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13智宇

[交流] 《中医固有理论》陈功 于建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2: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生理学(四部五论框架)总结
随着概括性地阐述了,中医学固有理论的框架结构---“四部五论”,《内经》构建的中医生理学,就基本介绍完了。这仅仅是概括性的阐述,还需要进一步地细化或作某些修改,为此,我们求助于网友的帮助,因为,一方面我们人单力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还得为生存而奔波,况且,众人的智慧才是大智慧。如果有精力,我们将在网友的帮助下,继续完成这个框架的病理学部分以及各家学说的统一,其中最重要的是医圣仲景的用药规律。如果完成了这些,中医学的科学性前瞻性不仅让世界叹服,当今的中医临床也将有较大飞跃。如果完成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说自己不枉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这些吃中医饭的人,才不白端祖宗留下的饭碗。

虽然是概括性的阐述,但足以看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科学,本不是像鼓吹消灭中医消灭中国传统文化跳梁小丑们理解的那样幼稚。科学,有还原论,还有整体论;科学,有分析法,还有系统法;科学,往往是在逻辑学那儿找到一个模型,并非都能完全揭示自然规律;科学,需要严密的逻辑,逻辑又不是仅仅有西方的一种。这些人理解的科学不过是西方文艺复兴时的早期科学,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的科学。即便说,科学只是西方的,今天的西方科学也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些跳梁小丑们幼稚园认识的水平。口口声声科学,其实,跳梁小丑们崇拜的并不是科学思想,而是科学的阶段性成果;骨子里从来没有科学精神、有的只是科学主义。中国从来不会缺乏创新型人才,中国也从来不会缺乏创新型成果,但是,只要只能让这些跳梁小丑们横行霸道的科技体制不改变,中国将永远不会有原创科学的诞生。

虽然是概括性的阐述,但足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中医与现代的西医相比,但就科学性而言,其高度、广度、深度,中医远远超过西医。中医仅仅是在某些层面细度方面不及西医,这原因不是来自于中医学本身,而是来自于独尊儒术,中医没有得到后续的科学技术支持;来自于对科学的迷信,把中医学当作另类,使中医学丧失了与现代科技的整合机会。其实,西医的方法论不是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唯一方法论,更不能成为医学的发展方向与标准。
中西医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可否知道这是怎样的成果?“用西医研究中医”之说甚嚣尘上,取得的成果不过是把一些中草药纳入西药罢了,结果这些中草药从此带上了毒副作用与后遗症这些西药先天遗传的致命缺陷;“用中医研究西医”没有人敢这样提,可是每一个中医医生每一天都做着这样的工作,对西医诊断后的疾病再进行辨证施治,成效卓然。这不正说明,中医学所具有的巨大的包容性在起作用么?一个学科体系,是否有多大的包容性,才有多大的发展潜力?
如此大规模的医学实践,为什么没有人组织领导?为什么不在理论上进行总结?那些“中医学会”干啥去了?唯西学马首是瞻,到了自己的粉都不敢往自己脸上擦的地步,真是“将熊,熊一窝”!

虽然是概括性的阐述,但足以与把持中医命脉的中医叛卖者的“理论”相抗衡。无论是“解剖基础论”,还是“气一元论”,都不曾解决《内经》中任何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甚至这些权威都不敢涉及这些问题。而“四部五论框架”却能够解决其中的大部分问题,这里的“解决”,是指理论的自恰性,而非指用西医理论加以解释,实践证明,探讨中医理论最大的忌讳就是与西医雷同,原因在于错误地认为,西医的方法论是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唯一方法论,西医是医学的发展方向与标准。
如果,中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而中医的解剖学不及西医解剖学的万分之一,那么,她还有存在的必要么?如果,中医学是“气一元论”,而历史早就给其下了定论,是反动的宋明理学,那么,她现在还好意思拿到桌面上来么?既然,一方面技不如人很落后,另一方面不是科学而且反动,废除中医学不是顺理成章的吗?不是中医权威自己把中医学搞成“伪科学”的模样,哪来的张功耀之流废除中医的签名风波?
尽管,那些中医叛卖者窃据要职、盗用国力支持,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许是螳臂挡车,但是,历史才是最高裁判,曾经权倾天下者也不过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但愿,当代中医人莫再掘祖宗的坟、断子孙的路,中医学能够恢复本来面目,并得以科学地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至于笔者,还得为五斗米继续折腰去,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2: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藏象论三、五行学说的“取象比类”
任何事物的功能、性质都是多方面的,何谓有效,这取决于自身及周围事物的需要。在人体的脏腑器官,其五行隶属是固定的,这是正常生理的需要。判定一个事物属于五行的哪一行,就要看“有效功能期”在哪个阶段。但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上面所举的“红血球”例子,只不过是个借喻,以帮助说明“五行”实质。实际应用的方法是“取象比类”,就是取出事物最突出或最需要的特征---象。
如形、色、声、味、习性等,与已知或已规定其五行属性的事物进行对比归类 ,以确定具体某个事物的五行所属。当然,这种对比一定要选择有可比性的特征。选颜色就只选五种颜色,选气味就只选五种气味,而不能对参与类比的事物,一些选颜色,另一些选气味。这种“类比”与后天阴阳的“对比”不同,阴阳的对比只选事物的一种属性,如温度,以温度高者为热为阳,以温度低者为寒为阴;而五行的类比,是选某一类别的事物属性,将其分成五个区域。一个是质的区别,一个是量的区别,五行是在更深层次上的比较。
对于人体以外的事物,其五行所属常常是相对的,需要不同,所取的“象”也不同,类比的结果就不同。例如“鸡”,在“五畜”犬、马、牛、鸡、彘中,是取其“味”的,所以属“金”;而在“五虫(兽)”毛、羽、倮、介、鳞中,因“鸡”为羽虫,当属“火”(见《素问·五常政大论》)。
在人体,五行藏象说,取五个主要脏腑器官肝、心、脾、肺、肾,与一年中的五个季节相类比,来阐述五脏功能或病症与季节的相应关系。因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所以,分别属于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其它六腑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孤腑除外);五体的筋、脉、肌、皮、骨;五色;五味;五声等分别隶属于五脏之下。这种隶属关系其根本是“有效功能期”的相同,但也有其它关系,如在形器论中,筋是指运动系统而肝则主管运动,青色是木的本色,而“肝”气盛的时候,人的面色也青。
四、五行学说中的生克乘侮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在某一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所谓相“生”,就是有利于此也有利于彼;相“克”,就是有利于此而不利于彼;相“乘”,就是“克”其太过;相“侮”,就是反被“克”之。属于不同行的事物,依木、火、土、金、水的次序而相“生”;依木、土、水、火、金的次序而相“克”。如在春季适宜于木行事物,当然对即将旺盛的属火行的事物有利,即为“木能生火”;而对于属土行的要求平稳的事物则不利,即为“木能克土”。在人体,若由体内外环境造成“肝”气过盛,必然不利于“脾”的功能发挥,而出现“肝木克脾土”的现象。生克作用有正常的,也有异常即病态的。正常的,保持各行之间生克的协调关系而使事物正常发生与发展;异常的,各行之间生克的协调关系失衡而产生病态的乘侮。这类的内容在《内经》中多处可见,此不赘述。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我们不难推导出,事物普遍联系的最简化模式就是“五”。
需要注意的是,经络中也存在时间机制,在五行藏象论中,经络和穴位也分别隶属于五行之下,《素问·刺热论、五常政大论、五脏生成论》,是以经络连属脏腑的五行来确定其五行属性的。对于手厥阴、手少阳二经,或与手少阴、手太阳二经同属火行,或不予讲述。穴位的五行隶属,散见于《内经》很多篇章,但主要见于《灵枢·本输》,即其所谓的井、荥、腧、经、合五腧穴。由“五腧”穴发展而来的“子午流注针法”,其治疗效果用“神奇”一词来形容并不过分。另外,《素问·血气形志》所述的背部“五脏之俞”,亦当是五行机制(及形器联系机制)。由此可知,针刺疗法、经络现象不完全是经络机制的作用,这些应当成为“经络实质”探索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2: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藏象论
第三节 “五运六气”的病机辨证
在《内经》中对五行的应用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用于人体的“五行藏象论”;二是,用于阐述天人关系的“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主要见于“七篇大论”中,是运用五行学说的典范。“运气七篇”的核心是“病机十九条”。弄懂“病机十九条”,也就懂得了运气学说及其应用方法,它不是用来预测天气和疾病的,而是用来辨证的,下面将《关于“病机十九条”的规则性》一文照录。此文我们曾经向很多高级别专家推荐,大多说看不懂,只有全国政协常委阎洪臣教授看懂了,并给予很高评价。我们不知道,其他人为什么看不懂,我们哪里没有说清楚,请网友提出来,以便大家探讨。

