)。水生动物及带翼昆虫出现。
    第六日 2.5亿年前 2.5亿年 神造飞禽走兽,神造人(《创》1:24-31) 百分之九十古生物灭迹後,各类动物布满大地。人类出现。
高度精确的常数
    科学家更进一步发现,神创造宇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创造人。在创造人之前,神先为人创造一个能够生存的美好环境。宇宙间一切物质的构成和变化都受自然规律中的一些常数(constants)所支配。落体加速度(9.8米/平方秒)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常数之一。经科学家鉴定,宇宙间有几十种必须高度精确的常数,略高略低,生物就不可能存在。例如落体加速度,略高的话,星球过热,就会很快烧毁;略低的话,星球过冷,重元素(例如重金属)就不能构成。又如宇宙扩张率,略高的话,银河就无法形成,略低的话,整个宇宙就会陷缩倒塌。这些常数要精确到什麽程度呢?例如宇宙扩张率,差1056分之一都不行。
    宇宙形成最重要的是大爆炸时的能量。据知名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汪波格测算,这能量如差10120分之一,任何生物都不可能存在。换句话来说,如果这能量"略高略低"了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分之一,地球就变成个大石堆,你我也不存在了。这位宇宙的设计者真是太精确周到了,太可畏可敬了!他不是神,是谁?
    我们再看仔细一点。在宇宙诞生的一刹那,在第亿亿亿亿分之一秒,空间像一个高温的大气锅。无数不成形的质子、电子、中子、光子,在这无穷大的气锅里东碰西撞。《创世记》(1:2)对这一刹那的描述为“空(void)而不成形(void and formless)”。中文经文译为“空虚混沌”,倒是颇有诗意。一秒半後,中子和质子失去互变的能力,它们之间的比率固定为一比六。接著,第一种元素氦(helium)便形成了。如果这个比率略高或略低於一比六,元素便不能形成,宇宙就永远是一片混沌了。宇宙继续扩展,降温,变更,40万年後,游离的电子和质子构成氢气(hydrogen)。从此宇宙不再是那麽拥挤,光子得解放,光出现了(“光暗分明了”《创》1:3)。宇宙充满了低温的放射线,成了宇宙的“背景”。160亿年後,地球上的科学家给它取名叫宇宙放射线背景(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这就是我在上文谈宇宙钟时提到过的宇宙起源的放射线背景。
严格的合成条件
    在化学周期表上有99种元素。从下往上、从低往高排,最低的几种是氢、氦、锂、铍、硼和碳。在氢和氦各就各位後,构成生命最重要的元素是碳。与氢和氦不同,碳的构成极为困难。一个稀有的铍原子必须吸收一个氦原子核才能构成一个碳元子。带放射性的铍原子是极不稳定的,它的短促的生命只有1016分之一秒。在这短短的0.0000000000000001秒内,一个氦原子要找到一个铍原子,并在原子核的能量和化学反应所需的激发能量相等时才能吸收。在这样严格的条件下,铍又是这样稀有,却生成了地球上最充份的元素--碳。如果这些条件有一样不确合,那麽宇宙中除氢和氦以外什麽都不存在了。当我们想到我们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是由碳组成的,我们就会感谢这位创造者了。这位宇宙的设计者这样精确的调节,原来是为人安排一个生存的环境!他不是神,是谁?
