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608|回复: 13

[交流] 中华文化的天地之道---天赤道坐标系(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2 17: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十二支,有的学者称它为地平十二支,有的学者称它为黄道十二支,这两种称谓都是用西方天文学的内容张冠李戴中国天文学的十二支。追溯中国天文学的史前史体现的十二支与天极、赤道二十八宿、北斗指向之间的关系,结合在六、七千年前已经开始行用的干支四柱与浑仪的功用,可以证实十二支只能被称作赤道十二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7: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界有的学者将十二支称作是黄道十二支;有的学者将十二支称作是地平十二支;惟独不称十二支是赤道十二支。如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说:“‘太岁’原本指假设的岁星(木星),它与天上岁星的运行方向正好相反,以便于与黄道分为十二支的方向相同,便于用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纪年。”[1]又如天文学史专家说:“……我国自古以来使用的干支记日法,也是十干和十二支的组合。……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干支表。证明在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武丁时代,就有了十二支的划分。十二支应用于天空区划,就是十二辰,即沿着地平线的大圆,以正北方为子,向东、向南、向西依次为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正东为卯,正南为午,正西为酉。这种十二方位的制度今天仍然在应用,所以把正北到正南经过天顶的一线称为子午线。”[2]《中国天文学史》则认为:中国古代的地平坐标最初只有地平径度,它广泛系用于以日晷测量太阳出没运行的方位角上。……《周髀算经》卷下有:‘冬至夜极长,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或更精确些用四维、八干、十二支来代表二十四个方位。四维是:用艮表示东北,用巽表示东南,用坤表示西南,用乾表示西北。八干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3]
因为子午线既经过天顶也经过天极,天顶属“地平”坐标系,天极属“赤道”坐标系,加上黄道有“十二”宫,所以这三者很容易混为一谈。十二支究竟是赤道十二支?还是地平十二支?抑或是黄道十二支?鉴于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正确认知,故非常有必要对十二支予以正名。

一、年深日久的北斗观象授时系统与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
根据星象来判断一年的季节,并制订出历法叫做观象授时。依据北斗的周天徊转规律制订出历法叫做北斗观象授时系统。河南濮阳出土的六千多年前蚌塑的北斗、苍龙、白虎星图证实,北斗观象授时系统在六千多年前的中国已见成型。考古学家冯时先生在《远古文明的绝响:记中国最古老的天文星图》中介绍了这一系统[4]。因为数千年前北斗的位置较今日更接近北天极,所以终年常显不隐,观测十分容易。随着地球的自转,斗勺呈围绕北天极做周日旋转,一日一夜绕天穹一周并过一度,犹如表盘上的秒针与分针。在没有任何计时设备的古代,可以指示夜间时间的早晚;又由于地球的公转,斗勺呈围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犹如表盘上的分针与时针,人们根据斗勺的指向可以掌握季节的更替。从蚌塑天文星图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已经学会了观象授时,他们在认识北斗的同时,还认识了天球赤道附近部分区域内的恒星,在北斗与二十八宿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有效的联系。这就是以北极为中心,以北斗为指针,以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天赤道)的最古老的天文学体系,十二支就寓于这一体系之中。
在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体系中,以斗柄徊转的指向建立十二个月并用十二支来纪的历法,古人称它为“十二斗建”
    “……视斗柄所在方位而定时令,正是后世历法中‘斗建’的起源,所谓‘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都是指以斗柄所指的方位来定岁首。
观察斗柄徊转以定四时,在世界各古代文明发祥地中,只有我国应用。……”[5]古人所观测到的北斗星周日、周年旋转,与我们现代人所认知的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是一致的,如地球在自转一周的同时,在公转的轨道360度大圆上,还要移动一度。地球一年绕太阳一周,北斗一年绕天极一周。古人正是利用了北斗七星的这种可以终年观测的特点,建立起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最早的时间系统。即“北斗观象授时系统”。