关于“病机十九条”的规则性
五运六气学说在“四部五论”框架中属于藏象论的五行说。它本是《内经》中最易懂易用的部分,由于王冰首注有几处关键性错误,后人踪之,或发挥或引用,竟无一人知道它讲的是什么。
“十九条”只讲六气,未讲五运(刘完素的《玄病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错了),是六气在临床应用中的示例。这里所说的“……皆属于……”并非无条件的,而是,指在某种特定运气条件下,这些症状才“属于……”。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各管一气,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我们看“病机十九条”的前六条,肝(厥阴风木)、肾(太阳寒水)、肺(阳明燥金)、脾(太阴湿土)、火(少阳相火)、心(少阴君火),这正是主气的逆次序,也是五行相生的逆次序。人在初之气,如果患了“诸风掉眩”,则从主气的厥阴风木求其病因,如果人在终之气患了“诸寒收引”之症,则从主气的太阳寒水求其病因,……。主气为病病在五脏,故用五脏命其名,在五行藏象说中,五脏就是五行在人体的别名。
其后的“下、上”两条,是司天、在泉为病。三之气的客气又称司天,终之气的客气又称在泉,与其它四间气不同的是,它们不仅管三之气或终之气,同时,司天还管上半年与人体的上半身,在泉还管下半年与人体的下半身。所以,人在上半年患有“诸痿喘呕”(痿症是因肺燥)等上半身疾病,则求之于司天之气,无论是何气司天。若在下半年患有“诸厥固泄”等下半身疾病,则是由在泉之气造成的,也无论是风是寒……。
后十一条,都是主气与客气相胜造成的疾病,其中,前六条是以三之气的主气火为例,分别与湿、热、风(三阴逆次序)相胜所造成的病症,由于同一个少阳相火分别与三阴相胜,故出现了三次,而每次所胜的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病症也不同。相火与三阳客气相胜被省略。
最后五条是举二之气为例,是主气君火(热)分别与火、燥、寒(三阳之气的顺次序,对君不可逆行)相胜为病,所以,同一君火出现三次,每次所胜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同。君火(热)与三阴客气相胜被省略。
客气燥金被火克制,胜过相火为病或有可能,但不可能胜过君火而为病,故无属“燥”一条。君火无所对,故移至最后一条。如果在某一气出现了症状,除了求之于主气、司天、在泉之外,还可求之于客主相胜,来找到病因。刘完素不知此理,补了属“燥”一条。由此可知,十九条 “火热居其九”,并不是因为火热病多见。
“病机十九条”作为六气辨证的示例,掌握了它用五运六气辨证才有可能,十分方便。


