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37|回复: 8

[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6 16: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赵伟民

 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就是两个学说,一个是气一元论,另一个是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说明了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所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所支配,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揭示了这个决定万物运动的原理。
      西方人一直想当然地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却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具体地说就是气在空间中是连续的,紧张、反抗是它的本性,或者说气在朴素紧张地压迫中存在的,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才会使局部气在周围气的挤压之中组织起来成为有序的实体,实体其实就是生命之流--气的一种汇聚。气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有序实体,另一种是无序状态,无序状态由于不可观察让人觉得它不存在,空间就是无序状态的一种载体。
  如果用阴阳来区别气,那么有序可以称之为阴,无序可以称之为阳,有序和无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有序不仅是物质的有序组织,而且也是能量的有序汇聚,因此当有序向无序转化时会向外释放能量,反过来,无序的物质也可以通过能量有序地组织起来成为有序,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在空间中传递。
  现代科学一直被爱因斯坦的质能互换所迷惑,其实物质是不可能消失的,消失的只是物质的有序形态,同样,物质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它不过是连续在空间中的物质受到了能量的激励组织起来而已。
  从无序到有序是事物的产生,从有序到无序是事物的灭亡,自然界的规律就是这样一个从生到死的生命规律。如果把有序看成是阴,把无序看成是阳,那么阴阳学说就是自然界最终极的规律。它不象西方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个可观察的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伟大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6: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的本义

   阴阳不是两种性质的东西,五行也不是五种不同的材料,它们都是同一种基础物质――气存在的不同状态,阴阳五行学说真实的目的就是通过气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存在形式和气的五种组织运动形式来揭示气的终极运动规律,万物都是生命之流――气的一种汇聚,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终极的规律就被揭示出来了。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最坚实的支撑,那就非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可。气一元论说明了万物都有同一种基础物质所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所支配,而阴阳五行学说则系统地揭示了这个万物都普遍遵循的原理,有了这两个学说,自然的真实面目就显现在我们面前。因此,称这两个学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恰如其分的,如果它们内在的科学性得不到揭示,中医仍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失去了灵魂。因此,站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来揭示它真正的内含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中医现代化的根本。

阴阳学说的本义

         根据“气一元论”的论述,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气组成的,这里的气并不是象西方人所认识的以太那样仅仅是宇宙空间的一种死寂的填充物,而是充满着紧张和反抗的精神,用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紧张程度的不同体现了它的能量大小,紧张程度高,能量就大,紧张程度低,能量就小,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紧张的运动中存在的,这种运动可以用物质的组织与离散来描述,局部的离散物质可以在周围物质的不对称作用下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有序结构不仅是物质的一种有序组织,而且是能量的一种有序会聚,因此当它离散的时候就会向外释放它内聚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又会重新引起周围物质的组织,于是能量就依赖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在空间中流通。

         气分阴阳,根据传统文化对阴阳性质的描述我们很容易得出,相对稳定不变的有序结构就是阴,而在永恒运动中存在的混沌物质就是阳。自然界所有物质的运动都可以归结为统一的基础物质――气的组织与离散,即气的阴阳转换,那么阴阳学说所揭示的就是物质世界统一的自然规律。气的组织就是事物的产生,气的离散就是事物的灭亡,阴阳学说也可以说是一个事物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规律。认识了阴阳学说,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理解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发展规律。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间是可以转换的,有序的暂态结构可以离散开来进入混沌并向外释放能量,而混沌物质获得能量也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暂态的有序结构,而这一切都依赖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序结构可以通过自身的组织将周围的无序物质组织成自身的一部分,获得自身的成长,即阳消阴长;也可以在外在世界的影响下使自身有序的一部分离散开来进入无序状态,进而保持内外之间的平衡,即阴消阳长。有序结构的存在是离不开外在世界变化的,它持续不断的动力就来自于有序结构必须不断通过自身的运动来适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如果外在失去了变化,那么孤阴不长,有序结构只能不可逆地走向无序。同样,离开了有序结构的存在相对稳定的空间也不可能产生,每一个有序结构都包络着一个巨大的物质空间,如原子核之外就有一个较大的空间,阴阳是不可缺少地存在于每一个系统之中,不存在绝对死寂不变的有序实体,也不存在绝对死寂不变的物质空间。

         混沌的物质往往是不可观察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存在都是气有组织的结构(阴),这往往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这些这些事物的存在是天赋的,不需要原因的。其实,现代科学早已证实,有序的组织(阴)之中都蕴含着较大的能量,如果没有周围观察不到的物质(阳)的作用,它早就“爆炸”了。这些有组织的结构(阴)之所以相对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断和周围空间中的混沌物质(阳)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这种混沌物质虽然观察不到,但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容否认的,如果基于不可观察就不承认它们的存在,自然界的必然性就消失了,科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目标。

         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是因为自然秩序的存在,科学的目的就是揭示这种自然秩序存在的必然性,进而指导我们人类的生存。中国的先人们虽然没有现代科学所依赖的精密仪器,也根本不懂得原子和细胞的结构,但他们都异常地相信,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遵循着同一个原理,人有生命,万物就有生命,人有精神,万物就有精神,人由精妙的结构所组成,万物也有精妙的结构,并且将这种统一性用阴阳学说揭示出来。

         现在不少人理解阴阳学说,总是将它们和对立统一规律等价起来,造成阴阳学说始终得不到科学地认识。其实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领悟到,对立统一规律的双方是平等的,而阴阳学说中的阴和阳是不平等的,确切地说阴是从属于阳的。如《周易系辞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大宝论》说:“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张景岳云:“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之源,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己”。这一切都说明,阴阳作为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有主从关系之分的,自然界的必然性就存在于这种不对称的关系之中。