    有些科学家居然说宇宙是人创造的。当我们在夜晚对著那无尽的天际,欣赏那美丽的星光,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不会有那样狂妄的想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7 08: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世记和现代科学(下)
          --人类的起源

作者:吴家望
来源《海外校园》





神说:我们要照著我们的形像,按著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创》1:26)
    上一期我们为读者介绍,西罗德博士在新作《科学神学:科学智慧和圣经智慧的汇合》中,以科学资料直接和圣经《创世记》对照,发现《创世记》第一章上帝创造天地的简明记载全部被证实。现在我们继续介绍他对人类起源的研究。
化石学的证据。
    一百多年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了无神论者的挡剑牌。如果单细胞动物变成复细胞动物,再变成鱼类,再变成爬虫、走兽、猿猴到人类,那就不需要创造万物的神了。但最近几十年来,化石学的进展正从根本上质疑进化论。化石学的资料证明,在寒武期(Cambrian Period, 5.6亿年前)前,三十多亿年中单细胞动物都没有进化成复细胞动物。一到寒武期,突然所有和今日相似的水生动物都同时出现了。水生动物又有一亿多年没有演变,突然飞虫和爬虫都同时出现了。爬虫又爬了一亿多年没有进化,到了三叠纪(Triassic Period, 2.5亿年前),突然飞禽走兽都同时出现。这大量的化石资料所证明的,基本上和《创世记》所记载的符合。
    因为我们不可能在这儿谈化石学的细节,我就介绍两个有趣的故事。如果进化论是有道理的话,那麽这个漫长的动物进化历史上应该留下许多动物转化过程中“半牛半马”的化石。在世界上现有的几百万化石标本中,科学家一百多年来居然发现了一种“半虫半鸟”的化石。进化论者把这既像爬虫又像鸟的化石当成宝贝,给它取名为archaeopteryx。大英博物馆把这个标本单独锁在一个专门的柜子里。这些进化论者一定是不读圣经的。《利未记》在介绍飞鸟时提到一种鸟名叫角鸱(《利》11:18),在介绍爬虫时提到一种爬虫名叫 蜓(《利》11:30)不同版的圣经对这两种动物都有不同的翻译法,有一本圣经乾脆说它无法翻译。在英文版圣经里,角鸱被译作bustard, barn, screechowl, waterhen, owl等, 蜓则被译为chameleon, mole, treetoad等。
    如果我们查看希伯来文圣经,这两种动物,一鸟一虫,同名同姓,都叫作“tinshemet”。为了这两种动物,现代科学家争论不休,圣经翻译家愁眉不展。可是三千多年前,圣经上已经告诉我们,这半虫半鸟的archaeopteryx就是tinshemet!
    二十世纪初,美国国家史密逊博物馆馆长是瓦尔考特博士。他是一位世界有名的化石考古学家。有一年,他带著马队到位於加拿大洛矶山海拔八千英尺的波基斯关去挖化石。5.5亿年前地球的东西两大陆地盘相撞,形成了今天的洛矶山脉。波基斯关地区在洛矶山脉形成之前是万物丛生的热带沼泽洼地。两大陆撞击造成奔腾的淤泥,埋葬了一切水陆生物。多年後淤泥沉积变成化石。因为那淤泥非常细腻,不但动物的细小骨头的形状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连动物的内脏也都能从化石中看得清楚。
    当瓦尔考特博士挖到这丰富的化石库时,他大吃一惊。他做梦也没想到现代地球上所有动物的基本体形,从单细胞动物到有眼、有鳃、有肢体、有内脏、会爬会游水的动物,他都能在这个5.5亿年前的化石堆里找到相似的标本。他收集的六万个化石标本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翻了!在5.6亿年前(寒武期),地球上只有最简单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绝对不可能在短短0.1亿年中进化成为会爬会游水的动物!这些生物都是爆发性地突然出现的。可惜当年达尔文主义风行,几乎每个科学家都不得已要相信进化论。瓦尔考特虽是个基督徒,也不例外。他的大科学家的地位使他没有勇气宣告他的成就,向进化论挑战。这些出土的珍贵的化石标本,又被“埋”入博物馆的仓库。八十年後才被一个研究生发现。
不能回答的问题
    近年来,细胞生物学有很大的进展。科学家懂得越多,就越感到生化作用的复杂和奥秘,不能解答的问题反而更多。这里我们不是谈论飞行太空的大火箭,而是小小细胞内部的复杂结构。从前科学家认为,在有关细胞作用的问题上,他们能解答百分之五十。现在科学家则承认,能解答的不会超过百分之十。
    我们知道每个细胞核内有一种成份叫基因(DNA),是储藏遗传资料的仓库。细胞学家发现,每个海藻或原生动物的细胞含基因比人的细胞高一百倍。科学家不能解释为什麽一个原生动物要储藏这麽多的遗传资料?为什麽一个不成形的原始动物要储藏与脊椎及关节有关的遗传资料?