小结
藏象论就是用“四象”或“五行”来说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这是一种时间机制。机械关系好理解,那么时间关系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过程,有始有终或是呈现周期性,无论周期的长短是1秒还是1年,每个周期都可人为的分为四个或五个阶段(相位)。以五行为例,事物在这五个阶段中表现是不同的,事物的功能特征总是在某个阶段表现最强,这个阶段是它的功能相位,按木、火、土、金、水次序,功能相位在哪一行,这个事物就属于哪个行。对虚拟的功能组合是用观察“象”(某种特征)的方法掌握其五行所属,然后归类,这种方法就是“取象比类”。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全身的所有功能组合(用解剖所见命名)分为五大系列,这就是五行隶属。同属于一行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在时间上同步;不同行者,互相制约。相位相连的有相生助关系,相位相间隔者有克害关系,即所谓“同者盛之,异者衰之”。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外在条件同一时间,有利于此,同时也有利于彼这就是相生,若利于此则不利于彼这就是相克。
人们总是寻求最简化的模式,“四色猜想”假定在任何条件下是最简化的,但经证明,“五色定理”才是符合任何条件下的最简化模式。“四象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创立与运用,很像“四色猜想”与“五色定理”,所以说,“五行学说”是一切事物普遍联系的最简化模式,中医多采用“五行学说”。
至于说,“五行”是五种物质,那是前期的“五材”学说,邹衍(齐国稷下学者)之后,五行学说已发生了质变,已不代表五种物质,《内经》应用的是邹衍之后的五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2: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论争的真正原因
对中西医论争的历史与现状,互联网上有很多分析性文章,其代表作就是网名“飞不高的鹰 ”的连载《为什么会有中西医之争?》。罗里罗嗦也道不出个所以然,倒是我这个看客给其总结出了核心观点,不外乎是愚昧与科学、先进与落后的论争。其实,这种认知,极其肤浅与幼稚,除了可供自我陶醉,说服不了任何人。试想,除了娱乐与消遣,谁会放着汽车不坐,非得坐马车;放着电灯不用,非得点蜡烛;放着农机不用,非得使用锄头?西医果真是先进、有效的,没有人会傻到拿自己的痛苦与生命开玩笑。那中西医论争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纵观历史,不外乎三点:一是,西医是政客的枪;二是,西医是殖民主义的马前卒;三是,中医是西医的照妖镜。

一,西医是政客的枪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是中国人所渴望的,都不需要依靠政治来推广与普及,为什么唯独西医总是与政治有扯不完的干系?从严复要挟清政府给西医行医资格,到余岩勾结汪精卫日伪政权对中医绞杀,说白了都是政客的阴谋诡计。政客人为地把中医设定为旧势力的代表,把西医设定为新势力的代表,说是在科学上,实际上是在思想上,搞成新旧政权抗争的翻版,从而迷惑国人新旧政体的斗争,就是科学与愚昧的斗争。政客果真崇尚科学么?非也,非也。西方科学的历史不过三百年,中国“穷追不舍”一半的时间,还是在西方的屁股后头转,正是政客在科学引进早期对科学宗教化亵渎的结果。这就不难理解,通过政治才能使其畸形壮大发展的背后,西医并不是因为什么科学与否,只不过仅仅是政客手中的枪。

二,西医是殖民主义的马前卒
懂得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西医是随同西方宗教一同捆绑着输入中国的,西方宗教是西方殖民主义的思想武器。所以,西医输入中国的原始目的,并不是西方什么仁心善举,而是充当殖民主义扩张的马前卒。所以说,西医在中国的出身很不光彩,先天具有卑鄙、血腥、贪婪、丑恶的本性。
尽管,西医今天在中国随同其它科学一道,本着“科学无国界”原则,脱离了殖民主义,但是,其“枪”与“马前卒”的基因还时常显露。西医在西方已经被认识到局限与盲目,各个国家纷纷寻求新医学发展之路,谁成为领军,谁就将获得超乎寻常的政治、经济利益。中国若是成为领军,是很多利益集团所不愿意看到的,那么,新一轮中西医之争就是必然的了。


三,中医是西医的照妖镜
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转化为实用技术,才能为人类服务,医学也不会例外。尽管,西医把生命科学做为自己的医学基础,但是,它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中间理论体系,来使它把生命科学转化为实用技术,所以,西医的临床除了急救、外科、某些细菌类感染以外,相当蹩脚。西医骨子里,就是自认为无所不能,大包大揽,而中医就成了它的一面镜子,照得它科学外衣里的身子,千疮百孔、疾病缠身,所以,中医就成了西医的必然敌人。

解决中西医敌对局面的唯一可能,就是新医学的诞生,但,前提是西医莫再做“枪”与“马前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2: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候医学,未来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前沿

作者:于建国 于建成

论文摘要:由《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构建的中医气候医学,是阐述太阳系天体运动引发太阳特别是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影响,进而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并依此加以治疗的一门医学。随着对这门医学的深入研究,为生命本质、经络实质、疾病防治、气候灾难预测研究提供了广阔前景。这里所说的气候,专指地球一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正常与异常表现。

关键词:五运六气 太阳黑子 气候医学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阐述“天人关系”的一套理论,除了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气候、预测疾病,而且以此辨证施治卓有成效。然而,对其起源与本质却是千古之谜,特别是反对中医的人士,以毫无科学根据为由,把中医学化为巫祝一类。通过我们的研究,证明五运六气不但具备科学的基本属性,而且极具前瞻性。五运六气揭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太阳系天体运动引发太阳特别是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影响有着紧密关系,是一门科学严谨的“气候医学”。

1 五运六气的起源与本质
五运六气包括六气的主气、客气及司天与在泉,五运的岁运、主运、客运及太过与不及等主要概念。

1.1 六气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1.1.1 主气
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时其赤道与黄道的夹角不断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某一点受太阳辐射的面积也随之不断变化,由此产生四季。中国古人又把四季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或六气,这个六气就是五运六气的主气。

1.1.2 客气
为什么,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这正是五运六气千古之谜症结所在。虽然,地球上的某一点在每一年的同一节气受太阳辐射的角度与面积是相同的,但是,其辐射性质与强度并不相同,原因在于太阳本身抛射的物质、能量、信息性质与强度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性质与强度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太阳黑子运动周期,经过我们的研究,证明太阳黑子运动周期是造成客气位移的原因。
太阳黑子的成因主要是大行星对太阳引力作用造成的,爆发在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与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两个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把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称为事件一,用“R1”表示;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称为事件二,用“R2”表示,周期次序用罗马数字表示;太阳与汇合后大行星之间的连线称为“太阳黑子矢量轴”,用“S↑”表示。
R1与R2各自的周期都是22年,R1与R2相隔11年,主要是由于太阳黑子漩涡方向相反而造成R1与R2的S↑相反。R1Ⅰ与R1Ⅱ和R2Ⅰ与R2Ⅱ各自在黄道面上相当于提前240°,如图1所示,O点为太阳中心,假设R1Ⅰ发生在黄道A点,那么,R1Ⅱ就发生在B点,其R1ⅠS↑与R1ⅡS↑逆时针形成240°夹角并向心性相反;而R2Ⅰ发生在D点,R2ⅠS↑与A点的R1ⅠS↑向心性相反。
R1ⅠS↑、R2ⅠS↑与R1ⅡS↑都相距480°,因其向心性相反,所以将DO延长与黄道交点为E,E与A点的S↑向心性相同,A与E点的S↑相距660°。660°/ 11=60°,正好为一气在黄道上所在的角度,这就是客气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的原因。
主气在黄道上,三之气称司天,终之气称在泉;S↑逆时针位移与司天、在泉形成夹角的度数(六气)就是客气的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客气轮回到十一气时,R1ⅠS↑在六气模型中消失,R2ⅠS↑在D点反向发生,使得六气继续轮回。