         一提起必然性,熟悉现代科学的人马上就会警觉起来,毕竟量子学说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但对人类文化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决定论在人类历史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即使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科学家们也相信自然规律决定一切,而非决定论仅仅有一百年的历史,难道现代科学能够否定人类几千年的思辨成果吗?通过我们对气一元论的认识,我们已经知道,现代科学的最大错误就在于不承认不可观察的基础物质的存在,本来光是依赖连续的基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进行传递的,暂态的组织使它表现出了粒子性,周期性地有序与无序变换使它表现出了波动性,这是一种非线性运动,而现代物理学家们却把它看成是稳定不变的粒子线性的移动。这两者之间的认识有天壤之别,虽然由于空间的特殊性,使后一个粒子继承了前一个粒子的性质,使两者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它们的质地不同,而且中间经过了一个混沌的过程,科学家们却迷信所谓的“精密仪器”,把能量包的连续移动看成是粒子在空间连续不断地运动,这才造成了二十世纪科学上最大的冤案,决定论被否定了,科学的灵魂也消失了。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医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明白了这个原理,就可以解除迷惑,明察一切。不理解这个原理,就象瞎子摸象,只见树林,不见森林。令人遗憾的是,近现代科学看起来一日千里,发展神速,但却不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原理,相反,现代科学的代表们还要否定这个原理,使中医陷入无根可依的危机。显然,阴阳学说得到了几千年实践的验证,内在的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是这个学说还停留在两千年前的水平上,无法让现代人理解,而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东西必然是要被淘汰的,中医的危机本质上就是阴阳学说的危机。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阴阳学说,就必须将之深入到物质的相互作用之中。气是一切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如果我们将气分为阴阳两种,那么它们内在的不对称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那样:“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内在的有序结构是有限的,而外在的混沌物质却是浑然一体的,在两者的力量对比之中,局部的阴是渺小的,而外在的阳却是宏大的,因此局部的阴只有不断寻求与外在阳的变化相统一,它才能够相对稳定存在。

         哲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指路明星,原因就在于人存在的原理和万物存在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人只要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自然。阴阳学说是哲学思辨的产物,或者说是先哲对个体的人与外在世界关系的一种科学把握。对每一个人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另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自我个性的体现就是通过组成人的每一个部分都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反抗外在世界变化表现出来的,没有对立内外就浑然一体没有区别,有了对立才有了自我;但在两者的对立中,个体的人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外在世界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个体的人只有不断通过整体的调整与外在世界变化相统一,才能够不断地保持自我的相对稳定。哲学家们正是领悟到了个体的人与外在世界在变化上的一一对应性,才得出了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观念就是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阴阳学说揭示了万物都普遍遵循的原理,如果用两句话来总结,那么就可以说,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这是事物存在的前提;每一个事物也都是在不断寻求与外在世界变化相统一中存在,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整体决定局部。因为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表面上看混沌物质都是在周期组织与离散中存在的,但实质上却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与这种意志相和拍的有序结构就可以不断产生并发展,而与这种意志相违背的有序结构就会不断离散开来进入混沌,正是这种机制的存在,整体才会步调一致围绕着同一个目标而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6: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五行学说(2)系统论的灵魂

    自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被总结出来一开始,人们就发现科学中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成,但其总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是恒定的。但热力学第二定律却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孤立系统中物质的运动趋势都是从不对称到对称,一旦达到了对称,物质运动的动力消失了。这不显明在告诉我们,能量无中生有地消失了吗?

        当然,能量是不可能消失的,但问题是这些能量转变成什么形式了,现代科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致使科学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悲观,我们这个宇宙在不可逆转地从有序向无序转化,一旦达到了热力学平衡,整个宇宙就会变得死寂荒凉,生命现象就终止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如果宇宙真的是这么单调,那么现有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我们还需要上帝来拯救吗?况且,现实中的世界并不是单调地从有序向无序转化,而是同时伴随着无序向有序转化,两者之间应该是相对平衡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理解宇宙的进化、生物的进化,还有无数系统的有序发展。

        为了解决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问题,不少科学家都投入到了这项工作的研究之中。可近现代科学的基础是原子论,它相信自然最基本的结构是一些死寂不变的颗粒,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生命现象和非生命现象的对立,一些系统不断地从有序走向无序,而另一些系统却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特别是生物现象,系统结构演化却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致。试想,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这些死寂不变的颗粒组成的,何以有些组织起来就出现生命现象,而另一些却再组合也无法表现出生命现象呢?

        为了合理地理解生物学中这种独特的力学现象,近代科学中曾一度出现了机械论和活力论。机械论力图用分析方法,把生物运动简化还原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用物理和化学原因来说明的生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它虽然正确地指出了要搞清生命现象的奥秘,必须研究生命现象赖以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但是,它那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却不能说明复杂生命体的有机统一性。活力论认为生物机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活力,支配着生命过程。它虽然指出了生命现象中一种整体性的联系方式,但它却把这种联系方式看作是非物质性的活力。在机械论与活力论的斗争过程中,系统论产生了,它批判了机械论和活力论的错误观念,提出了整体性、有机性概念,从而克服了以往那种单向的因果方式,把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放入了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之中。

        现代系统的研究一般公认以20世纪初奥地利生物学家贝特朗菲的机体系统理论为标志。当时,贝特朗菲为了反对在生物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的机械论方法,提出了生物学中的机体概念,强调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而且认为生物科学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发现种种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1932年贝特朗菲进一步提出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认为系统是“整体的完整性”,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要说明认识系统,就要通过对要素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来实现。1947年以后,贝特朗菲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一般系统论,从而丰富了系统和要素的概念。

        在贝特朗菲的思想中,组分之间的斗争,对立物之间的一致,是系统的一般组织原理。他力图从这种对立、斗争和一致中发现系统演化的机制,从系统内部根据说明何以能够出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序向高序的演化。应该说,贝特朗菲的思想是极为卓越的,他敏锐地发现,生物体是不存在无中生有的活力的,所谓的活力只不过是诸多要素之间竞争的表象,而系统秩序的产生正是这诸多要素通过竞争实现统一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贝特朗菲强调了系统本身是动态的,经常与环境之间发生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但他却忽视了在系统发展中的外部动因的主导作用。

