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天真

[转帖] 历代医学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23: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治学观点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第一是抛弃崇古  张锡纯
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从文献出发汇通中西医基本理论,并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这方面的与古为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种观点和方法,即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张锡纯虽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而他却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证实践的条件,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   张锡纯的实验精神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药物的切实研究,二是临床的细致观察,以及详细可靠的病历记录。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自我尝试仍不得真知,则求助于他人之体会。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厨师。其他药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细辛、麻黄、花椒等,均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对市药的真伪,博咨周访,亲自监制,务得其真而后己。因此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特别是他反复尝试总结出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症瘕,硫黄治虚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充分发扬了古人学说,扩大了中药效用。他对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药的研究,可谓前无古人。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逾百万言,学者多感百读不厌,关键在于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而绝少凿空臆说。其中张锡纯自拟方约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间验方亦约200首,重要医论百余处,涉及中西医基础和临床大部分内容,几乎无一方、一药、一法、一论不结合临床治验进行说明。重要方法所附医案多达数十例,重要论点在几十年临证和著述中反复探讨,反复印证,不断深化。因此,张锡纯被尊称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全书载案逾千,轻浅之病记载稍略,重病、久病或专示病案者,观察记载无不详细贴切,首尾完整。当时国内西医病案及论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资料翔实。文中以中医立论者,必征诸实验;沟通中西者多发人深思。读其书者或不能尽服其理,但必不以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虚以凑篇幅。勤于实践,切身体会,仔细观察,随时记录,不断整理提高,就是张锡纯的实验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23: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组方特色
  1、衷中参西,辑成一录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西医学在我国流传甚快。张锡纯结合中医的情况,认真  张锡纯
学习和研究西医新说,沟通融会中西医,按他的说法:“今汇集十余年经验之方”,“又兼采西人之说与方中义理相发明,辑为八卷,名之曰《医学衷中参西录》。”从其著作命名足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衷中者,根本也,不背叛祖宗,同道无异议,是立业之基;参西者,辅助也,借鉴有益的,师门无厚非,为发展之翼。针对当时中西两医互不合作的现象,张氏主张:“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由斯知中药与西药相助为理,诚能相得益彰。”并验证于临床:典型如石膏阿司匹林汤。张氏自叙:“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司匹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也。”再有治阴虚发热,肺痨,用醴泉饮送服阿司匹林;治肺病发热,以安替匹林代石膏发汗;治癫痫,用西药镇静剂与中药清火、涤痰、理气之品配伍;治梦遗,加溴化钾或水合氯醛以增加镇脑安神之功。以上表明,张锡纯开创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功不可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23: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2、注重配伍,善用对药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每一方剂时,对一证一药都作了详尽的分析与阐明,对其用量、加减、单用、合用、服法、疗效情况都给予详细记载,其组方严谨,药味少,用量大,针对性强,立意明确,配伍巧妙,并着重指出用药配伍原则:“取其药性化合,借彼药之长,以济此药之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23: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3、注重用药,保证药效
  (1)专效重用张锡纯治疗疾病时选用对症之药,重用而取效,他曰:“恒择对症之药,重用一味,恒能挽回急重之病,且得以验药力之实际。”生石膏为清解大热的特效药物,山药系救济之大药。既济汤重用熟地、山萸以固脱,莱菔汤之重用山萸、生龙牡以救脱,硝菔通结汤重用朴硝、莱菔子以通燥结,荡痰汤重用赭石、大黄以除顽痰。其中,“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是以治癫狂脉实者,可用至二两。”(2)善用生药张锡纯认为:有些药物须生用,生用则药力浑全,炙用或煅用则药力减弱,无效甚至引起相反的作用。如石膏、黄芪、山药、赭石、龙骨、牡蛎、乳香、没药、大麦芽、山楂、鸡内金、白芍、蜈蚣、水蛭、赤石脂、甘草等。他指出:水蛭最宜生用,切忌火炙;乳香、没药最宜生用,若炒用则流通之力顿减;桃仁生用取其生发之气;龙骨、牡蛎若用以滋阴、敛火、收敛兼开通者皆不可煅;山药宜生者煮汁饮之,不可炒用,否则服之无效;赭石生用性重坠凉镇,能降胃止血,能生血,毫不伤气分,若煅用既不能生血,且具有开破之性,多用令人泄泻。   (3)注重炮制张锡纯认为:“药物有非制过不可服者,若半夏、附子、杏仁诸有毒之药皆是也。”前人炮制半夏失宜易致呕吐,为了用药安全,他改进炮制方法,还自创马钱子制法、血余炭制法、硫化铝制法等。还有黄芪入汤剂,生用即是熟用,不必先以蜜炙;龙骨、牡蛎,若取其收涩,可以煅用,若用以滋阴、敛火,皆不可煅。   综上所述,张锡纯结合中西医、自创新方、配伍用药、及服药方法等均围绕提高临床疗效而展开,并付之临床验证,我们不仅要学习他自创新方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自创新方的思维,勇于提出自我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23: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著作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由学苑  作者:张锡纯
出版社出版的《张锡纯医案》,是通过对张锡纯1909年所撰的《衷中参西录》研读与实践所得的一部张氏医案,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书後附有本书作者撰写的“张锡纯医学思想探讨”等系列文章及张氏自拟方索引,既使人看到了张氏精湛的医术与仁厚之人品,也通过作者的笔加深了人们对张氏医学思想的理解。   目前所出版的张锡纯著作,多为将全部著作汇为一册的厚重开本。   而本次分卷出版恢复张锡纯生前对其医著的分册原旨,将《医学衷中参西录》系列医著分为五册:处方篇(即《屡试屡效方》)、药物篇(即《中药亲试记》)、医论篇(即《中医论说集》)、医案篇(即《医案讲习录》)、伤寒篇(即《伤寒论讲义》)。并在完全尊重张锡纯原意、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编辑手法,让该书的“层次更分明,眉目更清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2 06: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张中西汇通比较著名的有四位,张锡纯是其中之一,其他三位也值得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2 09: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汇通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清初西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作序时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他提出“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的主张。