1.2 五运
五运是主要或称简化阐述类地行星运动规律的,通过火星、地球、金星运转图(见图2)、角速度公式(φ=ωt)可知,每隔2.2年或是504°地球与火星相汇一次,相汇后1.1年火星处在216°位置上,而地球在以太阳为中心黄道上与火星相对。
以10年为期,地球与火星相汇第一年在1位、第三年在2位、第五年在3位、第七年在4位、第九年在5位三星相汇。而第二年地球在A点,火星在4位
                     四        B          5
                     六        C          1
                     八        D          2        
                     十        E          3
这样就得出地球五运,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运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位点        1        A        2        B        3        C        4        D        5        E
天干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也就是说,五运是通过类地行星主要是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岁运,指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主运,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客运,与主运类似,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不过它是由年干决定初运,而不同于主运的木、火、土、金、水固定主运。在12345点上称太过,在ABCDE位上称不及。

2 中医气候医学模型
五运六气是通过综合太阳系天体运动因素,来把握其对地球气候影响规律,从而对疾病加以防治的一套中医学理论。它属于中医“四部五论”框架结构藏象论的一部分,当然与经络论、形器论、阴阳论紧密结合。
从藏象论角度把人体视为一个气候系统,并与地球气候系统相关联。所谓的气候就是风热(火)湿燥寒,其气象基本要素是气压、温度、湿度,“故其生五,其气三”(《素问•六节藏象论》),具体应用则“六气标本所从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药的应用,并不像西药一样取其“有效成分”,而是从形器论出发取其象,结合藏象论取象比类,结合经络论归经。
在五运六气气候医学模型中,六气的主气与客气少阳与太阴易位,这是客观规律造成的,通过这一模型“开阖枢”“参数”调整完成易位(因不涉及该文主题则另文叙述)。
气候医学构建了一个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组成六十甲子的数学模型,不仅用来纪年,也用来把握地球与人体气候。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正内涵。它与系统论共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

3 气候医学未来展望

3.1 五运六气做为医学理论模型,通过临床实践验证是准确、有效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么,这一符合客观规律的模型背后必然蕴涵着一个机理。这一机理应该是,太阳在其耗散过程中有自组织行为,太阳系所有事物包括行星与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

3.2 太阳黑子的起因与周期蝴蝶图虽然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用流体力学并不难解释。它为什么要产生,正是太阳需要自组织来调整其耗散进程以不至于使其迅速崩解。经络的足六经、手足十一经、从手足十一经分出手足十二经以及经络随时间浮沉现象与太阳黑子周期惊人的巧合,预示着经络这个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正是太阳混沌化中的秩序化过程在生命上的转录。也就是说,人体的经络是太阳黑子蝴蝶图的“象”,太阳黑子蝴蝶图是太阳的经络,一个自己秩序化的路线图。

3.3 既然太阳系所有事物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那么,必然刻录了太阳秩序化的痕迹,即信息,也就是中医的“象”。中医正是把中药的信息,依据控制论同构对应性原则加以利用的,绝不像西药停留在化学反应低级肤浅层次上。作为中医形体论一部分的基因学说,遵循生物全息律,不仅反映了个体生物全部信息,也势必反映太阳秩序化信息。用基因组学来研究中草药,正是做为战略科学家陈竺院士的高瞻远瞩。

3.4 从五运六气我们看到的是秩序、是和谐,社会是人类活动的综合表现,必然遵循从混沌化向秩序化发展进程。五运六气的数学模型,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数学模型。和谐就是,既不要胜则无序,也不要负则无序;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即不要不迁正,也不要不退位,而使社会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得以均衡发展。新医学的模式必然是“气候、社会、心理与生物医学模式”。

3.5 五运六气与混沌学结合,加入偶然参数如彗星掠过势必更加准确预测气候灾难,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3.6 气候医学紧紧是《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学体系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将在未来相当历史时期内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仅对五运六气的揭示,就足以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它决不是不懂装懂反中医人士说的,是什么封建迷信。“废医验药”更加不可能,因为,西医尚没有发展到有这个本钱。反过来看,西医发展到现在,也不过是必须纳入中医海洋的一条河川。用中医方法来研究西医,才是未来新医学发展方向,每一个中医工作者都做着这项研究,并卓有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佚名 太阳系 互联网
佚名 类地行星 互联网
佚名 太阳黑子蝴蝶图揭密 互联网
印显吉 论太阳黑子即是日地间天体物质 互联网
印显吉 火星、地球、金星运转图 互联网
黄帝内经 学苑出版社 1995.1 第1版
陈功 于建成 中医“四部五论”框架结构 互联网
于建成 经络是个什么东西 互联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2: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
----气候医学,未来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前沿

作者:于建国 于建成

论文摘要:由《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构建的中医气候医学,是阐述太阳系天体运动引发太阳特别是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影响,进而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并依此加以治疗的一门医学。随着对这门医学的深入研究,为生命本质、经络实质、疾病防治、气候灾难预测研究提供了广阔前景。这里所说的气候,专指地球一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正常与异常表现。

关键词:五运六气 太阳黑子 气候医学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阐述“天人关系”的一套理论,除了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气候、预测疾病,而且以此辨证施治卓有成效。然而,对其起源与本质却是千古之谜,特别是反对中医的人士,以毫无科学根据为由,把中医学化为巫祝一类。通过我们的研究,证明五运六气不但具备科学的基本属性,而且极具前瞻性。五运六气揭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太阳系天体运动引发太阳特别是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影响有着紧密关系,是一门科学严谨的“气候医学”。