        系统论的发展一直是从两个方向来探索生命现象的,贝特朗菲基本上是从哲学角度来理解的,而另一路却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探索的。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深入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科学家,他们一直不相信物质只会单调地从有序走向无序,而努力发现孤立系统中的有序就是一个显明的思路。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波尔兹曼敏锐地观察到达到热平衡的系统中运动并没有停止,而是仍然在微观存在着运动,更为惊奇的是,在这种运动之中不时还会产生一些有序结构,尽管它们并不稳定,但这却预示着孤立系统中不会出现绝对的无序,有序和无序是相对的,关键是看条件。

        后来的科学家正是寻着这条思路去探索的,最出名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普里高津,他和所在大学的研究组系统地研究了这种现象,并总结出了一个有序结构产生的必要条件。首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系统是开放的,能够和外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而且所存在的环境必须是远离平衡态的,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系统各要素之间才有可能通过涨落竞争产生有序。其次普里高津还指出了系统各要素之间还存在一种非线性机制,这样就揭示了孤立系统中整体不能产生有序的原因,它缺乏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环境,但系统的能量并没有消失,它仍在微观物质的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而这种不对称却创造了微观的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环境,使局部的有序仍然可以形成。

        不可否认,耗散结构理论的出现意义是重大的,它第一次提出系统秩序的出现和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孤立系统中是不可能产生有序的。如果这个理论有普遍性的意义,那么就预示着我们的自然存在着不对称的运动,否则自然秩序怎么可能随处可见呢?从宏观来看,宇宙的星系、星体都是一些有秩序的结构,如银河系、太阳系,包括我们的地球和它的卫星月亮也是这样一些有序的系统。从微观来看,所有物体的存在都是分子有序的集合,而它的基本结构原子更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有序结构,还有无数更微小的粒子,它们并不是不可分的,而同样是更微观的一些东西有序组合起来的。我们身边的有序结构则是更数不可数了,这不仅有无数的生物、生物系统,还有社会、国家、企业、家庭等,它们也都是一些有序的结构。有序结构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这难道不是说我们观察不到的世界里存在着物质的不对称运动吗?

        在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自然界一直被想当然地认为是对称的,一开始是牛顿,他根据我们视觉的观察得出宇宙空间根本不存在物质,当然也不可能存在物质的运动,这样的空间一定是对称的。之后光速不变现象的出现预示了空间的不对称和光子在其中运动的可变性,可对称的观念在物理学家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爱因斯坦被迫否定了以太观并提出了他著名的局域对称观念。但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可观察的空间中没有连续物质的不对称运动,自然秩序是不可能形成的。

        当然,受二十世纪主流哲学的影响,普里高津并没有从必然性来把握自然秩序的形成,相反却否定这种必然性,把系统的形成建立在偶然之上,如认为哪一个要素竞争出来主导系统的性质是偶然的,也没有系统地说明一个稳定存在的条件。试想,如果一个系统不是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系统只会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单调地趋向无序。与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相比,哈肯的协同学则更加完善了系统科学。哈肯认为,物质之间不仅仅存在竞争,而且存在还存在着协同,有序的产生过程是一个竞争和协同的结果。它首先是通过各要素的生存竞争优选出一个统治者,由于这个统治者顺应了环境的发展,并得到环境的优先加强,以致于它有足够的力量强制其它要素和它共同运动,从而达到有序的结果。哈肯的思路是明确的,那一个要素能够竞争出来主导系统的性质,取决于环境,而且系统的稳定需要持续不断的能量输入。哈肯的协同学的出现使人们眼睛一亮,原来生命和非生命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跨越的鸿沟,“达尔文主义”即自由竞争在非生物系统中同样存在,只要是环境合适,生命的秩序可以在任何一个系统中表现出来。

        系统论的出现已经有百年历史了,它一出现就不断揭示着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之间是统一的,不存在什么无中生有的活力,活力现象是由整体的普遍联系表现出来的。可普遍联系往往是不可观察的,科学家们传统的手段已经无能为力,特别是受现代科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哲学思辨“这些仅仅是猜测的知识”,而缺乏了哲学的指导,系统论后几十年的发展陷入停滞不前是可以想像的。

        与西方科学的发展道路相比,东方科学一直是在思辨成果的指导下进行的,最显明的就是中医学,它很早就用阴阳学说揭示了存在于系统中的普遍规律,只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而让现代人无从正确地认识。如果能用西方科学中的系统语言来揭示,或者说将东方的哲学融入西方的系统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完整的系统理论出现了,它不仅能够揭示存在于系统中的普遍联系,而且还可以完整地揭示生命现象。
从气一元论的观念来看,近现代科学的最大问题就是从它发展的一开始就定义自然的最基本结构是一些死寂不变的颗粒,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物质和能量的机械分开,物质的运动不得不需要能量,而能量却成了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结果导致了生命问题的存在。从统一性来把握自然,生命问题本来是不存在的,因为统一的物质之间是不存在什么无中生有的吸引力的,它只有那充满生命力的相互压迫与反抗,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的物质才有可能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有序结构。显然,万物都是生命之流的一种汇聚,生命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内在本性,它存在的目的就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系统不过是组成它的各个部分协同起来共同反抗外在世界的不对称变化而存在的一个有组织的结构。

        理解了物质的统一性,我们再来看系统的发展规律,就可以显明地认识到“对立物的一致”这个最朴素的一般系统规律。物质世界本身是充满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就体现在每一个事物与外在世界的对立之上,因为只有存在了这种对立,局部的事物才有可能在反抗同一个目标--外在世界的压迫之中组织起来,从而出现生命系统。如果没有物质这种本性上的对立,统一的目标就不可能形成,生命系统也不可能出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有秩序的生命系统,都是以它各要素之间的对立为基础的,而且以“部分之间的对立”为先决条件。部分之间的对立就是生命系统中的一般组织原理,归根到底,是实在所呈现的对立物的一致这个命题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立物的一致”所讲的就是系统各个要素在共同目标——对外在世界的反抗中协同起来,共同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整体。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它说明的是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性,同时又存在着统一性。就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而言,对立和统一绝对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试想,对立的两个事物之间怎么可能存在统一性呢?事实上,只要我们认识了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主次,对立统一原理这很容易认识了:事物的本性就是反抗、扩张,如果有它成长、发展的环境,它就会本性地向外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但环境总是有限的,无限的扩张只会让自己灭亡,毕竟这个事物只是环境的一部分,它不可能在力量上超过巨大的外在环境。为了自己的生存,顺应环境的变化就成了每一个事物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因此,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是在对立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在不断地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来保持自己的存在与发展。

