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14|回复: 5

[交流] 经典解读之 “太阳之为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1 15: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001)

经过前面《伤寒杂病论的结构》帖子的讨论,我们知道这句至简的提纲,体现了整个理论框架,有很强的科学逻辑在里面,但近代流行的方证对应经方派很轻松就跃过去了,认为是临床经验的积累笔记,注定与经典的大智慧失之交臂,在仲圣门墙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欢迎大家拿手头上的各种资料书籍参与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以求让远离我们的古圣背影变得越来越清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5: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一些中医论坛在转载《金谷子讲伤寒论》一书,我也顺手转来讨论一下。
桂枝汤系列方临床应用——金谷子
伤寒第一方——桂枝汤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历代方书就方论治,讲逻辑的不多,经典逻辑结构明晰,此是伤寒太阳病开篇,明辨可见。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之——类其代太阳,这里指太阳做为一个病来讲。(太阳这个理论运用到病的分类上来说)
2. 要辨太阳病,首先脉:浮。证:头项强痛而恶寒。
3.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提纲,太阳病的典型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5: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金谷子先生书上说的经典逻辑结构明晰,就是其下面的把这个条文拆开来白话文,对应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病脉证,然后再总结这条是太阳病提纲这样子。
这样会把经典的逻辑看得太简单,从而忽略了背后严密的巨系统,之所以不把这个理论系统称为科学系统,是因为现在的自然科学系统还只是小杯子,不足以包含古圣设计的大杯子,详细讨论见“ 《黄帝内经》有没有总纲性的序言?”一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5: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能量在做玄之又玄的周期运动,古圣把这个周期分为阴阳,然后细分三阴三阳,从而可以标注能量在哪个时空点位出问题。太阳病就是能量在太阳阶段出问题,这个阶段可以比喻成太阳初升至中天的过程。太阳病就是为了说明这个时间而已,再落一层,才是具体的地点和人物、事情,因此三阴三阳这个理论模型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疾病,而具体是因为六气还是内伤,就会在特定的地点(脏腑经脉),发生特定事情(证)。因此在仲圣眼里,根本没有伤寒温病之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6: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这个理论模型,提纲条文自然是病-脉-证的顺序排列,自然要用头项强痛来表达出再落一层到具体地点人物的思路。
而恶寒的而字很关键,为什么要用而字不用停顿呢,为什么不是恶寒而头项强痛呢,这就是“伤寒杂病论的结构 ”帖子31、32楼提到的把六气归到寒热的层次性 http://www.sgtz.cn/forum.php?mod ... tra=page%3D1&page=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7 10: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13智宇 发表于 2013-10-21 15:25
最近一些中医论坛在转载《金谷子讲伤寒论》一书,我也顺手转来讨论一下。
桂枝汤系列方临床应用——金谷子
...

首先,仲圣言:若得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伤寒一日,太阳收之。太阳受理了这个伤寒。所以为病,为病是太阳应对侵入的外邪而作出的调节反应。从此也反证了太阳的生理工作机制。脉浮是工作向外的表现。头项强痛是人身阳部正邪相争而出现不柔和不通畅的表现。若得经脉以通则强痛得解,机体重新恢复柔和。恶寒是由于,人体在调动一身阳气向外抗邪,恶寒从中而生,也提示了,此时我们该做的是维护身体的阳气,而不要因为有发热等证而而误以为热者寒之而用寒凉伤阳之法。我们该做的是调神,神恶寒,我们就要祛寒,要祛寒,就要扶阳,就要助太阳正气的向外运行。这就是太阳病提纲证反应给我们中医人的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4-25 11:51 , Processed in 0.0485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