    请再看一个有趣的例子。研究眼晴功能的科学家们发现,在包括蚯蚓、昆虫和脊椎动物在内的,体态不同的,在遗传系列上无关的五门(系列)动物中,都存在一组控制眼功能发展的基因,叫Pax-6。自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推翻後,有一种所谓汇合进化论(Convergence Evolution)出现。用这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这Pax-6基因是各门动物多年单独演变而巧合的共同结果。那麽这五门动物都得到Pax-6的机会如何呢?
    基因是由氨基酸(aminoacids)串链而成的。每个基因链中有130个氨基酸。因为可用的氨基酸共有20种,所以可能存在的不同基因就有20130种(约等於10170种)。这Pax-6就是10170种基因链中的一种。那麽每一门动物独立演变而产生Pax-6的概率(probability,可能性)也就是10170分之一。这五门动物独立演变而全部都产生Pax-6的概率(机会)是(10170)5=10850分之一。我们如果要把10850直写,这850个零会填满一整页。既然这概率等於零,那麽这单独演变的说法就不合理。因此这五门动物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唯一可能的共同“祖先”只有寒武期前的无定形海绵或单细胞的原生物两种。可惜这两个“祖先”都是没有眼睛的!那麽是哪一位先知的设计者把控制眼功能的Pax-6安排在这没有眼睛的单细胞原生物中呢?他不是神,是谁?
宇宙没有这样的耐性
    现在我们了解了细胞的复杂结构,我们再回头来看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当年不能回答的问题之一,是单细胞动物的来源。1953年,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米勒从实验中制造了氨基酸,第一次从无生命的有机化学原料中造出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哈佛大学诺贝尔奖得主生物教授瓦尔特,在《科学美国》期刊(1954)中撰文赞扬说,只要有充分的时间,不可能会变可能,可能会变肯定。二十五年後,《科学美国》推出了《生命起源》特刊,并回收(retract)和纠正瓦尔特教授的文章。为什麽一个科学权威会错呢?正像他说的,只要有充分的时间,不可能错的也会错。二十五年中,科学家懂得了细胞结构的复杂性,可能变成不可能了。据摩罗维奇教授推算,如果全靠机会,把宇宙产生以後的全部时间(160亿年)都用完,也变不出一个细菌,更不用说单细胞动物了。
    无巧不成事。瓦尔特教授的见解是被哈佛大学的另一位教授驳倒的。化石学教授巴古恩在1970年发现了一块35亿年前形成的细菌和菌藻的化石。我们知道构成氨基酸的碳和水是38亿年前出现的。这麽说来,碳和水一出现,生命就接踵而来了。如果宇宙很有耐性地等待氨基酸演变成生命,那麽今天地球还是一个大石堆。有人说,这是上帝开我们的玩笑,把化石埋在地下,让我们慢慢去找,慢慢去思考。谁有本领开这样的玩笑?他不是神,是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7 08: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世记》与科学——创造
吴家望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道德经》
圣经开卷第一句,“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希伯来原文的词序是∶起初、创造、上帝、天和地。在2007年81、82两期的《海外校园》上,我们讨论过圣经的第一个字,“起初”(81期上,82期下)。今天,我们谈谈第二个字“创造”的意义。
在谈“创造”之前,我们先来看第三、四个字,“上帝”,其原文读音是“以罗欣”,意为那创造者。希伯来圣经中没有“宇宙”(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一字,而是用“天地”来代表所有被造之物。因此圣经的第一句,表达了时间和空间的起点。
多数古代神学家和现代太空物理学家都同意,时间和空间,好比同母孪生,都是从无到有。科学家说∶大爆发之前,无;大爆发之後,有。圣经说∶上帝创造天地之前,无;上帝创造天地之後,有。