        系统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系统,是由于它所有的运动都是按照同一个目标进行的,但组成系统的所有要素之间都是对立的,不存在本性上的协同,那么它是如何在对立中保持整体的统一的呢?其实,每一个系统的存在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总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对所有要素优胜劣汰,与之相和拍的要素就不断在系统中产生,而那些与之相违背的要素就不得不在系统中灭亡。要素的灭亡并不是物质的消失,它只是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要素的产生也并不是物质的无中生有,而是连续在系统空间的混沌物质在能量的作用下有组织而已,正是在这要素的不断产生与灭亡之中,整体的普遍联系方式出现了,它通过连续在系统空间的基础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中心要素的意志。由此可见,系统整体上的步调一致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它的首要条件就是系统空间是连续的,它充满着某一层次的基础物质,有了这种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整体才能够普遍联系起来;其次,整体必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只有这样,后一个有序结构的形成才会继承前一个有序结构的性质,使信息在系统空间正确传递。如果系统空间失去了平衡,那么信息传递就会失真和变形,整体就失控了。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始,人们就已经发现,系统运动的动力就来源于从不平衡到平衡,只有外部环境始终处于不对称的变化之中,系统才能够在反抗这种变化之中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否则,系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无序,即系统的灭亡。当然,系统的灭亡并不代表着物质和能量消失了,它只不过是物质离散成了更小的结构,而能量则保持在更微观的结构不断的产生与灭亡之中。只是由于我们观察上的局限,使不少科学家误以为能量消失了。哲学是认识未知世界的利器,通过哲学的思辨,我们就可以领悟到,能量是不可能消失的,它就存在于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之中,而这种依赖连续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的能量运动正是普遍联系的根本。

        在以往的系统理论中,不少科学家已经相信,在系统产生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要素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决定系统的性质,但有一点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这就是竞争出来的统治者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事实上,我们只要看微观的有序结构形成的规律就可以知道,每一个系统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一个中心,它通过整体的普遍联系主宰着每一个要素的生与死,与它意志相和拍的要素就能够不断在系统中产生,而与之意志相违背的要素就不得不在竞争中灭亡,显然,这里的竞争并不是公平的,它并不看表面上的强弱,而只是看它是否与整体的意志相和拍,与整体的意志相和拍,尽管它看起来它非常弱小,它仍然能够在环境中产生,并迅速发展壮大;而那些与整体意志相违背者,尽管它看起来比较强,但它很快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抑制下走向衰退和灭亡。同样,系统的产生是众多要素竞争的结果,那一个要素能够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并不是看它表面的强弱,而是看它是否与环境意志相和拍,只有它顺应了环境,它才能够优先获得整体环境力量的支持,使它迅速成长壮大并最后成为系统的中心,当它依赖众多要素之间的竞争将自己的意志或者说环境的意志强加在每一个要素身上的时候,一个全新的系统就产生了。显然,哪一个要素竞争出来决定系统的性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取决于它最初的生成环境。同样,系统的发展也不过是一个不断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的过程,不断与大环境相顺应则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发展壮大,而那些与环境变化相违背者就只能在众多对立的竞争中走向衰退和灭亡,系统的发展也与环境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不存在任何一个不依赖环境变化而独立存在的有序结构。

        自然界的物质是丰富多样的,但它们都统一于一种最基础的物质,显然,这种多样性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随着它们生成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性质也不同,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在本质上它们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他们也只有物质量上的不同。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有限的反抗范围,但外在环境变化超过它们有限的反抗范围的时候,系统就会由于中心要素的不稳定走向灭亡,或以新的要素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而发生突变成为新的系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确,每一个事物本身都是具有生命力的,也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但正是在这与周围众多事物的竞争之中,有的事物发展壮大起来了,而有的事物却逐渐走向衰退灭亡,原因是很简单的,这就是看这个事物是否顺应了环境变化的趋势,并不断与环境变化相统一。如果这个事物能够不断变化自身,不断与变化的环境相和谐,那么这个事物就会不断地发展壮大,相反,如果这个事物不能够及时反省自身,认识到外在世界力量的宏大和不可抗拒,那么,这个事物走向灭亡是一种必然的事情。显然,如果自然界真的存在上帝的话,那么这个上帝就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无限广大的自然整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8: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五行学说(3)历史上的阴阳五行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方法论运用于我国古代至近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一直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延用至今。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方法论上与西方科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不少迷信西方科学的人就以为这个学说是“伪科学”,理由就是它不具备如玻普所述的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可证伪性”。本来这种错误是不值得一驳的,但传统语言对五行学说描述的模糊性使人们对这个学说一头雾水,而且曲解越来越严重,要想使它成为科学的理论,就必须将之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出来。

        一般认为,五行学说揭示的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构成。理论依据是我国西周末年,确实出现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如《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等等,这种观点类似于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论”,而现代科学已经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向前跨进了几大步,因此认为它落后也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是,这种观点仅仅是近代人一种西方化或泛西方化的解释,与真实的五行原义相差甚大。

        “五行”学说起源甚早,《史记·历书》说黄帝“建立五行”。公元前22世纪的禹也说到“五行”。这一范畴在文字上初见于公元前20世纪的《夏书·甘誓》,阐发于公元前12世纪末武王克商后,箕子对武王所讲的著名的《洪范》这篇文章,又遍见于《左传》、《国语》、《墨子》、《孙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黄帝内经》、《春秋繁露》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

