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藏象论
第三节 “五运六气”的病机辨证
在《内经》中对五行的应用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用于人体的“五行藏象论”;二是,用于阐述天人关系的“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主要见于“七篇大论”中,是运用五行学说的典范。“运气七篇”的核心是“病机十九条”。弄懂“病机十九条”,也就懂得了运气学说及其应用方法,它不是用来预测天气和疾病的,而是用来辨证的,下面将《关于“病机十九条”的规则性》一文照录。此文我们曾经向很多高级别专家推荐,大多说看不懂,只有全国政协常委阎洪臣教授看懂了,并给予很高评价。我们不知道,其他人为什么看不懂,我们哪里没有说清楚,请网友提出来,以便大家探讨。
关于“病机十九条”的规则性
五运六气学说在“四部五论”框架中属于藏象论的五行说。它本是《内经》中最易懂易用的部分,由于王冰首注有几处关键性错误,后人踪之,或发挥或引用,竟无一人知道它讲的是什么。
“十九条”只讲六气,未讲五运(刘完素的《玄病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错了),是六气在临床应用中的示例。这里所说的“……皆属于……”并非无条件的,而是,指在某种特定运气条件下,这些症状才“属于……”。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各管一气,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我们看“病机十九条”的前六条,肝(厥阴风木)、肾(太阳寒水)、肺(阳明燥金)、脾(太阴湿土)、火(少阳相火)、心(少阴君火),这正是主气的逆次序,也是五行相生的逆次序。人在初之气,如果患了“诸风掉眩”,则从主气的厥阴风木求其病因,如果人在终之气患了“诸寒收引”之症,则从主气的太阳寒水求其病因,……。主气为病病在五脏,故用五脏命其名,在五行藏象说中,五脏就是五行在人体的别名。
其后的“下、上”两条,是司天、在泉为病。三之气的客气又称司天,终之气的客气又称在泉,与其它四间气不同的是,它们不仅管三之气或终之气,同时,司天还管上半年与人体的上半身,在泉还管下半年与人体的下半身。所以,人在上半年患有“诸痿喘呕”(痿症是因肺燥)等上半身疾病,则求之于司天之气,无论是何气司天。若在下半年患有“诸厥固泄”等下半身疾病,则是由在泉之气造成的,也无论是风是寒……。
后十一条,都是主气与客气相胜造成的疾病,其中,前六条是以三之气的主气火为例,分别与湿、热、风(三阴逆次序)相胜所造成的病症,由于同一个少阳相火分别与三阴相胜,故出现了三次,而每次所胜的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病症也不同。相火与三阳客气相胜被省略。
最后五条是举二之气为例,是主气君火(热)分别与火、燥、寒(三阳之气的顺次序,对君不可逆行)相胜为病,所以,同一君火出现三次,每次所胜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同。君火(热)与三阴客气相胜被省略。
客气燥金被火克制,胜过相火为病或有可能,但不可能胜过君火而为病,故无属“燥”一条。君火无所对,故移至最后一条。如果在某一气出现了症状,除了求之于主气、司天、在泉之外,还可求之于客主相胜,来找到病因。刘完素不知此理,补了属“燥”一条。由此可知,十九条 “火热居其九”,并不是因为火热病多见。
“病机十九条”作为六气辨证的示例,掌握了它用五运六气辨证才有可能,十分方便。
小结
藏象论就是用“四象”或“五行”来说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这是一种时间机制。机械关系好理解,那么时间关系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过程,有始有终或是呈现周期性,无论周期的长短是1秒还是1年,每个周期都可人为的分为四个或五个阶段(相位)。以五行为例,事物在这五个阶段中表现是不同的,事物的功能特征总是在某个阶段表现最强,这个阶段是它的功能相位,按木、火、土、金、水次序,功能相位在哪一行,这个事物就属于哪个行。对虚拟的功能组合是用观察“象”(某种特征)的方法掌握其五行所属,然后归类,这种方法就是“取象比类”。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全身的所有功能组合(用解剖所见命名)分为五大系列,这就是五行隶属。同属于一行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在时间上同步;不同行者,互相制约。相位相连的有相生助关系,相位相间隔者有克害关系,即所谓“同者盛之,异者衰之”。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外在条件同一时间,有利于此,同时也有利于彼这就是相生,若利于此则不利于彼这就是相克。
人们总是寻求最简化的模式,“四色猜想”假定在任何条件下是最简化的,但经证明,“五色定理”才是符合任何条件下的最简化模式。“四象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创立与运用,很像“四色猜想”与“五色定理”,所以说,“五行学说”是一切事物普遍联系的最简化模式,中医多采用“五行学说”。
至于说,“五行”是五种物质,那是前期的“五材”学说,邹衍(齐国稷下学者)之后,五行学说已发生了质变,已不代表五种物质,《内经》应用的是邹衍之后的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