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老子认为,永恒“常”存的东西是不可知、讲不清楚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一章)。五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也说过,上帝的最重要属性之一,是他的不可知性(incomprehensibility)。他说,上帝是“不可言的”(unspeakable)。他还说,我连“上帝是不可言的”这句话,都不该说。因为,我说这句话,就是在说(speak)上帝了(Augustine, pp. 625-626)。
公元七世纪,被称为“景教”(意为光明教)的基督教流行中国,并在九世纪竖立了十多尺高的“景教流行中国碑”,现保留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说上帝是不改变的、不可见的真理(常然真寂),永恒存在,没有起源(先先而无元);称呼上帝是三位一体、没有起源的真主以罗欣(三一妙身无元真主阿罗诃)。碑文对上帝的描写十分简洁明 ∶上帝先於万物。万物都有起源,唯有造物主上帝没有起源。
古代希腊哲学用“第一起因”(First Cause)来代表上帝∶万物有起因,起因又有起因,八七六五,追根究柢,便是第一起因。唯一没有起因的,是“第一起因”。
老子说“无”是万物之始。“无”乃是那第一起因,但他不知道“无”是什麽。然而景教碑文知道,真主以罗欣乃是没有起源的第一起因。
从无到有
圣经上的第二个字是“创造”,希伯来文是bara。bara是圣经上的第一个动词,也是个不常用到的动词,专门用来形容上帝的创造。接下来《创世记》在叙述上帝“造穹苍”、造万物时,则改用了一个用途比bara多50倍的普通动词asa(造)。
13世纪犹太神学家伦班(Ramban)认为,圣经第一句,起初,上帝创造天地,是一总纲,讲得是上帝从无到有创造天地万物。这“从无到有”的关键在bara(创造)一字。他说,除bara(创造)以外,圣经中没有另一个字,能表达从无到有的创造(Ramban,p.23)。
这麽看来,解说上帝之创造大工,bara不但是专用,也是专有。
现代德国著名神学家冯拉德(Gerhard Von Rad)补充说,我们分析“起初”时,应该联想到“创造”这词。因为在希伯来原文,创造(bara)从来不涉及任何物质材料,也不和任何物质之类的词语连用(Von Rad, pp.48-49)。这种“创造”,不但是“绝对不费吹灰之力”(completely effortless)的创造,而且是从无到有的创造(creatio ex nihilo──哲学家极为爱用的拉丁术语)。他认为,我们应当用“无可类比”(without analogy)的原则,来解释这种创造。
这麽看来,圣经第二句,地是空虚混沌,乃是解释最初“天地”被造的原始状态。
话说回来,圣经上并无一处,直接说到上帝创造天地是从无到有。但是,神学家或是科学家,任何读过圣经的人,即使不信,也必定体会到圣经所传达的、上帝从无到有创造天地的意义。
要解释《创世记》所记载的宇宙从无到有的问题,科学家的困难重重。粒子物理学家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得了诺贝尔奖後还是默默无名,後来写了本介绍大爆发论、名叫《最初三分钟》的书,才一举成名。
温伯格称呼科学的困难处境为“《创世记》之难题”(problem of Genesis)。他说,有些宇宙学家,在哲学上倾向於宇宙稳定状态模型(steady-state model),因为这样,宇宙是永恒的,造物主不存在,人就躲避了《创世记》的难题。但问题是,这样躲过了哲学难题,却躲不过科学难题,因为宇宙稳定状态模型,不但已被大爆发资料所否定,在理论上也失败了。
温伯格这样解释∶目前宇宙间光子和核粒子的数量之比,是10亿比1。这是个大数字,却不是无穷大。在宇宙扩张(或收缩)过程中的每一期(cycle),这个比例都会有细微的增长,如果宇宙是永恒的,那麽这种增长积少成多,经过无穷的时间,这个比例会累积成无穷大,不可能是今天的10亿比1。所以,宇宙不可能是永恒的(Weinberg, p.154)。
这麽看来,哲学不能救科学。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宇宙永恒(稳定)论的哲学宝座上,坐了两千多年,最终被科学(大爆发论)推翻。
神学家说上帝创造天地是从无到有,很玄;科学家描写宇宙诞生那一刹那的情景,更玄。科学家说,大爆发後10-43秒时,宇宙的大小是10-32厘米,温度是1033度。
10-43秒写出来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秒。从这种似零非零的时间开始,岂不是从无到有?