        “五行”之“五”,应该与上古社会的数术观念有关,与原始宗教、巫术、占卜、天文、历算有关。这种数术观追求一种神圣而和谐、天地人相通、世间万物各安其位、完美有序的原则。“五行”之“行”,从字源学上来说,许慎《说文》解释为“人之步趋也”,即如人步行、趋走一样,一徐一疾。这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活动,一种行为,而不是五种基本物质。况且,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彻底的一元论的,阴阳和五行最终都是统一于气的一元论之中。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阴阳或者五行都是描述气的存在形式或者运动状态,也正是这个原因,阴阳之间或者五行之间才能够相互转化。

        现代科学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是机械的,少数死寂不变的砖块组成了丰富多样的实体,它们不可伸缩,不可以相互转换,只有定性它们都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但世界的普遍联系从这里消失了,巨大的生命问题出现了。相比于西方科学的观念,东方人的理解无疑是更容易让人接受的,只是语言的模糊性阻碍了这种理解。世界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所组成,它在空间的存在是连续的,它所有的运动都可以归结为连续物质的组织或离散,普遍联系就是由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产生的,阴阳学说所揭示的就是这种有序和无序之间阴阳转换的规律,而五行学说则说明了这种周期性和它发展上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它和阴阳学说结合起来以后,更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控制理论。

        《尚书·洪范》对五行的描述无疑是最具经典性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显然,五行在这里不是指静态的五种原质,而气的五种运动形式,水性的气、火性的气、木性的气、金性的气、土性的气。五行学说所要揭示的就是这五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先人相信这五种关系普遍存在于任何一个系统之中,因此,先人用它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如用它来归纳自然的变化规律和自然界中每一个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农作物的生长收藏,人体对应于自然的五脏变化,甚至推演王朝的兴替、政治的治乱等。特别是将它应用于人体之中,揭示了存在于人体内部的控制规律。

        “气一元论”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构成,“阴阳学说”揭示了自然界的因果关系,而五行学说则系统地说明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存在于系统内部的控制规律。根据“阴阳学说”,每一个事物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系统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则生,违背外在世界的变化则死,“五行学说”用气的五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这个过程;“阴阳学说”还揭示了气的周期变化规律,即不断周期组织与离散,而五行学说则用五行的循环相生揭示了这种必然性,如木生于水、旺在火、衰于金、亡于土,火生于木、旺在土、衰于水、亡于金等等。如果说阴阳学说只提供了一个理论的框架和方向,那么五行学说就是实践的具体应用。

        从气一元论的角度来把握五行,我们可以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具体特点融入于气的几种不同的力量之中来揭示真实的气的运动规律。水的特点是由高至低,意味着混沌之气是从高势点到低势点的流动;火的特点是由下至上,意味着气从它紧张程度高的地方向紧张程度低的地方运动;水和火是对立的,两者的运动也体现了每一个系统中物质运动的两种对立的趋势,一种是由于局部物质的组织形成了一个低热点,造成周边混沌的物质向这里不对称运动,另一种是有组织的物质密度大,内在的紧张程度高,它运动的趋势则是从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向物质密度小的地方运动,这通常是指有组织的系统要素向周边的扩散。木的特点是生发,意味着气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形成系统的一部分;金的特点是改变,意味着物极必反,系统整体的秩序在趋向于无序;而土的特点是稳定,意味着气通过组织与离散的转化以及它连续的运动达到整体的一种平衡。系统发展的趋势永远是从不平衡到平衡,但这种平衡并不象现代科学所理解的那样是物质分布的均匀以及能量的平均,而是一种动量势上的平衡。事实上我们也不断地发现,任何一个系统中的物质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它集中地表现在系统中心的物质密度大,而周边的物质密度比较小,这样的系统只有在运动中才有可能存在。

        理解了五行的本质,我们再来看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就很容易地明白,五行学说想用气的五种运动趋势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存在于系统内部的控制规律。五 行的生克关系如下:见图(1)

相生,即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即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以次孳生,循环无尽。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也是往复无穷的。

        为了更清楚地让大家理解五行生克之间的关系,我们用气的五种力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生克制化。见下图二。第一种力量是有组织的物质从系统中心向周边的扩张,即(火),通常是指组成系统的秩序成长;第二种力量是混沌物质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即(木),通常是指系统内部一系列要素按照整体的意志产生;第三种力量是由于有序的产生所带来的低势点,引起连续在系统内部的混沌物质向低势点的流动,即(水);第四种力量是物质分布走向平均化的运动,即从有序到无序(金);第五种力量是系统整体维持平衡的力量,只有达到整体的一种动量势上的平衡,系统才能够存在与发展。

         木生火:有序结构物质密度比较大,内在的紧张程度也高,当有序结构不断在系统内部形成(木)的时候,它将导致系统内部的物质从紧张程度高的地方向紧张程度低的地方扩张(火),通常这是指系统的发展。

        火生土:系统稳定的基础就是水和火之间的平衡,当组织要素从系统内部向周边扩张(火)的时候,就会平衡混沌物质从周边向中心的运动(水),形成一种动量势上的平衡(土)。如果火的力度大于水,那么就代表着物质分布在走向于均匀(土),而这代表着系统的灭亡。注意:这里的土代表着两种形式的平衡,即动量势上的平衡和物质分布上的平衡,正是这种兼容性,使土能润四方。

        土生金:物质分布走向均匀,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揭示的系统的灭亡,它体现在系统的组织走向离散,并向外释放它内聚的能量(金)。

        金生水:物质不断地从有序向无序转化(金),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这些能量会导致混沌物质从高低点向低势点运动(水)。

        水生木:混沌的物质不断从周边向产生新组织的地方运动(水),也带来了运动的能量,促使着局部更多新组织在这里产生(木)。

        木克土:木是新组织的不断产生,而土则是有组织的结构不断离散。两者木占上风,系统就会发展,土占上风,木就会被反克,系统就会走向衰退。

        土克水:土是有组织结构的不断离散,它伴随能量的释放将导致混沌物质向周边扩散(排斥力),而水则是有组织结构的不断产生形成低势点,使混沌物质从周边的高势点向低势点运动(吸引力)。两者土占上风,则系统走向衰退。水占上风,则土就会被反克,系统走向新生。

