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典》著作时间的精确计算
至少有三种方法可以证明《尚书·尧典》确实是夏代以前的古籍,我们在这里介绍其中的一种。《尧典》中有四季中星的记载,它是古人根据恒星的位置来确定四季节气、制订历法的一种方法。然而用这种办法所确定的恒星年与回归年之间并不完全吻合,彼此间存在着一些微小的差异,这种情况就称作“岁差”。《现代汉语词典·岁差》(第五版)说:“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地球赤道的作用,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的运动,缓慢西移,约25800年环绕一周,同时引起春分点以每年50.2秒的速度西移,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这种现象叫做岁差。”由于岁差的存在及其积累就导致了四季中星逐渐偏移的现象,对此古代天文学家们有很多的论述和记载,我们以《宋史·天文一·中星》的记载为例,其文记:“中星。四时中星见于《尧典》,盖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即日行而定四时,虚、鸟、火、昴之度在天,夷、奥、析、因之候在人,故《书》首载之,以见授时为政之大也。而后世考验冬至之日,尧时躔虚,至于三代则躔于女,春秋时在牛,至后汉永元已在斗矣。大略六十余年辄差一度。开禧占测已在箕宿,校之尧时几退四十余度。盖自汉太初至今,已差一气有余。”由于在恒星年与回归年之间存在着岁差的差异,就导致了《尧典》中记载的四季中星逐渐偏移的自然现象,因之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自然现象来具体计算出《尧典》的著作年代。
中国古代将沿天球赤道附近的一条恒星带分为28宿,就作为岁时的恒星定位系统。《淮南子·天文训》载:“星分度: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斗二十六,牵牛八,须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东壁九,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昂十一,毕十六,觜 二,参九,东井三十三,舆鬼四,柳十五,星七,张、翼各十八,轸十七,凡二十八宿也。”由此看来,上引《宋史》所记冬至日的定位中星于尧舜时期在虚宿之中,在夏、商、西周三代是于须女宿之中,到了春秋时期是于牵牛宿之中,到了东汉时期是于斗宿之中,最后到了南宋开禧年间是于箕宿之中。可见冬至定位中星的偏移跨越了五个连续的星宿,仅其中女、牛、斗三个星宿的星度之和就有46度之多,且不说还有虚宿和箕宿的星度了。尧舜时期冬至中星在虚宿的什么位置?《尧典》没有具体说明,所以上述宋代学者也就没有将其列入计算,但就现今而言人们常采用折中的方法,例如就虚宿来说它有十个星度,我们取一个折中值五星度,则无论冬至中星在虚宿中处于什么位置,它的星度值与这个折中值的差值都是较小的。至南宋开禧(1205——1207)年间,冬至定位中星已于箕宿之内,大概是刚刚入箕星度值很小,所以上述宋代学者也没有将其列入计算,我们不妨取入箕一个星度来计算。
时期:尧舜 夏商西周 春秋 东汉 南宋
星宿:虚 须女 牵牛 斗 箕
星度:折中值5° 12° 8° 26° 1°
由《尧典》的著作年代到开禧年间,冬至中星偏移的星度之和为:5°+12°+ 8°+26°+1°= 52°。我们由上引《现汉·岁差》可知,岁差偏移一周需要25800年,那么偏移52星度需要多少年呢?52°/365.25°×25800 = 3673(年)这是《尧典》的著作年代到南宋开禧间的时间差距。南宋开禧为宋宁宗年号1205年--1207年,我们取折中值1206为计算值,则南宋开禧距今有:2007-1206 = 801(年)。可知《尧典》的著作年代距离今天有:3673+801= 4474(年)。就是说《尧典》著作于距今4474年的年代里,大约是公元前两千四百多年,比夏代还要早一些。
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了一个《古史辨》派,他们提出了一个所谓“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他们认为有关禹的说法是从西周就有了,有关尧舜的说法是从春秋时才有的,有关黄帝、神农的说法是战国时才有的,有关伏羲的说法出现的就更晚。事情果真像他们说的这样么?我们由《尧典》著作年代的精确计算可知,有关尧舜的记载不仅不是从春秋时才有的,而且要早的多。这就证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是一个谬论,而《古史辨》派学者们正是凭借着这个谬论,而将中国古史破坏了,他们将中国文明史前面的一大截子砍去,只保留了后面的一小截子。他们还将中国文明史开基创业的三皇五帝(也包括尧舜禹)全都判为了神话传说人物或古史传说人物,而他们所依据的也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这个谬论。我作为自称为炎黄子孙的人们中的一员,我对亵渎中国人民血缘祖先的事情非常生气,所以我把事情的真相揭露出来,希望人们了解真实的历史,不要受那些虚假谬论的影响。
唐智波
2007.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