“北斗观象授时系统”与十二支的关系体现在十二斗建之中。十二斗建的具体内容是:北斗星指子谓之(斗)建子,依次为建丑、建寅……直至建亥。在这里十二支又被叫作月建,如北斗星指子,即月建为子。我国长期使用的夏正(夏代的历法)就是以这一历法中的寅月为正月。简言之,十二斗建,就是依据斗柄在周天徊转时指向的十二个方位,建立的将一年
分为十二个月的历法[6]。斗柄周天徊转时指向的十二个方位,是由二十八宿代表的周天360度等分出来的十二种标准星象,古人称这十二种标准星象为十二辰,并用十二支来予以命名。
以斗柄徊转的指向建立十二个月的历法,在蔡邕《月令章句》中被称作:“占斗纲所建”,即观察测算斗柄指向所建立的月份。司马迁《史记·历书集解》中有:“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即观测斗勺的徊转以定一年十二个月的月份。《淮南子·本经训》“瑶光”下高诱注:“瑶光谓北斗杓第七星也。居中而运,历指十二辰。”意为斗勺正对北极星的那颗星,居于天穹的正中而运行,统领着整个勺星轮流经历指向十二辰的位置。
柳洪亮先生指出:因为“每天一定时刻斗柄所指的方向平均变动一度,每月变动三十度,旋转一周等于一回归年的日数。古人把周天划为十二等分,以十二支配于十二方位,北方为子,接着依次向东、向南、向西、再向北。形成固定的十二支纪十二个月。包括冬至的这个月,因为斗柄指向正北,所以将这个月定为子月。这一对应关系一直为历学家们所遵循。”[7]古代中国天文学在制订历法时,除了依据测日影以定冬至,作为一回归年的起点之外,也依据斗柄徊转时所指向的正北,为一回归年的起点。从“北斗观象授时系统”与十二支的关系可以看出,与十二支相配的十二个方位亦是赤道大圆的十二等分。既然与十二支相配的十二个方位是赤道大圆的十二等分,就不应该称十二支是地平十二支。
十二斗建是对天地阴阳之气运行规律的考察与分纪。《史记·天官书》中,赋予北斗以十分显赫的地位:斗为帝所乘坐的车,在天穹的中央运行,驾临维系天地四面八方,分阴分阳,建立四时,均衡五行,迁移节气的度数,天地之气每个时段的考察与标纪,全都由北斗徊转所指的方向而定[8]。汉武梁祠石刻中,就有相当生动且艺术感染力极强的《斗为帝车图》。
   《鶡冠子·环流》中记载的斗柄四指,也证明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划分四季的依据是“斗”和“宿”。而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则与这四季直接对应,在《史记》、《礼记》、《淮南子·时则训》、《素问》等古籍中都有:“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从这些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古人选择北斗为坐标,是与划分阴阳,建立四时,均衡五行,迁移节气的度数,制订纪年、月、日、时的历法这些实际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十二支被用来纪年、月、日、时,除了依据太空中的天体运行规律之外,还依据天地阴阳之气运行规律。这两条“规律”,是建立赤道坐标系的科学依据,而地平、黄道这两个坐标系却不具备这方面内容,这也证明十二支不应该被称为地平十二支、黄道十二支。
古代文献记载,制订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的依据是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与十二中气,十二节气称为“初”,也称“始”;十二中气称为“中”。《汉书·律历志第一上》载:“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 二十四节气依据“日”一年在天球十二辰的“中”位----“斗建下”为准,所谓“举正于中”,意即指此,是为“中法”,即定月份的方法。《后汉书·律历下》曾记载:“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无中者为闰月。中之始(日)〔曰〕节,与中为二十四气。”这里的中气是指将一年等分为十二个中气,每个中气30日左右,中气的开始之日称为节气,十二节气与十二中气合起来,为二十四节气。尽管自周朝以后已使用依据月亮圆缺规律而定的太阴历,但是制定太阴历仍然离不开由十二支来标示的十二中气。而且古籍中所记载的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就是使用全部与二十四节气相一致的十二个中气的天文位置[9], 十二个中气的天文位置是由赤道大圆等分出来的,由此也证明十二支只应该被称为赤道十二支。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与季节直接对应,这方面内容对学术界来说并不陌生。只是因为自周朝以来一直行用太阴历,学术界对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中每个月的月初与月中,很少有十分明确的论述。应该充分提起注意的是,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与月亮的圆缺规律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尽管学者们都相当清楚,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的依据是十二斗建,但是也常常是去太阴历的闰月要建在没有中气的月份里,分析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的内容[10]。