        水克火:水是有组织结构的不断产生形成低势点,使混沌物质从周边的高势点向低势点运动(吸引力)。而火则是由于新组织的产生使局部的物质密度增大,紧张程度变高,它将引起物质从紧张程度高的地方向紧张程度低的地方扩张。两者水占上风,则系统就会发展,火占上风,则水被反克,系统走向衰退。

        火克金,火体现着物质从紧张程度高的地方向紧张程度低的地方扩张,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物质向周边扩张,而金则体现着有组织的物质离散化,它将会向外释放它内聚的能量。两者火占上风,系统就会发展,金占上风,系统走向衰退。

        金克木:金体现着有组织的结构离散化,而木则体现着新组织不断产生。两者金占上风,则系统走向衰退,而木占上风,则金被反克,系统走向新生。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发展和衰退是相对的概念,发展是相对于局部的系统而言的,但这也是走向衰退的前奏,因为对局部的系统而言,与发展的环境相和谐是生存之道,如果超越了环境发展的限度,它就会在环境的抑制下走向衰亡。同理,衰退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如果系统超越了环境的承受极限,衰退也是一种理性的生存之道,它保持了中心要素的稳定;当然,衰退的另一种结果则是承受不住环境的压力,中心要素消失,系统走向混乱,或者中心要素突变,形成另一种性质的系统,这也是系统的新生。

        系统的发展的趋势就是不断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但外在世界是变化的,系统通过不断地对这种变化的反抗保持了自身持续不断的运动。但系统的性质是先天形成的,它决定于最初的生成环境,因此它不可能适应所有的自然变化,当它承受不住外在压力的时候,系统就会走向它的灭亡,即物质的离散,并向外释放能量。而周围的混沌物质获得了这些能量,也有可能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系统。正是系统的不断产生与灭亡,能量才随着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在宇宙空间流通。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地周期组织与离散中存在的,五行学说不仅揭示了这种周期性如五行之间的循环相生,而且还揭示了系统产生与灭亡的必然性,如木生于水、旺在火、衰在金、死于土;火生于木、旺在土、衰在水、死于金;土生于火、旺在金、衰在木、死于水;金生于土、旺在水、衰在火、死于木;水生于金,旺在木、衰在土、死于火。系统的性质决定于最初的生成状态,它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性质的事物,而这种性质则会随着外在世界的五行轮换产生规律性变化,而这体现了一个事物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必然性。

        人类的存在永远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是由物的本性所决定的,人们努力去揭示自然在发展上的必然性,并不是要机械地去听天由命,而是利用这种规律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活得更自然、更踏实。五行学说的出现或许本意上不是如此,但它的出现却为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的发展提供了框架,这使五行学说最后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控制理论,并成为人类战胜疾病的有效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五行学说的最大价值。

        每一个系统都有多个层次所组成,最外在的就是大自然,最内在的就是体现系统性质的核心组织,中间还有诸多层次。这些层次的物质运动都可以归纳为五种性质的气的运动,整体对它们的控制都是通过它们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来实现的。每一个层次中都有一种非线性信息传递方式,这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信息正确传递的关键就是这个层次的平衡,即后一个暂态组织结构继承前一个暂态组织结构的性质。如果失去了平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就会失真和变形,这个层次就会失控。五行学说充分利用了系统组成部分上功能的不同,如木在人体中代表着产生新组织的结构――肝,水代表着促进体液流动的结构――肾、火代表着组织发展的动力――心,而金代表着走向无序的组织能量向外的一种扩散――肺,土代表着通过物质的代谢平衡整体的――脾胃。人体也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也可以按照气的属性分为五个部分,层次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而且同一属性的组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都是将无序的东西排泄出去。特别重要的是,五行学说还根据阴阳学说将外在世界也看作人体最关键的一个层次,它也有五个方面,它们的变化对内五行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五行学说的出现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第一次将哲学思辨的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指导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只是一个指导人们行为的原理,却无法上升到实践层面为人们服务,而有了五行学说以后,中医学才真真正正地成为一门科学,尽管它还有些唯象,但它远比现代科学不承认这些普遍联系要好得多。目前,现代科学仍局限于可观察的世界,而对不可观察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阴阳五行学说对系统论的完善将大大改变这种现状,使人们能够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8: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五行学说(4)五行学说与控制论

     对统一的物理世界而言,将自然界的一切归于统一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显然是十分自然的出发点。但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得不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这就是:物质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在本性上而言,任意两个个体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吸引力的,但这些个体是如何在一个系统中有序地组织起来并相对稳定存在呢?

        的确,从物质本性上来看,反抗周围要素的压迫是物质存在的基础,在这种反抗之中,众多要素也只能在对立中离散开来,而不是组织起来。但如果我们反过来看,自然界本质上是连续的,所有物质都处在相互紧张的压迫之中,而正是在相互压迫之中,局部的物质才有可能在反抗这种压迫之中组织起来,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物体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周围物质对它的紧张压迫中形成的,并不断在反抗这种压迫的变化中存在。如果失去了外部环境的作用,任何一个系统都只能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的那样单调地走向无序。

        整个世界是在永恒的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虽然它也存在一种平衡,但这仅仅是指动量势上的平衡,而不是物质在分布上的均匀,更不是能量在空间的平均。混沌物质是不可观察的,人们很难用所谓的“精密仪器”观测到,人们观察到的只是混沌物质一种有组织的结构,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实证观念,不少人就相信空间不存在连续的基础物质,更不存在什么不对称,毕竟我们看到的空间是空无一物的,而且是那样的均匀。但这仅仅是一种不可信的猜测,举目自然界任何一个系统,它的空间都是不对称的,基本上都表现为系统中心的物质密度比较大,而周边的物质密度逐渐就小,并最后与周围世界融为一体。如微观的原子、宏观的宇宙漩涡等等,显然,这样的系统只可能在不对称的运动中存在,只是几种不对称运动的相互作用,使整体表现出了一种动量势上的平衡,五行学说就是通过描述气的五种不对称运动相互作用,来揭示一个系统如何达到这种动量上的平衡,而这是一个系统稳定存在的基础。