科学家们说,他们对那10-43秒以後的事,知道得一清二楚,但对那10-43秒以前的境况一无所知。而且,不但现在不能解释,将来科学家也不可能解释那10-43秒以前发生的事。他们颇有幽默感地说∶如果我们能解释,我们岂不就成了上帝了?
温伯格说,宇宙间光子数量和核粒子数量的比例是10亿比1。大爆发後,宇宙温度极高,不到一秒钟,温度逐渐降低,辐射热能就转变为大量的粒子,成了宇宙学家所谓的“粒子动物园”(particle zoo)。
那时,正粒子和负粒子(particle and antiparticle,matter and antimatter),一对一地形成。因为各自带有正负电荷,於是又两两对消(annihilation)。在对消後,转为高能的光子(photon),光子的辐射热又转变为正负粒子┅┅如此直到光子不再有足够能力转变为粒子为止。
如果正粒子和负粒子恰好是一对一,有对消而无再生,宇宙间所存在的,就只有那没有质量的光子了,永远不会有物质了!奇妙的是,起初之时,正粒子和负粒子的比例,不是恰好一比一,而是1,000,000,001比1,000,000,000。也就是说,10亿成对的正、负粒子自相残杀,化为乌有;那多馀的一个正粒子,积累起来,就成了今天的宇宙(Silk, pp.111-112; Barrow and Silk, p.91)!
好笑的是,达尔文主义者认为,达尔文主义不但适合於生物进化,也适合於宇宙进化,以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化。最近,就有位达尔文生物学家Eors Szathmary,在美国的《科学周刊》写了一篇《四季合宜的达尔文》(Darwin for All Seasons, Science, July21, 2006, pp.306-307)说,只要有充分时间,一切进化都可能。可实际上,宇宙是怎样进化的,宇宙“进化”需要的时间,宇宙的命运,物质存在与否,正负粒子的关键比例,在大爆发後的10-35秒就已经定下,何谈进化!
量子物理学家裴格士(Heinz Pagels),近年来专门研究宇宙诞生时的虚无真空(vacuum)状况。他所得到的结论是∶
宇宙被创造之前的虚无,是我们能够想像的最彻底的虚空──无空间、时间和物质的存在┅┅但是,这不可思议的虚空,摇身一变成了满满的存在──成了自然规律的果实┅┅(Pagels, p.365)
裴格士的上半句似乎是在解释圣经,讲虚空比经学家讲的还透彻。接下去,他想讲“虚空”的意义,却找不到科学的语言,於是他自己也和虚空一样,“摇身一变”,成了诗人,用拟人诗文来描写宇宙的诞生。你说他聪明不聪明?但是,第三句,他却把功劳归於他所敬拜的自然规律。
以色列物理学家兼神学家西罗德(Gerald Schroeder),对此不以为然。他说,既然大爆发是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开端,它必定也是自然规律的开端。宇宙存在之前,没有自然,谈何自然规律(Schroeder, pp.23-24)?如果科学家认为这种自然规律是永恒的,在没有宇宙和自然以前已经存在,那麽,他们岂不是踏进了神学的门槛,看到了圣经上的造物主给我们的答案?