尤其是经常用到“月柱”的命相学,在遇有一年分为十三个月的闰月时,如某年闰八月,多是把“酉”这个月的两个八月(60天左右)合为一个八月,这就导致很多人忽略了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历法与现行太阴历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一忽略可能最晚起源于汉唐之际,因为在汉代天文志这类文献中,就已将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与太阴月历法并提,如司马彪撰《后汉书·志·第三·律历》:“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无中者为闰月。”有关这一问题引起的混乱,《隋书·律历·上·侯气》记载了:开皇九年平陈后,高祖派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用律管候气。所候的气与月份的对应有早有晚,有时刚入月其气即应;有时至月的中下旬间才应,高祖对此感到诧异,就问牛弘。牛弘回答说:“灰飞出一半为和气,灰全部飞出为猛气,灰不能飞出为衰气。和气应者其政平和,猛气应者其臣子放纵,衰气应者其君王暴虐。”高祖反驳他说:“臣子放纵君王暴虐,其政不平和,不是因为月份有差别才会有差异。现今十二月律,于一岁内应并不相同。暴君纵臣,怎麽能够有如此厉害呢?’” [11]负责测气的官吏以“气应”与月份的不相吻合来妄议朝政,得到汉高祖的驳斥,证实了有贤能的君王并不轻易相信这些迷信说法。这些记载证明当时的古人就已经因为混淆了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与依据月亮的圆缺制订的太阴历之间的区别,所以才会有十二律管测气与当时的月份不相感应的现象。唐代王冰所著《素问》中,有的章节也是按太阴历的内容来释义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因为十二支的确立取决于十二律。《汉书·律历志》就记载了:“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所以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与月亮的圆缺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太阴历的正月初一,与寅月(远古时期也称“正月”)的月初----立春,很少是在同一天,太阴月中每个月的天数也不与十二支所纪每个月的天数直接对应。故而根本无法将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的实际内容揭示出来,进而也很难将十二支与十二斗建关系的知识传播开来。
其实要了解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的月初、月中并不复杂,只要分析了斗柄所指向的十二个方位,以及这十二个方位与四时季节、二十四节气、十二中气直接对应的关系,就会清清楚楚。因为斗柄所指向的十二个方位中的北方(冬)为:亥、子、丑;东方(春)为:寅、卯、辰;南方(夏)为:巳、午、未;西方(秋)为:申、酉、戌。所以每个季节90天左右,每个月30天左右,月初是“节气”的第一天,月中是“中气”的第一天。与十二支纪十二月直接对应的季节如二分、二至、四立这八个主要节气,其天文位置也是由赤道大圆二十八宿等分出来的。二十八宿是将整个天球赤道带附近络绎不绝地从东方升起,经过南中天,向西方落下的星分为二十八群,分别用动物和事物的名称予以命名的恒星。“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和《礼记·月令》用以记述时令的昏旦中星,就是采用二十八宿体系,到西汉时代的《淮南子·时则训》还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著作都保持了自古以来天象与物侯并存的传统。”[12]也就是说,古代中国天文学在天文观测中选定天体坐标,如北极、北斗、二十八宿等,是与物候----季节直接对应的,有关这方面内容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因篇幅所限不赘。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与由二十八宿(天赤道)划分的季节直接对应,则体现了十二支的赤道属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7: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干支四柱与十二支
囿于残编断简和古史传说的只言片语,学术界对商周以前十二支与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的关系介绍得比较少,我们只能从古籍中所记载的干支四柱与十二支无法分割的关系中去了解这些内容。
据中华历术学专家蒋南华先生考证,“我国先民在六七千年以前的炎黄时代就已使用了干支纪年、十二地支纪月、十天干和甲子干支纪日及十二地支纪时。……’从共和元年庚申,经六个‘甲子’至周敬王四十一年(亦即鲁襄公十六年)壬戌孔子卒,再至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凡365年有条不紊,可知干支纪年由来久矣!