1 五运六气的起源与本质

五运六气包括六气的主气、客气及司天与在泉,五运的岁运、主运、客运及太过与不及等主要概念。

1.1 六气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1.1.1 主气

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时其赤道与黄道的夹角不断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某一点受太阳辐射的面积也随之不断变化,由此产生四季。中国古人又把四季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或六气,这个六气就是五运六气的主气。

1.1.2 客气

为什么,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这正是五运六气千古之谜症结所在。虽然,地球上的某一点在每一年的同一节气受太阳辐射的角度与面积是相同的,但是,其辐射性质与强度并不相同,原因在于太阳本身抛射的物质、能量、信息性质与强度是在黄道上不同时间不同位置变化的,而这种性质与强度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太阳黑子运动周期,经过我们的研究,证明太阳黑子运动周期是造成客气位移的原因。
太阳黑子的成因主要是大行星对太阳引力作用造成的,爆发在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与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两个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把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称为事件一,用“R1”表示;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称为事件二,用“R2”表示,周期次序用罗马数字表示;太阳与汇合后大行星之间的连线称为“太阳黑子矢量轴”,用“S↑”表示,S↑是由等离子体、氢氦原子、分子、中子、引力场、电磁场及各种射线集合而成,是真实存在的,性质与强度是随大行星运动不断变化的。主要是由于太阳黑子漩涡方向相反而造成R1与R2的S↑向心性方向相反。
R1与R2各自的周期都是22年,R1与R2相隔11年,R1Ⅰ与R1Ⅱ和R2Ⅰ与R2Ⅱ各自在黄道面上相当于提前240°,如图1所示,O点为太阳中心,假设R1Ⅰ发生在黄道A点,那么,R1Ⅱ就发生在B点,其R1ⅠS↑与R1ⅡS↑逆时针形成240°夹角;而R2Ⅰ发生在D点,R2ⅠS↑与A点的R1ⅠS↑向心性相反。


R1ⅠS↑、R2ⅠS↑与R1ⅡS↑都相距480°,因其向心性相反,所以将DO延长与黄道交点为E,E与A点的S↑向心性相同,A与E点的S↑相距660°。660°/ 11=60°,正好为一气在黄道上所在的角度,这就是客气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的原因。
主气在黄道上,三之气称司天,终之气称在泉;S↑逆时针位移与司天、在泉形成夹角的度数(六气)就是客气的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客气轮回到十一气时,R1ⅠS↑在六气模型中消失,R2ⅠS↑在D点反向发生,使得六气继续轮回。

1.2 五运

五运是主要或称简化阐述类地行星运动规律的,通过火星、地球、金星运转图(见图2)、角速度公式(φ=ωt)可知,每隔2.2年或是504°地球与火星相汇一次,相汇后1.1年火星处在216°位置上,而地球在以太阳为中心黄道上与火星相对。


以10年为期,地球与火星相汇第一年在1位、第三年在2位、第五年在3位、第七年在4位、第九年在5位三星相汇。而第二年地球在A点,火星在4位
    四        B          5
    六        C          1
    八        D          2        
    十        E          3
这样就得出地球五运,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运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位点 1 A 2 B 3 C 4 D 5 E
天干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也就是说,五运是通过类地行星主要是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岁运,指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主运,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客运,与主运类似,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不过它是由年干决定初运,而不同于主运的木、火、土、金、水固定主运。在12345点上称太过,在ABCDE位上称不及。

2 中医气候医学模型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
五运六气是通过综合太阳系天体运动因素,来把握其对地球气候影响规律,从而对疾病加以防治的一套中医学理论。它属于中医“四部五论”框架结构藏象论的一部分,当然与经络论、形器论、阴阳论紧密结合。
从藏象论角度把人体视为一个气候系统,并与地球气候系统相关联。所谓的气候就是风热(火)湿燥寒,其气象基本要素是气压、温度、湿度,“故其生五,其气三”(《素问·六节藏象论》),具体应用则“六气标本所从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药的应用,并不像西药一样取其“有效成分”,而是从形器论出发取其象,结合藏象论取象比类,结合经络论归经。
在五运六气气候医学模型中,六气的主气与客气少阳与太阴易位,这是客观规律造成的,通过这一模型“开阖枢”“参数”调整完成易位(因不涉及该文主题则另文叙述)。
气候医学构建了一个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组成六十甲子的数学模型,不仅用来纪年,也用来把握地球与人体气候。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正内涵。它与系统论共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

3 气候医学未来展望

3.1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五运六气做为医学理论模型,通过临床实践验证是准确、有效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么,这一符合客观规律的模型背后必然蕴涵着一个机理。这一机理应该是,太阳在其耗散过程中有自组织行为,太阳系所有事物包括行星与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

3.2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太阳黑子的起因与周期蝴蝶图虽然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用流体力学并不难解释。它为什么要产生,正是太阳需要自组织来调整其耗散进程以不至于使其迅速崩解。经络的足六经、手足十一经、从手足十一经分出手足十二经以及经络随时间浮沉现象与太阳黑子周期惊人的巧合,预示着经络这个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正是太阳混沌化中的秩序化过程在生命上的转录。也就是说,人体的经络是太阳黑子蝴蝶图的“象”,太阳黑子蝴蝶图是太阳的经络,一个自己秩序化的路线图。

3.3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既然太阳系所有事物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那么,必然刻录了太阳秩序化的痕迹,即信息,也就是中医的“象”。中医正是把中药的信息,依据控制论同构对应性原则加以利用的,绝不像西药停留在化学反应低级肤浅层次上。作为中医形体论一部分的基因学说,遵循生物全息律,不仅反映了个体生物全部信息,也势必反映太阳秩序化信息。用基因组学来研究中草药,正是做为战略科学家陈竺院士的高瞻远瞩。

3.4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社会是人类活动的综合表现,必然遵循从混沌化向秩序化发展进程。从五运六气我们看到的是秩序、是和谐,五运六气的数学模型,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数学模型。和谐就是,既不要“胜”则无序,也不要“负”则无序;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即不要“不迁正”,也不要“不退位”,而使社会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得以均衡发展。新医学的模式必然是“气候、社会、心理与生物医学模式”,正是《素问·气交变大论》所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3.5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五运六气与混沌学结合,加入偶然参数如彗星掠过势必更加准确预测气候灾难,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3.6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就会发现:气候医学紧紧是《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学体系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将在未来相当历史时期内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仅对五运六气千古之谜的破解,就足以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它决不是不懂装懂反中医人士说的,是什么封建迷信。“废医验药”更加不可能,因为,西医尚没有发展到有这个本钱。反过来看,西医发展到现在,也不过是必须纳入中医海洋的一条河川,而且,必须进行无公害化处理。用中医方法来研究西医,才是未来新医学发展方向,每一个中医工作者都做着这项研究,并卓有成效。一切对中医行政打压、舆论攻击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的犯罪,余岩之流必然得到历史公判。