空虚混沌
今天,我们都知道大爆发後物质形成的过程,从潜在高温能量开始,夸克、微粒子出现,科学家称其为“原始羹”(Primordial soup),从非物质的光子到电子质子,然後有氢氦等物质形成。以下一段话,准确地描写了大爆发後最初一秒钟,初期物质出现的过程∶
┅┅从完全和绝对的虚无,(出现)一种极为稀薄的、全无形质的,但是具有潜在威力的,适合於承担形体的,并且能从潜在状态进入实质状态(的原始物质)┅┅
这段话不是21世纪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说的,而是13世纪著名犹太经学家伦班,解释圣经《创世记》经文时说的(Ramban, p.23)。800年来,很少有人理解伦班解经的高见。他的“从潜在状态进入存在状态”的论点,後人更是敬而远之。
但是,当我们经历了20世纪的量子力学和大爆发论後,再回头看伦班从“绝对虚无、无形的巨大威力”、“从潜在状态进入存在状态”的论点,不禁大吃一惊、心生敬佩。
现今,科学家用来解释这种“从潜在状态进入存在状态”的数学公式,已多如牛毛了。
现代科学家说,大爆发最初一分钟出现的粒子,诸如光子、电子,都不算是物质,更谈不上体形。莫名其妙的,後来它们都有了形态。几个质子,几个电子,结合成为氢和氧;氢和氧分子结合成了千姿万态的水。
第五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e)说,圣经称呼天地为“宇宙的无体形的物质(formless matter),从上帝的不可言喻的命令(ineffable command)转变为有体形的、美好的自然┅┅这混沌和糊涂的天地,正适合於从造物主上帝接受体形”(Louth, pp.1-2)。
无神论者说,我们不可用圣经来解释科学。但是,今天是科学家在用科学来解释圣经,神学家在场外默默观看,懒得开口。
神学家说,上帝用两种方法来向人启示,一是包括圣经在内的超自然的、不可见亦不可摸的启示,二是大自然的完美所传达的、可见亦可摸的启示。
圣经《罗马书》的作者保罗形容,这两种启示,一种在人的眼里,一种在人的心里。他说,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在他们里面原是明显的,因为上帝已经向他们显明了。其实自从创世以来,上帝那看不见的事,就如他永恒的大能和神性,都是看得见的,就是从他所造的万物中可以领悟,叫人没有办法推诿(《罗马书》1∶19-20,圣经新译本,下同)。
人从看得见的事,可以领悟看不见的事;可以从大自然,领悟到上帝的存在。这里的“领悟”,圣经原文叠用了两个同义字(noeh’o 领悟,和kathorah’o领悟)∶用第一个来形容第二个,强调这种从眼“看”,到心“悟”的转变。中文的“领悟”(眼领心悟)一词,已经可以表达这个意思。英文的clearly perceived(ESV, RSV),也表达了这种“眼明心亮”的过程。
既然科学家和神学家都赞同,宇宙诞生是从“潜在状态进入存在状态”,那麽回头来看圣经,圣经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空虚混沌”,圣经原文是tohu和bohu,英文是without form and void(KJV, ESV)。Tohu一字在圣经出现次数较多,分别有空无、沙漠、旷野、风和虚无的意思。Bohu一字只出现过三次,每次都是和tohu连用(Hamilton, 108-109; von Rad, p.50)。
因为和tohu类似,bohu也有虚空的意思,所以有些神学家认为,tohu和bohu是种诗人的押韵用法。但是,深谙希伯来文的犹太神学家指出,bohu这字由bo(“其中有”)和hu(“物质”)合成,是“其中有物质”的意思(Ranbam, p.24; Schroeder, p.57)。