关于天干纪日,20世纪三十年代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乙编)云:‘共工口步十日四时。’十日,就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纪日。天干纪日,十天一轮回,即为一旬,三旬为一个月。《战国策·楚策二》:‘十日十二辰’,也是用十天干纪日,用十二地支纪时。……从黄帝时代起,历代王室就委任有专门编制‘甲子’(历书)的官吏”[13]。其中“共工推步十日四时。”十日,就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纪日。“十日”除了代表时日的日以外,还代表古老的中华民族曾经使用过的由彝族人民承传下来的十月历(一年十个月分为五个季节,五季与五行直接对应),这已由民俗学专家刘尧汉先生、自然科学史专家陈久金先生[14] 等予以证实。而且《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的:“肝主春,……其日甲乙;……心主夏,……其日丙丁;……脾主长夏,……其日戊己;……肺主秋,……其日庚辛;……肾主冬,……其日壬癸。……”其中的甲乙日、丙丁日……,就是指甲、乙月,丙、丁月。
现今学术界也一贯承认“干支历法起源甚早,殷商时期甲骨书契上就有干支纪年的记录。”[15]甲骨书契有时也称“卜辞”,“卜辞用的是干支记日法,并有长达五百多天的日数累计结果。……”[16]甲骨文中的干支历法,“书法整齐,刻笔挺秀,就象我们今天的月份牌一样。……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到现在,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没有错乱或间断过,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纪日法,是我国古代文明值得骄傲的一例。”[17]
中华文字发展到甲骨文就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汉字了。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干支历法,体现出干支四柱起码在四千多年前。
干支纪年、十二地支纪月、十天干和甲子干支纪日及十二地支纪时,实质上就是干支四柱的纪年、月、日、时。而干支四柱的纪年、月、日、时,也是十二地支的纪年、月、日、时。北斗周年徊转360度;一月30度;一日一度;一个时辰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地支的纪年、月、日、时,其空间取向全部在北斗观象授时系统之中。干支四柱的源远流长证实了十二支的源远流长,二者无法分割的关系证实了十二支与北斗观象授时系统无法分割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7: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观测仪器与十二支
我国赤道式装置浑仪的出现早于世界各国。《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璇玑玉衡就是观测天象的古老仪器。浑仪则是璇玑玉衡之后用来对天体进行观测的仪器,七政指日、月、五星这七个天体。徐振涛先生指出:“浑仪的基本结构是一个与天球赤道相一致的圆环,——赤道环和一个通过天极、与赤道环垂直而可以转动的圆环——时圈环,再加上一根可以在时圈内徊转的窥管(当然实际的浑仪装置还要复杂些)。这种装置使得观测者只要转动时圈环和其中的窥管,便可以通过窥管内观测任何一部分天空上的天体,并且可以在时圈环上读出这天体的‘去极度’,在赤道环上读出这天体与另一天体的‘距度’。‘去极度’就是赤道的余弧,距度就是两天体的‘赤经差’。如果天体之一换为春分点,距度也就是赤经了。因此,浑仪结构的基本原理,就是使它对应于天体绕天极的圆周运动。这种赤道式装置十分便于跟踪观测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因而一直到今天还在现代化的天文望远镜中采用着。……没有浑天说的宇宙结构理论,没有赤道坐标系统以及按照这个系统装置的浑仪,是不可能有甘氏、石氏星表的诞生的,也不可能有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比较精确的五星行度表的诞生的。”[18]李约瑟先生也指出:“环和浑仪的发展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最原始的浑仪是一个简单的单环,附有某种照准线或照准器,装在子午面或赤道面上。测量的结果,或是某星的北极距即纬度,或是入宿度即赤经。无疑,石申、甘德当时能用的也就是这样的仪器。一些证据表明,到落下闳、鲜于妄人的时代(约公元前一世纪)情况就是如此。不过这以后,情况变化很快。耿寿昌于公元前52年首次使用固定赤道环,公元84年傅安、贾逵加上了一个黄道环,公元125年张衡又加上了地平环、子午环,浑仪至此完整。……”;“由于中国人看重天极—赤道系统,这导致了在仪器方面的两项重要成果,一是发明窥管和望远镜的赤道式装置,一是发明转仪钟和机械钟。我们来做些说明吧。对浑仪我已有暗示,仅需再加几句解释,它基本上是以天球为模型的大圆体系,窥管装于其中,因而它尽可能精确地指向视天穹上的任何一点。其次是支撑装置,它一直流传到今天,仍为所有望远镜装置的零部件形式,它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这个大厅中央天象仪的支撑装置。……”[19]也就是说,现代天文望远镜的支撑装置,是由中国人所创造的赤道式浑天仪的基础上承传而来的。古代中国使用赤道坐标系观测仪器来观测天文现象制订历法,也证明了十二支非赤道坐标系莫属。
在六千多年前已见成型的北斗观象授时系统,无庸置疑地证实起码在距今6460±135年以前中国天文学不是采用黄道和地平坐标式。四维、八干、十二支是以斗柄指向确立出来的,这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得相当齐备:“斗指子位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子,又为冬至。 故曰阳气生于子;阴气生于午,阳气生于子位,所以十一月正中为冬至。阴生于午位,故五月为小刑,斗杓为小岁;正月建于寅位,月(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顺从由左向右行的十二辰。”[20]《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四维、八干、十二支都是依据赤道划分的二十四节气而定位,可知由四维、八干、十二支所标示的方位不是地平、黄道方位,而是赤道方位。与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直接对应的十二支不应该称作地平十二支、黄道十二支,而应该称作赤道十二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7: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为十二支正名的意义