主要参考文献:
佚名 太阳系 互联网
佚名 类地行星 互联网
佚名 太阳黑子蝴蝶图揭密 互联网
印显吉 论太阳黑子即是日地间天体物质 互联网
印显吉 火星、地球、金星运转图 互联网
黄帝内经 学苑出版社 1995.1 第1版
陈功 于建成 中医“四部五论”框架结构 互联网
于建成 经络是个什么东西 互联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3: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实质验证模型设计

作者:于建成 于建国 陈功

摘要: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发现,经络的足六经、手足十一经、从手足十一经分出手足十二经以及经络随时间浮沉现象,特别是经络的“六经抗病机制”与太阳黑子周期惊人的巧合,预示着经络这个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正是太阳混沌化中的秩序化过程在生命上的转录。也就是说,人体的经络是太阳黑子蝴蝶图的“象”,太阳黑子蝴蝶图是太阳的经络,一个自己秩序化的路线图。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的成立,我们设计了一个试验模型。

关键词:太阳黑子 经络实质 验证模型

《黄帝内经》构建的经络论,是从空间的角度观察人体。经络,是人体阴阳属性不同的各个空间区块,用三阴三阳命其名。经络的作用是调节各部位之间的阴阳状态,所谓的阴阳就是人体中的混沌化与秩序化两种拮抗势力。经络论分六经说与十二经说(十一经说是过渡阶段),二者走向不同,作用也不同,六经(十一经)调先天之气,十二经调后天之气。经络存在着“六经抗病机制”,此机制调节六经所行的先天之气,即先天阴阳。若用现代医学解释,它就像“潜伏期”。
经络实质研究长期未果,其原因就在于未明经络学说的本意,不顾“学说”径取“经络”,研究目标模糊。

1. 现有的各种假说难以自洽

针刺的临床疗效有目共睹,其经络现象也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说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虽然对“经络实质”进行了大规模研究,但是其各种假说尚难自洽,说服于人。
通过对经络现象的观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经络具有随季节浮沉的特点,这对任何有形质的组织器官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它不可能具有现代解剖学意义;二是,手三阴经与足三阳经各自具有先后天两种相反的走向,因此,经络也不可能是某种流动的物质,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西医理论框架中找到它是不可能的;三是,经络具有幻肢痛的现象,因此,被截断的肢体也不会再具有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说在现代物理学中找到“场”类存在也是不可能的。

2. 笔者提出的假说

经络应该是一种“影子”,是大脑中某个“事件”通过神经为媒介,投放到全身的一种“影子”。这个事件,并非大脑中的某种组织结构或某种功能,而是个体进化(发育)过程在大脑中的“存档记录”。也就是说,经络论中的六经(十一经)应当是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保存在大脑中,需要时就调用。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的破解,我们发现,经络的足六经、手足十一经、从手足十一经分出手足十二经以及经络随时间浮沉现象,特别是经络的“六经抗病机制”与太阳黑子周期惊人的巧合,预示着经络这个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正是太阳混沌化中的秩序化过程在生命上的转录。也就是说,人体的经络是太阳黑子蝴蝶图的“象”,太阳黑子蝴蝶图是太阳的经络,一个自己秩序化的路线图。
因此,笔者倾向于把《内经》固有理论与太阳系物理学、太阳系化学、信息学、脑科学及组织胚胎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向。

3. 验证模型设计

现代科学尚没有发展到,可以完全揭示太阳黑子周期与经络关系是如何进行信息表达的。但验证两者有其直接相关性并不困难,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试验模型,就是“六经抗病机制”与太阳黑子周期相关性模型。
“六经抗病机制”,就是《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是一种根据受寒至发病天数来辨证的方法,十分准确。此机制启动后,一日一经,六日一周,经数周而渐停。若受寒之人六经不虚,则在这个过程中,无任何症状表现而寒邪自去;若某一经虚,则在该日发病而出现该经脉证。“潜伏期”之说,虽然是一种猜测,但具有可重复验证的属性。
本来,通过推导证明了五运六气中客气与太阳黑子周期直接相关,“六经抗病机制”在《伤寒论》诞生后经过中医1700多年的临床医案验证的确存在,“六经抗病机制”与太阳黑子周期性相关,应该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为了更有说服力,我们不妨再做相关验证,以便为未来研究提供思路。

3.1 样本
大样本,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体重试验动物及自愿受试者,同等环境下给予等量相当刺激,制造病理模型。即某样本某经“虚”,表现出不同症状,共六大症候群表现。对六大种样本进行理化指标、心理指标等较全面的测量,找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差异。

3.2 对客气的六气,进行太阳系理化性质全方位测量研究。找出六气受太阳黑子周期影响其太阳系理化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规律。

3.3 “六经抗病机制”理化指标、心理指标与六气受太阳黑子周期影响其太阳系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4. 验证的意义

4.1 通过两者相关性研究,势必为最终揭示经络实质提供研究思路,有望揭示两者信息表达物质基础。

4.2 如果,经络实质得以者证实,那么,这一理论应该成立:太阳在其耗散过程中有自组织行为,太阳系所有事物包括行星与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

4.3 既然太阳系所有事物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那么,必然刻录了太阳秩序化的痕迹,即信息,也就是中医的“象”。中医正是把中药的信息,依据控制论同构对应性原则加以利用的, 这就为中药利用寻求到了科学依据。

