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13智宇

[交流] 经典解读之 桂枝汤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观涛 胡希恕 冯世纶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重按则弱也。阳浮者热自发。谓脉阳浮,为发热的脉应。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阴弱,为汗出的脉应。啬啬恶寒,谓缩缩而恶寒也;淅淅恶风,谓洒淅而恶风也;鼻鸣干呕者,表不解,气上冲也。此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即宜桂枝汤主之。言外之意不要以为它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6: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仕沛也有出书 摘录一下目录
、、、
从桂枝汤说起,谈谈经方的药物配对
不依《内经》更非《易经》:仲景经方风格之我见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6: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了内经版块的讨论,我实在不能随便的就动手解剖这个看似简单的桂枝汤方,桂枝汤是在说完前面条文的定理公式之后,给出的第一道运算题,通常第一道题都是最简单的,正因为简单,之后的所有复杂变化都不能离开它,就好像计算机的二进制0和1,大道至简,所以能称群方之祖,相对于之首和之冠,之祖更合符原意。祖是源头,是最完备的,可以千变万化百子千孙,仲圣在描述这个祖的时候,也是恭恭敬敬,不敢有所遗漏,比桂枝汤紧急的情况有很多,但没有像桂枝汤后面的医嘱那样详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7: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的公式定理条文中,很多的提到一个日子数,伤寒一、二三日、发于阴阳六七日愈、头痛至七日、十二日愈等等,这些日子数有什么含义呢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仲圣所推算的日子,是用阴阳数来推算的,并非随意、大概、经验,阴阳数是什么呢,经过前面内经版块的讨论,我们知道阴阳数就是在天地之道这个系统模型的度数,从而可以运算,譬如《阴阳离合篇第六》“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不以数推以象,就是经方药量的原理,方中五味药,还有桂枝三两这些数,并不是随意大概的,而是一个象,用以进入特定的能量空间,从而改变相应的物质,譬如H2O,多一个H都不能成为水,OH2也不行,因为能量结构被改变了。
如果站在能量的层次来解读,那仲圣每个字每个步骤都是严谨,譬如在列出桂枝汤的组成时,为什么加一个方字,叫桂枝汤方。
只有站在能量的层次,我们才不会轻易放过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的关系,十二条很明显是站在能量生的层次来论述,十三条是落到成的层次,这样的话,阳浮而阴弱,很明显说的不单单是脉,脉只是符合这个能量状态的其中一个象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7: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只是站在物质的层次,那只能是方证对应,经验医学,各种孙子的医案流出,学一招半式可以,心法没有。写孙子兵法的人很谦虚,知道在源头面前,自己是孙子而已,写医案的人,还有什么氏什么家传的,有没知道自家的源头呢?知“道”者,明白自己只是源头生出来的孩子而已,所以叫老子、庄子、子曰、、、
知道要从能量层次入手的话,我们可以用心来思考条文了,而不是开始就埋头动手解剖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26 17: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和思 两者不可或缺,真的是太重要了。13版主显然 已经进到学思阴阳合一的路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26 17: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假以时日,当有阴阳和的妙趣生出来。非常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8 01: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太阳中风这个句首,后世的解读都随文衍义过去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要符合仲圣心意的话,那我们第一篇、第一条文、第一句、、、就要跟他老人家调到同一频道,不然满盘落索。
仲圣,还有佛陀、老子、庄子、、等等得道之人,不单单精通原理,更是真正的作家文豪,字字珠玑。作为后学和中医,我不能轻易放过太阳中风的“中”字,为什么不叫伤风呢?
很明显,我们先要解读太阳两字,即太阳经,即六经的来源问题,如果这个频道没先调对,那只能借用耶稣责骂门徒的一句话:你们传的不是我的道。六经的排列顺序同六元正纪大论一样,都是出自天地之。这几天在内经版块的阴阳应象大论篇讨论到,太阳经就是辰戌之纪,辰戌是天地之道的中心交合点,也就是说,从这个点开始算天和地的交流,落到人体的病,这个太阳经辰戌点位,就是天气刚刚开始接触侵入人体的时候,表现在表部的皮毛和肌腠。
中风的中,就是辰戌中宫的意思,所以为什么桂枝汤能当群方之祖,安排在麻黄汤之前,因为它在辰戌这个点位,一切变化从此而出,我们只需根据天地之道的模型来运算就行。
另外,具体桂枝汤是如何解决这个点位的问题的,仍要沿路解读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8 17: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内经运气学说的三个篇章中,分别提到了三个12支排序,把12地支的应用原理披露殆尽,非常宝贵,可惜到目前为止,真懂得解读的人还太少。直接导致了五运六气学基本原理被错解为机械套用的技法,从此,宝贝蒙尘失色。这三种地支排序是:一 以辰戌太阳之政开始 顺转,卯酉阳明 ,寅申少阳,丑未太阴,子午少阴 ,巳亥厥阴;二 以辰戌太阳之政开始 逆转 ,第三 以巳亥为起点的排列法 。其中还有一个问题 也是没见到讨论的人 ,为什么 按照顺序来 应该是亥巳厥阴 为什么在内经中 却总是以巳亥来表达呢?难道就能简单的理解 巳亥 亥巳一样吗?如果不一样 那又是为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28 19: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的六经顺序的原理,就是来自于 这三个12地支的排列方法。圣经中,以色列分为12支派,耶稣的门徒也是12门徒,佛教中 佛祖的弟子有10大弟子。基督教的标志图案是十字符, 用12支却以河图为标准,而佛教的标志图是万字符,用10天干却讨论洛书模式。这里面隐藏着怎样的道理呢?这些道理在经文中又是如何细化体现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12-22 01:31 , Processed in 0.07884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