上帝从“无”到“有”创造天地,这“有”包含最初的物质。近代科学家想必能接受这种符合大爆发过程的解释。
千百年来,准确地解释tohu和bohu,是神学家的一大难题。tohu和bohu二字,原文都是名词,但多数译文听来像是形容词。旧约希腊文译本为“不忍一睹”(aoratos)和“未完成”(akataskeuastos),与明代《大明会典》的“洪荒混蒙”同义。
神学家们认为,持大爆发论的科学家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从语意或是从圣经整体来解译,空虚混沌代表起初的无秩序状况(Skinner, pp16-17)。接下来,圣经非常稳当地、步骤分明地叙述上帝怎样创造万物,从无秩序到秩序井然∶上帝造光,上帝看光是好的┅┅每一日上帝创造完毕,上帝都看是好的。最後,六日之後,神看他所造的一切都很好(《创世记》1∶1-31)。
显然,上帝所创造的,是无瑕疵的。但是,神学家朗曼说,後来被造物恶贯满盈,早已忘记谁是造物主。上帝不再认为这被造物是好的了。上帝观看大地,看见世界已经败坏了,全人类在地上所行的都是败坏的(《创世记》6∶12)。
这麽说,被造物又从有秩序到了无秩序。上帝要将被造物第二次从无秩序带回有秩序,便成了整本圣经的主题。
命立就立
前面我们看到,大爆发後的10-43秒,光子已充满宇宙。正负粒子从光子的辐射热而来,互相对消、去了又来。物质的存在尚无把握。但是,物质存在与否,不影响光子的丰富。这麽快,好像有个声音在大爆发之际喊道∶“要有光子!”宇宙就有了光子。
科学家到20世纪,才懂得光存在的历史。宇宙间光子和粒子的比例是10亿比1,光的重要,不言而喻。圣经的第三句话是,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原来,科学家是在应验古老圣经的言语。
六日创世
《创世记》第1章第4、5节说,上帝看光是好的,他就把光和暗分开了。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日。接下来,就是叙述上帝怎样在六日内造万物。
三千年来,经学家不断从字意、文意或文风等角度,来探讨这“六日”的含义。圣经《诗篇》90篇有这样的语句∶“你使人归回尘土,说∶‘世人哪!你们要归回尘土。’在你看来,千年好像刚过去了的昨天,又像夜里的一更。”
神学家如果采用“以经解经”的方法,那麽,一天可以代表一千年。如果夜里的一更可以代表一千年,那麽一天可以代表好几千年。这麽说,上帝创世的一天,可能包含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epoch)。
比较有学问的神学家指出,“第一日”的原文yom ehad,是“日”和“一”两个字排在一起,是“一日”(one day, day one),或“一之日”(ONE’s Day)。犹太人天天背诵的经句,《申命记》第6章第4节,“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独一的耶和华”,也可翻译为,“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上帝,耶和华是一。(Hear, O Israel: The LORD our God, the LORD is one. ESV, NIV)。
在圣经原文,“一”就是“一切”;“一”就是上帝。所以,yom ehad可以说是“一的日子”,也就是“上帝的日子”∶上帝创世的头一天,除上帝以外,别无所有!