4.4 为中医体检与治疗标准化提供可能。

5 结语

我们毕竟不是天文学家、太阳系物理学家、太阳系化学家、信息学家、经络实质研究专家,只能提供一个粗旷的模型,其细化的模型只能由国家组织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论证建立。但是,尽管是一个粗旷的模型,对经络实质研究是极具建设性的,势必促进日地关系天文学、太阳系物理学、太阳系化学、信息学、气候学、中医学标准化研究的发展。也为国家提供一个经络实质研究投资方向,莫在西医框架中寻找经络实质再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主要参考文献:
于建国 于建成 破解“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气候医学,未来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前沿 互联网
陈功 于建成 经络论·中医固有“四部五论”框架结构 互联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3: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科学观

在我《揭示中医固有理论———“四部五论”框架结构》的帖子里,有些人不就逻辑是否严谨、理论是否自洽、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与以讨论,而是断言中医不是科学,科学揭示不了中医,只有文化才能解释中医。

尽管无人能用“文化”把中医理论内涵阐述清楚,我也不反对坚持采用这种研究方法论。但前提是,无论科学、文化,这些名词自己应该给出其基本概念内涵及外延,并通晓中医理论内涵,那么,才能界定中医的科学或文化属性,否则,既不会理解中医,更谈不上继承与发展中医。

科学一词,来自于日本人对science的翻译,science又来自于拉丁语scire,scire本意是指“知道”,所以,不难理解science就是指“人们所知道的东西”。从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the science of history(历史学)、the science of purchasing(购买技巧)、noble science(拳术、剑术)、home science(家政学)、moral science(伦理学)、gay science(艳体诗)、Christian Science(基督教科学)、cultural science(文化科学)等等应用来看,科学,就是指知识、学问,不涉及研究方法论问题。

文化,是指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果翻译成civilization,就是文明的意思。

文明(civilization),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并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

通过对这些词汇的注解,我们不难发现,文化、文明、科学在循环注解着、论证着、狡辩着,说了半天,都是指“人们所知道的东西”。也就是说,无论是这些人,还是整个社会,其实对科学与文化的理解都是一锅粥。那么,判定中医是科学,还是文化,也就是稀里糊涂的诡辩,无任何实质性意义。

我使用了科学一词,我就应该给出基本概念内涵与外延。我所指的科学是,基本概念:对现象进行观察、认知、描述、实验性的研究及理论上的解释;外延: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若翻译成英语应该是scientific(科学的)。准确简练地讲,科学基本概念:揭示与掌握事物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外延:符合客观规律的普遍真理。真理(truth),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至于我这样定义科学的理由,就是不同语言具有不完全通约性,在不同语境下其基本内涵可以不完全相同,如sofa(沙发),原指带有靠背和扶手的,加有座垫的长椅,但在中国,这样的物件放到公园里,并不称其为沙发,放到家里的不完全是这样的物件依然可以称其为沙发。

我说中医是一门科学,是指中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普遍真理。除非有人不是这样认识中医的,否则没有必要与人讨论中医与科学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3: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不是科学,而是真理

科学,作为意识形态之一,正走向统治所有意识形态。其实真正的学问未必都属于自然科学,比如计算机,属于机械逻辑,它的伟大则与自然科学无关;自然科学不是真理,未必都能准确揭示自然规律,圆周率是个无理数,就是告诫人类,自然规律绝不会按着人类的逻辑运动,也不会按着人类的方法论存在和发展。

论,议也,分析和说明事理;法,处理事物的手段,都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法。无论是还原论、整体论,还是辩法、证法、辩与证法,都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手段,自然凭什么按着人类的说明方法而存在和发展?纵观西方的学问体系,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不难发现,不管打着唯物还是唯心的旗号,都没有从唯心主义的圈子逃脱出来。中医的“辨”,用的是“忄(究)”;辩证法的“辩”,用的是“讠(言)”,一个穷究斯理,一个语言论证,岂是一个层次?中医不是今天的自然科学,仅仅包涵自然科学的基本属性,科学建模来揭示自然规律,而中医依据自然规律而建模;中医不是今天的自然辩证法,仅仅包涵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属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是依照自然的辩证法而存在和发展的,而中医认为自然是可以采用辩证法去认识的。这就是中医与科学、哲学“客观唯物主义”与“主观唯物主义”的区别。

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结构、逻辑、观念,定义为主观唯物主义;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本身,并可被认识,定义为客观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是客观唯物主义。但认为自然是依照自然的辩证法而存在和发展的,就脱离了自己的客观唯物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目前最先进的哲学,也是发展的哲学。客观唯物主义
的积极意义在于对自然的认识是局限的、发展的、进步的、无止境的。

说中医是科学、是文化、是哲学、是艺术、是手艺、是经验、是技术,都是盲人摸象,谁说的都没有错,但仅仅说的是中医的一个部分。“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气交变大论》,“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灵枢·外揣》,可见中医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医学,而是一门综合性学问体系。如何评价中医,实在是太难了,用“真理”描述也许更准确。真理(truth),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我所说的中医,并不是今天被普遍认识、掌握与应用的中医学,一个被儒家与近现代科学哲学修矫了的与经验堆砌起来的中医学,而是由《黄帝内经》构建,《伤寒杂病论》临床验证的中医固有理论体系。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逐渐深入,必然带来方法论的革命。中医取代物理学这个理性主义的学问,成为未来科学、哲学(学问)的带头学科,决不是痴人说梦。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加入到中医固有理论研究当中来,促进中华文化(学问)复兴,中华崛起,时日不远。

参考文献:
蝴蝶夫人 关于生命与自然辩证法的论述 互联网
wode11 关于辩证法与物质的论述 互联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3: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开始介绍《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固有理论框架结构》的病理学部分,

第七章 病因学说

    虽然,《内经》中没有提到“病因”这个词,但是,这个概念是应当存在的,《内经》多次隐性使用了“病因”这一概念,即讨论疾病是怎样发生的,所以,后人才造出这个词来。然而,后人造出“病因”一词,却没有明确其定义,从而使得基础理论与辨证治疗脱节,造成临床应用理论混乱。对“病因”的理解,即致病原因,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其实不然,现今我们认为的“病因”只不过是一些与疾病有关的表浅现象,根本没有触及“病因”的实质。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一直被误认为“病因”,其实,这里所说的各种环境因素,都是引起疾病的可能因素,而不是“病因”。只有当“气合”,即几种因素相结合的时候,方能成为病邪,再有了可乘之脏腑器官,这时才真正成为“病因”,而引起疾病。