        系统论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系统的产生是以某一个要素在竞争中被环境优选出来,并依赖环境的力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它要素身上的结果。显然,这里的协同并不是本性的,而是其它要素不协同就会在竞争中灭亡,为了自身的存在,这些要素不得已与中心要素的协同,“对立物的一致”就是指众多个体为了保持自身的存在,进而在一个中心要素的协调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来共同反抗同一个外在世界,毕竟个体的力量在这里是无限渺小的,它只有依赖整体的力量才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中生存。

        相信所有的要素都是由同样的基础物质组成的,就出现了控制论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一”如何控制“多”。从事物的本性上来看,中心要素和其它所有要素都是对立的,它个体的力量并不足以与众多其它要素相对抗,那么它是如何有效地实现整体的控制呢?显然,单纯地考虑这种对立,是不可能理解“一”和“多”的矛盾的,我们还要看到另一种对立,这就是任意两个要素之间都是对立的,同时认识到了这一点,“一”和“多”的矛盾就解决了。原来,中心要素是依赖诸多要素之间的有序竞争来实现整体的控制的,与它的意志相和拍者就支持它在系统中产生并发展,而那些与它的意志相违背的要素就只能在竞争中不断衰退和灭亡,通过这种要新旧要素之间的新陈代谢,“一”就用很小的力量控制了“多”。

        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整体性,中心要素的每一个决策都是整体性的物质活动,这就仿佛有一个灵魂充满着整体一样。当然,灵魂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确实存在一种整体的普遍联系方式,这使中心的每一个决策都会迅速地传递到整体的每一个角落。在耗散结构理论中,普里高津曾经提到过这种非线性的物质活动,不过由于这种普遍联系方式难以被“精密仪器”所观测到,它的本质并没有被揭示。通过我们对气的阴阳属性的理解,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真正认识到这种非线性运动的本质了,它的基础是连续在系统空间的某一层次的物质,这种物质是在不断地周期组织与离散中存在的,这其实就是一个能量包,或者说信息包,暂态的有序组织的性质集成了所有了信息,虽然它不断产生与灭亡,但由于空间的对称属性,前一个有序结构的离散所释放的能量正好促成另一个与之完全相同的有序结构产生,这就象声音的传递一样,只要空间是对称的,那么它在传递过程中是不会失真的,正是这种依赖连续基础物质的非线性运动方式,才使系统表现出了它特有的整体性。

        自然界的物质有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实体线性的运动,即相对不变的实体连续在空间中进行移动;另一种是非线性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连续在系统中某一层次的物质,它些物质是在周期性地组织与离散中存在的,一个要素的离散会向外释放能量,而这些释放的能量又会重新促使周围混沌的物质组织起来,以此往复,一个能量包就连续地在空间进行移动。这两种运动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线性运动的物质是相对不变的,而非线性运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尽管所有这些变化的物质都是一样的,我们也难以分辨出来前后的组织有什么区别,但如果我们把这种非线性运动看成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粒子线性运动,就会出现认识上的错误,如量子力学就是把电磁波这种非线性运动看成是粒子的线性运动,才出现了推论上的大错误。

        虽然线性运动和非线性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运动的质都是一样的,它们所表现的信息也无法看出有什么区别。如量子的非线性运动和一个粒子的线性运动区别不大,特别是粒子在经过这样一个充满物质并且在周期组织与离散中存在的空间时,它也明显地表现出波动性,这也是现代物理学把量子的非线性运动看成是粒子的线性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信息的载体都是一样的,它们的区别也只有在量上,如果它们在量上相同,我们是无法区别这是一个线性运动或者说非线性运动。

        每一个系统都有一种普遍联系方式,这种普遍联系方式通常就是指这种依赖连续基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的非线性运动。我们从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就可以知道,它需要一个相对平衡的空间,如果空间不平衡,信息就会在其中失真和变形。如信息在从中心到边界的传递过程中通常都会发生规律性变形,即中心的物质密度比较大,紧张程度也高,非线性运动所依赖的暂态组织在这里尺度就比较小,而到了系统的边界,物质密度比较小,紧张程度也低,这种暂态组织的尺度就会放大,即表现为波长的变长。当然,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它的平衡也是相对的,它通常存在几个物质层次,在这些层次上空间是平衡的,信息的传递在这里就不会变形,而系统的层次之间又有着数学上的关系,如倍频关系,内层某一频率周期运动的物质往往会优先支持外层是它整数倍的物质周期运动,有了这些必然性的联系,系统才能够保持它中心的非常有序,以及它随着向边界的扩展逐渐无序并最终和混沌空间融为一体。

        非线性运动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由系统某个层次的要素有序竞争产生的,即不断有与整体意志相违背的要素在这里消灭,它释放的能量又会促使与整体意志相和拍的要素不断在这里产生,正是在某个层次要素的周期产生与灭亡之中,普遍联系方式出现了,它体现着整体的意志。显然,对于一个系统而言,整体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同一层次上无法平衡,信息传递就会失真和变形,内外层次上无法平衡,系统就不会相对稳定。五行学说的出现为先哲们解决这种平衡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思路,这就是通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来达到这种平衡。

        五行代表着一个系统中存在的五种基本力量,这五种力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

        木:代表着和整体意志的相和拍的要素不断在系统内部产生。

        水:代表着由于混沌物质不断从有序向无序转化造成了系统内部的低势点,使连续在系统空间的混沌物质不断向系统中心不对称流动。

        火:代表着系统要素的不断形成,使系统整体不断地秩序地向外扩张。

        金:代表着系统中心物质密度大,紧张程度高,这使系统的组成要素不断向物质密度小、紧张程度低的周边扩散。

        土:代表着系统整体从有序到无序转化,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揭示的走向物质在分布上的平均。

