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937|回复: 60

[转帖] 少阴伤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3 2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少阴伤寒(刘渡舟)

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其子恳求刘老诊治。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
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
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按语]《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案患者精神不振,出现“但欲寐”,为少阴阳气不振,阴寒用事的反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虚神失所养,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手足发凉,脉不浮而沉。故用四逆汤以急回少阴之阳气,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
本方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并能增强胃肠消化功能。对大汗出,或大吐泻后的四肢厥逆,阳气虚衰垂危之证,极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本方宜用文火煎五十分钟之久,以减低附子的毒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0-15 18: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经方派代表性的人物在其著作中,直接给出了一个结论:《伤寒论》采用的是 六纲辨证理论体系 与五脏辨证理论体系 12经络辨证理论体系 是两码事,而在解读《伤寒论》的方阵的时候 却又拿出《辅行诀》的脏腑用药法式原理来作为依据。从逻辑上来说 ,这个是一个笑话。实际上 无极 太极 八卦 (乾坤2值 6值六经)干支(五六 十十二) 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分层结构。是从能量到空亡到物质的完整的过程,在内经是非常严密的一个系列。一切的源头 都要回归到 能量界。而所谓的八纲六纲都是从有形链接无形的一个方便法门,在辨证方面更适合于有病阶段的临床使用而已,《伤寒论》以八卦乾坤生六子的原理切入 并不是没有五系统的参与,相反的 ,八卦和太极的关系 就像更高一级的乾坤和六子关系。同理 这个关系采用的必然是 五六十干十二支的网络系统。也就是说 《内经》是三式合一的模式。 《伤寒论》也是遵循这个原则,落到治疗的方阵 自然回到能量中五物质一体的模式中来,采用的就是 五行系统,道家稍稍透露的外丹学基础入门知识--辅行诀,就是这个原理的应用层面的东西。离开了这个能量系统的五系统(河图)原理,经方没有人可以解读。而河图和洛书的关系 也是体用关系。由此大家就可以推知 干支又是怎么变化而来的,也就知道了12经络系统的真正应用技巧了。有趣的是 12经络系统的真实意义,到现在医学界还是一锅粥。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0-14 02: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案例可以推知是转载专业人事的著作原文,至少应该是伤寒学方面的研究生以上的人物的作品,但是,从内容上看,所谓的专业人士一点都不专业。我想就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进行一些深一点的剖析,让大家对《伤寒论》的真正的科学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0-14 02: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案例的内容 应该说 没有一处是严谨的。我们就从著者的按语切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0-14 02: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语]《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不浮而沉。故用四逆汤以急回少阴之阳气,。。。。。故用四逆汤以急回少阴之阳气,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
以上是按语涉及到脉法的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0-14 03: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 脉法 ,必别阴阳 ,也就是阴阳脉法。在这个按语中 没有体现脉法的阴阳属性,甚至可以说作者根本没搞懂脉法的根本意义所在,所以那么简单的忽略而过,解读脉法的内容也非常不严谨。所以基本可以断定 此人不是真正懂得脉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0-14 03: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站的另一个帖子里 我们提出了 《脉经》的两段原文进行讨论,其原理在这里就直接可以用得上了。所谓阴阳为乾坤为父母为体 其用乾坤父母所生之六子 也就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从三维定位的角度切入为用 也就是 所谓的八纲辨证中的后六纲 ,就是表里 寒热 虚实 。需要说明的是 要确立这六纲三维的定位 有时候需要证来互证才可以,这个大家后面就会明白。 另外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 表里的问题 其实真正的纲 应该是内外或者里外 ,而表 是从人这个个体而言的 表是人体实体结构的最外边界 其实也是人体实体的一部分,从逻辑学上来推导的话 ,如果是从人体的实体结构来区别定位 那么 表就是最外的边界 分为表和里。表之外的都属于里。 而事实上呢 ,因为我们研究人这个整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人为内 外部环境为外 ,也就是应该是内外观。 表只是内外的临界点交接点。这个内外观表里内外的混淆 会给解读《伤寒论》的很多原文造成混乱。这里顺便说明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0-14 03: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 这样定位 外 表 内 的关系 是有实际应用上的意义的,比如说 同样是外面是寒气 但是 不是每个人都会通过实体表部受寒 同一个人也一样 不一定外有寒 表就有寒。在寒冷的外部环境中 同一个人 有可能受到的是 热邪 比如在家里开着空调受了热燥之邪,一个人在大热天里 运动之后 表部虚张受了风寒 比如空调风扇之类的 这个外部环境并不是风寒,还有一层 那就是 寒邪并不是从表部循序进来的 而是你喝了冰镇的啤酒之类的 从里面直接进来的。 等等 ,我随意按照自己的思路表达 没有整理 大家看得懂就可以 。所以 在《伤寒论》原文中 就有 解表 攻表 解外等文字表达的不同。我要说明的是 不要 把外表理解为等同的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0-14 03: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真正从逻辑学上能够成立的对待的概念 应该是 内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0-14 03: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 内经的阴阳对待观 就是内外观 上下观 。比如描述阴阳的定位 原文为 阳在外 卫外而为固 ,阴在内 藏精而起亟。 阳注于阴 阴满之外  。等等 。在诊脉的时候 又是上下观 浮取为阳 因为取的是外 沉取为阴 因为取的是内 。需要说明的是 这个浮沉取 也就是举按 比如 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 等。 如果搞混了这些基本的概念定义 ,那就会张三李四鸡同鸭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0-14 03: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 上面按语中281条的原文脉法表达 。脉微细。很多专家学者把微和细并列来看 虽然不能说是错误的 但是至少是不严谨的 不严谨的结果就是仲圣的深意给丢了 精妙给丢了 ,也就是没能真正与仲圣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微脉的意思 就是你摸到的脉就像浮在水面上的一层非常薄的油那种感觉 意思就是说 你诊脉的时候 手指是轻轻的搭上去的 就像举着那个感觉 ,这个诊脉的位置是在上的 相对于按下去的内 又叫外。外是阳的定位 显然这个脉微 就是在外的卫外的阳 很虚弱。不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12-22 00:04 , Processed in 0.0526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