    那么,“病因”究竟包含哪几个方面呢?对《内经》的整体研究发现,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先天秉赋、二是天地之气、三是心神志意。

    第一节 中医病因学说

    《内经》的人体观,不是先把人体定格为某种特定的事物,如机器,也不是追究人体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更不相信鬼神的作用,而是把人与其它各种事物同样看作是由天地所生成的客观存在。包括人在内的各种事物,由于所受天地之秉赋多少与偏颇而各有不同的形质,其中,人是所受秉赋最为全面、均衡的。人与其它事物一样,不为任何目的而来,不因任何原因而去,自生自长自消自灭。如果不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而“尽其天年”,便是疾病。那么,造成人体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先天秉赋。

    一、先天秉赋

    每个人的秉赋各不相同,《灵枢·本藏》:“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不同的秉赋,会造成不同的疾病,有的是身体的,有的是人格、心理的,《灵枢·本藏》:“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扰。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灵枢·本藏》在用树木的坚脆作比喻后说:“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二、天地之气

    既然,人是由天地所生,那么,天时地利之异也就可以使人患病。

    《素问·异法方宜论》讲的就是东西南北中五方地势、水土所致的多发病的不同。东方多痈疡、西方多生内脏病、北方多脏寒满病、南方多挛痹、而中央多痿厥寒热。《素问·异法方宜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另外,地之气对人的作用还包括(通过)饮食五味。

    天时变化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一是,年衰月空之时卫气衰,再遇虚邪之风则可伤人(见《灵枢·岁露论》);二是,运气客主胜复之时有风热湿燥寒火六气可使人致病(见《素问·至真要大论》)。

    三、心神志意

    人异于其它万物最根本的就在于“神”,《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从《灵枢·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可以看出,能够影响神的是“志意”。志意是心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自主的,能左右心神。志意的状态直接关系到人的疾病与健康。《内经》多处提到,“志意治”则不易患病,“志意不治”则病不易愈。特别是心神志意所生的七情过度,成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以上先天秉赋、天地之气、心神志意三者是生命之本,也是造成疾病,使人不能顺利尽其天年的根本原因。然后才有对各种不同致病因素的具体阐述,这就是后人所谓的“病机”,即病理机制,而非《内经》病机原意。

    这三个致病原因,是不分内外的。《内经》的生理、病理都是认为人与天地是浑然一体的,人的个体不过是天地自然的一个全息单位,这个全息单位没有内外之分,其病因也就没有内因、外因之分。后世所谓的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说”,只是一个为了掌握(记忆)病因各种不同属性的一种相对分类方法,对于辨证治疗是没有作用的。病因只分邪、正(真)两个方面,即邪气盛、正气虚,凡病皆如此。若以邪气盛为主导而正气不甚虚,则为实证;若以正气虚为主导而邪气不甚盛,则为虚证。如果,不是这样理解病因,那么,就无从理解张仲景的用药规律。仲景之后除了有些经验方积累以外,再无人能够系统地制出那样精悍神效的方剂,对“病因”的不正确理解则是重要原因之一。后世医家能够模拟使用仲景经方的,便可称之为“伤寒大家”了,这样的大家,不过是经验的收集与验证罢了,不曾带来中医理论的任何进步。

    第二节 中医与西医病因学说的差别

    这三个致病原因,包容了西医所有的致病原因。无论是微生物,还是代谢紊乱、免疫失调、基因变异、身心疾患等等,《内经》都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的。例如疟疾,西医从生物学角度阐明了其病因是通过接收疟原虫所致的疾病。而《素问·疟论》却说是夏伤于暑或汗出当风,邪气与卫气并行,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邪气随之内外相摶而发病。若从西医学角度来评判,说《内经》理论荒唐、幼稚,恐怕没有人反对,可是,按照《内经》理论对疟疾进行治疗,特别是使用针刺疗法确有卓效,甚至胜过药物疗法,这样,就不能否定《内经》理论的正确性,这个理论又没有去否定西医的什么东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定理还是定律,都不是自然规律本身,只是人类认知这个世界的一种方法论,属于人的主观范畴。中医与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在认知方法这个层次上是可以比较异同的,但是,具体到了各自的理论上,两者则没有可比性,也就是说,不可能一个成为标准来衡量另一个的对与错。所谓“用西医研究中医”的提法,是一个大多数人都赞同,然而事实证明却是极其荒唐的。切记,科学理论是没有“从众”习性的,检验一个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其逻辑的自洽与实践的有效。

    了解考古学碳十四测年技术的都知道,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组成氮气的氮原子发生了变化,成了碳元素的一种同位素,碳十四。所有生物,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活着的身体不断地从大气中吸收碳十四,同时身体里的碳十四会不断地衰退而变回氮气。我们不是要探讨碳十四本身在医学上的作用,而是借此说明天地自然与其全息单位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万物是有着信息传递与应答的途径和方式的,而这种信息传递与应答途径和方式的规律是可以认识与掌握的。何时、何地、何人,发何病,必然有其规律,中医就是这样利用了今人控制论同构对应性原则在总体上把握的(《素问·五常致大论》:“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升明之纪,……其虫羽……备化之纪,……其虫倮……审平之纪,……其虫介……静顺之纪,……其虫鳞……”)。
   
    小结

    先天秉赋、天地之气、心神志意三个致病原因构成了中医病因学说。人与天地是浑然一体的,人不过是天地自然的一个全息单位,人的秉赋、疾病也势必与天时地利相关。

    对于病因,中医与西医采用了不同的认知方法,中医注重宏观规律性的把握,西医注重微观实质上的研究,两者没有可比性,但具有可溶合性。溶合的前提是,中医固有理论的真正揭示及人类认识自然方法论的革命性进步。生命与疾病,既不像中医几千年前认识的那样粗旷,更不像西医今天研究的那样肤浅,医学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这种溶合,必然是以博大的中医为主,吸纳西医某些合理的认识。

    既然,人与各种事物都秉受于天地,而天地之气又是“大则无外。小则无内”,所以,我们对于人体的认识就不应受任何约束与限制,不必拘谨于某些主观的理论与定律,以致拒绝承认某些客观事实的存在,如一些无法用现代科学解释的中药的疗效。 中医理论之所以博大,或者说具有巨大的包容能力,正缘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4-17 05:38 , Processed in 0.05835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