        五种力量本质上都是由同一种基础物质――气的不同运动表现出来的,因此任何一种力量的变化都会对其它力量产生影响。如混沌物质的不对称流动(水)带来了能量,这将促使局部的混沌物质组织(木),而混沌物质的组织(木)将促使系统的组织对外扩张(火),而这种扩张(火)带来的往往是整体的平衡(土),(土)即可以指系统空间动量势上的平衡,也可以指物质分布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走向均匀,后一种平衡(土)将带来系统的灭亡,即系统整体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并向外释放内聚的能量(金),而这种能量使局部的势能增加,它将引起混沌物质新的不对称运动(水)。从这种角度来理解五行就很容易地明白系统真实的控制规律了,它不过是利用系统中均存在的五种力量之间的“生、克、乘、侮”四种关系来实现整体的一种平衡。

        走向平衡使系统发展的动力,完全达到了平衡,系统整体就灭亡了。系统之所以能够相对稳定存在,就是这个系统处于一个不对称的空间之中,系统就是在不断反抗这种不对称中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当然,对称与不对称是相对的,系统空间都有对称和不对称的对立,不对称是指混沌物质的不对称流动和系统组成要素的向外扩张,而这些不对称的共同组合又造就了系统的一种对称,即动量上的平衡。

        每一个系统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的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系统能否稳定存在就看系统内部能否快速实现这种动量势上的平衡,有了同一层次上的动量势平衡,信息传递就不会失真,有了不同层次上的动量势平衡,整体就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由于外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而系统的性质却决定于最初的生成环境,因此它有一个有限的适应范围,当这种变化在这个范围之内,系统就相对稳定存在,如果外在世界的变化超过了这个范围,系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告诉人们,整体决定局部,微观决定宏观。整体的秩序存在就依赖于内在的普遍联系,这种普遍联系是处于微观的,通常也是不可观察的,但它却体现着整体的意志,决定着组成系统的每一个部分。如果在以往,我们不明白这个规律,对整体的控制就一无所知,但我们一旦明白了这个隐藏在五行学说中的控制理论,就可以通过宏观来控制微观世界的运动,进而达到控制系统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8: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阴阳五行学说看中医的“证”

 中医学的精髓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这个学说以阴阳和五行这两个概念形象地揭示了存在于系统之中的普遍规律。按照这个学说,每一个系统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一个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自觉地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并成为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的。因此,中医认为,一切病因,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本质上都是局部的人体与自然整体之间或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与人整个机体之间矛盾的激化造成的。人体是一个五脏为中心、六脏为辅助的自平衡系统,整体的意志就是通过这个相对平衡的内环境施加到全身各处的,如果局部不能迅速与整体的变化相平衡,信息在从局部到大脑或从大脑到局部的过程中就会失真和变形,人体生理活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就会被干扰和破坏,人所有的病机变化,就是由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

  大脑是人体的信息处理中心,人体所有的信息都从全身各处汇聚在这里进行处理,然后通过神经将处理过的信息传递到全身各处,从而统一整体的活动。在许多人看来,大脑是自主地处理信息的,实则不然,大脑自身并不会自由地处理信息,它只不过是体现整体意志的一个容器,来自全身各处的信息在这里进行竞争,与整体意志相和拍的信息就会被优选出来并最终上升为整体的意志统治全身,而那些与整体意志相违背的信息就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或自觉地顺应整体的意志与被优选出来的信息相和拍,这样,整体才能够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统一起来,并不断与这种变化相平衡。体现整体意志的是以心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因为这个系统对外在世界变化反抗能量的产生是人体运动能量的总源泉,心脏对身体各部分血液的不对称供应体现了这种意志。

  一个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如果这个系统最终达到了完全的平衡,这个系统就灭亡了。不过,外在世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存在的,这正是系统发展永恒的动力所在,人体与此同样。当外在世界变化被人体各个部分感知以后,这些信息都会通过神经系统传向大脑,所有信息在这里进行竞争,最终有一个与整体意志相和拍的信息被优选出来影响整体的运动,而这种整体活动又会决定新一轮信息的竞争结果,以此往复,整体就会连续地对外在世界产生适应性变化,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与外在世界变化做斗争的事物。

  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是一个能够迅速适应各种外在世界变化的有机整体,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真实的人都是处于一种亚健康态。尽管人都可以从一个功能态到另一个功能态,但整体的变化都是跟不上意识的千变万化的,它总是滞后于意识一个时间。当这个时间滞后越来越长,整体跟不上这种变化时,即整体还远未达到平衡,新的意识又通过这种不平衡的环境来影响全身时,信息在这里传递就整个失真和变形了,自然意识对整体就失控了,疾病从此就产生了。

  中医学是一种调适人体与外在世界变化相平衡的学问,它的治疗原则就是要恢复整体的平衡,从而使人体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但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当整体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局部的细胞就会在这种不平衡的环境中产生变异,之后这种变异的细胞影响内环境,进而影响意识,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恢复整体的平衡,必须要抓住其中影响整体平衡的主要矛盾,找出病因,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中医是用“证”这个概念来对人体疾病进行本质性认识的。既然能够称为证,就说明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非健康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恶性循环,整体的功能状态决定了意识,而这个意识反过来影响了整体的功能状态,之后这个功能状态又决定了大脑中新的信息选择,进而重复了原来的功能状态,久而久之,这种功能状态成为一种真正的疾病状态。显然,证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相对稳定功能状态,由于这种功能状态体现在心脏单位时间的跳动之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脉搏的跳动捕捉这种状态的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01: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才是道统的真正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01: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中医的大纲都在其中,虽然其中的一些具体的内容还有待完善,我会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一一道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01: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醒大家一个问题:现代人有个条件很优越,那就是哲学和逻辑学。大家要真正搞懂古典的核心精华,这两门功课要补一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5-1-2 21:14 , Processed in 0.06616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