十二支赖以创生的北斗观象授时系统、浑天观测仪器;赖以存续的干支四柱等瑰宝,在出土实物与文献记载中相互辉映,充分证实了十二支非赤道坐标系莫属。
因为对十二支属性的认定,直接关系到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六合、八卦、九宫等诸多知识的正确认知,所以如果将地平、黄道的桂冠戴在十二支的头面之上,就会导致学者们在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中的十二支、十干、二十四节气之类历法时,常常是去黄道坐标系和地平坐标系中寻找这类知识的空间依据,如黄道十二宫是在黄道两侧8度范围内的12个星座。由于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故太阳在天球上大约每月沿黄道移动30度,相当于每月位于一个星座。对比以上所谈十二斗建的内容,可知这二者没有相同之处。如果在黄道坐标系中寻找十二支的天文依据,只能是收效甚微,这就使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中“天地”空间背景的探讨无章可循,进而导致在探询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源头时歧义横生。不仅无法找到古代中国天文历法如十二支之类的科学依据,而且很容易否定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科学性,并使与古代中国天文学息息相通的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总是笼罩在充满巫术色彩的阴云密布之中。
如果李约瑟先生所论述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之独特性已经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如果河南濮阳出土的六千多年前蚌塑的北斗、苍龙、白虎星图能够已为现今学术界在论述十二支所代表的方位角之前而知晓的话,相信学者们一定会将十二支称为赤道十二支。然而现实的学术界并没有“如果”,有的只是近现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中学西范,使本来有一套独特理论,并且曾经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古代中国天文学,被并入西学之中,尽管古代中国天文学的传统和本色并未全部被泯灭,但是这一学科的很多基本知识却被西方天文学的概念张冠李戴得面目全非。其中一个非常不应该有的重大失误就是,给十二支定错了属性,把非赤道坐标系莫属的十二支,隶属于黄道坐标系或者是地平坐标系。只有澄清这一问题的正确与谬误,才能为发掘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累累硕果拨开重重阴云迷雾,支撑起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这就是为十二支正名的意义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0: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赤道坐标系,不仅仅是赤道十二支的问题那么简单。《黄帝内经》非常准确的表达了这个问题,最关键是要真正弄懂这个坐标系的准确模式和最关键点的解读。比如,在这个坐标系中,什么是天地的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0: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为什么要设立这个天道坐标系呢?比如说,研究人体这个生命体系,为什么不像西医那样直接在人身上捣鼓,而非要搞个什么天道坐标系,然后把人的研究放到这个坐标系来讨论呢? 有什么理由和根据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0: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中医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0: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真正搞定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发现古人伟大智慧的价值所在,才能形成真正的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23: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闻名于世的玛雅文化,其采用的坐标系比天赤道这个极坐标系更高一层,进入到银行系为中心的坐标系层次。就像我们可以就地球 月亮 太阳三者的关系来设定一个坐标系,研究一些这个范畴之内的事物运动规律,同样适用。但是这个坐标系因为设计的时候,考虑的范围就非常有限,比如五星运动对日月地的影响因素就被忽略了,所以如果研究地球上的很多事物运动规律的时候,就不能体现五星周期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内容了。也就是说,应用日月地坐标系,只能应用到一些比较简单的研究领域,日主寒温 月主风雨。 五星运动对日月的运行都有周期性的影响,要么加剧要么减弱了日月相对静止的运动规律,进而影响了日主寒温 月主风雨的功能。也就是说 范围太小的坐标系研究得出的规律,只有常而没有变,就像历史上的共工氏治水开始成功最后失败的道理一样。只考虑了每年 每十年的水文规律 而忽视了五十年不遇 百年不遇的异常变化的事实存在,最后导致了整个共工族的败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12-22 09:57 , Processed in 0.1275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