西洋医学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医界的普遍重视。些中医界的人士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派,对后世有较的影响。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钝等。

1、唐宗海的“折衷归于一是”

唐氏主要活动于19世纪后半叶,正处国难深重,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欧风东渐,西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他力主顺乎潮流,成为我国中医界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第一人。他指出,“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其主张(1)“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奖之医学,(2)中西医学原理相通,(3)重中轻西,厚古薄今。作为早期中西医汇通的代表,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近代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正是当时对唐宗海的评价。

2、朱沛文的“华洋医学各有是非”

朱沛文(约生于19世纪中期),字少廉,著《华洋脏象约纂》一书(1892),又名《中西脏腑图象合纂》。他强调学习西医的解剖知识,以弥补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缺乏细致了解的不足,他对汇通中西医学态度比较慎重,采取“通其可通,存其可异”,“不能强合”。

3、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张锡钝在充分吸取人见解的基础上,不以中西之界横亘胸中,在立足我国传统医学的根基上,“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确立了“衷中参西”的汇通原则。张锡纯警重从临证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上来沟通中西医学。他为中西医汇通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4、恽铁樵的“新中医”

恽铁樵具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广泛地接触了中西文化,又通晓英语,些使他有条件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从事中西医汇通的探索,提出一些独特性的见解。他在《伤寒论研究·总论》中强调指出:“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荀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无第二途径。”又说,“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他认为:“中西医之不同,乃由于中西文化之不同”。“是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2 09: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 还有一个人物 非常重要 他的介绍和著作 大部分人比较少接触而已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2 09: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初的王宏翰 代表作是《医学原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2 09: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宏翰,字惠源,别号浩然子,原籍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徙居苏州西门。博通儒家理、性之学以及天文。因母病而发愤精究医学。著述有《医学原始》十一卷(见《中国医籍考》)、《四诊脉鉴大全》九鉴、《性原广嗣》六卷、《古今医史》七卷、《续古今医史》二卷(王吉民《中国医史文献索引》)作《续附古今医史》一卷,康熙三十六年印行、《古今医籍志》十二卷(见《吴县志》)、《伤寒纂读》九卷(《吴县志》作《伤寒参读》)、《病机洞垣》、《女科机要幼科机要》(见《吴县志》)、《本草性能纲目》四十卷、《刊补明医指掌》十卷、《急救良方》一册、《方药统例》二十卷、《怪症良方》二卷、《寿世良方》三卷、《天地考》九卷、《乾坤格镜》十八卷诸书。(见《浙江历代名医录》)

    王宏翰为天主教徒,因此他所著《下今医史》中,多驳斥传统神鬼之说,而申述天主教义。他的《医学原始》成书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通家旧好,如缪彤、韩 、徐乾学、沈宗敬等为它作序。他们都推崇王宏翰此书创立元神、元质诸说,而不知它们都是根据《性学 述》等书。三十年(1691年)他在勾吴(今苏州)陈薰(鸥亭)家,教授其子,朝夕与陈薰谈论天学和格致诸说。王宏翰与陈薰本是同教相契。他的《医学原始》第一、二卷,几乎全部采取教士性理学收,其中以采取艾儒略的《性学 述》为最多。其次为高一志的《空际格致》等书。王氏大概卒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及四十年之间。至其生平历史不可考,王宏翰有史王珪,字树德,子二人。兆武字圣发,兆成字圣启,皆受业于陈薰之门,也是天主教徒。(见《明季西来的医学》)
本篇文章来自<A href='http://www.100md.com'>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http://www.100md.com/html/Dir/2002/10/25/6827.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12-22 16:26 , Processed in 0.04556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