神学家出言奥秘,科学家也不甘拜下风。自从科学家发现,他们可以用“宇宙时钟”(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基础),来衡量宇宙时间,他们也十分兴奋。科学家用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the half-life),来测算宇宙、星球的年龄。
例如,铀(U238),因放射性的衰退(radioactive decay),终於变为稳定的铅的同位素Pb208。因为我们知道,U238从一磅衰退到半磅的时间是45.1亿年,我们可以从今天宇宙存在的U238和Pb208的比例,推测出创世时铀合成的年代,是100至150亿年前。
同样,这半衰期数学公式,也可用来测算宇宙钟的时间和今日地球的关系。科学家发现,最早的粒子夸克形成时的宇宙时间,和今日地球时间的比例,相等於大爆发时的宇宙背景温度(10.9万亿绝对温度)和今天的宇宙背景温度(2.73绝对温度)的比例。
这比例常数,除上0.693(2的自然对数),再除上一年的365天,就是起初大爆发的时间,也就是10,900,000,000,000/2.73/0.693/365=15.8亿年。这便是宇宙(钟)开端。
用半衰率推算,如果“第一日”(第一阶段)从大约16亿年开始,那麽,这半衰的“第一日”长达八亿年。继续推算,这二、三、四、五、六“日”,分别为4亿、2亿、1亿、半亿和四分之一亿年。借用现代科学家的宇宙年谱(见附注的宇宙大事年表),我们看到,在这六个阶段内,宇宙间万物出现的过程,和《创世记》六日上帝创造的过程大致符合。
有细心的读者问,上帝第一日造了光,但是到第四日才造太阳。没有太阳,光从何来?现代科学资料告诉我们,光子和光,是从大爆发的第一秒开始就存在,而身为星球的太阳,到“第二日”才开始形成,到“第四日”(地球的)太空清晰透明後才被看到。
科学家说,圣经所记载创造事件的次序,和科学资料所报告的次序如此巧合,其数学概率(可能性)是亿万分之一。可见,不会是巧合。当然,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用圣经来应验科学,或是用科学来证明圣经,只是我们惊讶,说不定自然和超自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沟壑。
虽然大部分人不懂希伯来文,旧约圣经也没法研究得很深刻,但见多识广的旧约专家朗曼(Tremper Longman, III)提醒,我们读圣经最重要的,不是要知道上帝怎样创造万物,而是要知道,上帝确实从无到有,创造了被造的(万物)(Dillardand Longman, pp.51-52)。
朗曼的意思是,研读圣经时不宜喧宾夺主。上帝用多少时间,或用哪些方法创造万物,并非我们思考的重点。窃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参考书目:
1. Saint Augustine, Augustine,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V. 18,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52.
2. John Barrow and Joseph Silk, The Left Hand of Cre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3. Raymond Dillard and Tremper Longm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4.
4. Victor Hamilton, The Book of Genesis Chapters 1-17 , Grand Rapids: Eerdermans, 1990.
5. H. G. Leupold, Exposition of Genesis, Chapters 1-19, Grand Rapids: Baker, 1942.
6. Andrew Louth, Editor, Ancient Christian Commentary of Scripture, Old Testament I, Downers Grove, IL: Inter Varsity Press, 2001.
7. Jurgen Moltmann, The Trinity and the Kingdom, Cambridge: Harper & Row, 1981.
8. A. C. Moule, Christians in China, Before the Year 1550, New York: Octagon Books, 1977.
9. Heinz Pagels, Perfect Symmetry, The Search for the Beginning of Time, Toronto: Bantam Books, 1985.
10. Ramban( Nachmanides), Commentary on the Torah, Volume One: Genesis, Charles Chavel, translator, New York: Shilo, 1971.
11. Gerald Schroeder, The Science of God,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tific and Biblical Wisdo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7.
12. John Skinner, Genesis, Second Edition, Edinburgh: T. Clark, 1930.
13. P. Y. Saeki, The Nestorian Monument in China, 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 1916.
14. Joseph Silk, The Big Bang, Third Edi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2001.
15. Joseph Silk, A Short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New York: Scientific America Library, 1994.
16. Gerhard von Rad, Genesis, (London: SCW Press, Third Edition, 1972.
17. Steven Weinberg, The First Three Minutes, A Modern View of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Updated E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7, 19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0 00: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朗曼的意思是,研读圣经时不宜喧宾夺主。上帝用多少时间,或用哪些方法创造万物,并非我们思考的重点。窃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问题有三 第一 上帝把看的都很好的地球交到人类手里,人类要管理好这个地球至少要知道这个地球好在哪里?为什么能这么好? 第二明白了这个好的道理所在,才知道什么是不好的,如此才能讨论 人类管理好这个地球的最高的原则是什么?第三 明白了最高的原则,才能懂得在万事中最核心的要求是什么?才可以细化到每一个领域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3-29 05:10 , Processed in 0.04844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