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73|回复: 10

[交流] 大家一起学音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4 21: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音和十二律
音律是中国古代关于音乐和其权衡事物的一门学说,并且认为音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古代的音律分为五音和十二律。

五音
《礼记》说:“声成文谓之音。音之数五。”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五音。其中宫属喉音,五行为土,为五音之首,其音极长、极下、极浊;徵属舌音,五行为火,其声次高、次短、次清;商属齿音,五行为金,其声次长、次下、次浊;羽属唇音,五行为水,其声极短、极高、极清;角属牙音,五行为木,其声于长短高下清浊之间。
五音分阴和阳,一变而为十,即太宫、少宫、太商、少商、太角、少角、太徵、少徵、太羽、少羽。

《律历志》说;“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徵者,祉也,万物大盛蕃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这是对五音其义的解释。
从听觉感觉来说,则是宫音浑厚较浊,长远以闻;商音嘹亮高畅,激越而和;角音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徵音焦烈燥恕,如火烈声;羽音圆清急畅,条达畅意。
五音又与五行有密切的联系。《乐纬》说“孔子曰;丘吹律定姓一言得土曰宫,三言得火曰徵,五言得水曰羽,七言得金曰商,九言得木曰角,此并是阳数、”则进一步明确了宫为土、徵为火、羽为水、商为金、角为木的配比关系。

宋朝沈括说:“凡气始于东方而右行,音起于西方而左行,阴阳相错而生变化。所谓气始于东方者,四时始于木,右行传于火,火传于土,土传于金,金传于水。所谓音始于西方者,五音始于金,左旋传于火,火传于木,木传于水,水传于土(纳音与《易》纳甲同法。乾纳甲而坤纳癸,始于乾而终于坤。纳音始于金,金、乾也,终于土,土、坤也)。
实际上。五行是顺四季之气而生。五音则逆五行之序而传。相反相成,错综变化。

《蠡海集》说“万物之所为以生者,必由气。气者何?金也。金受光顺行则为五行立体,逆行则为五行之用。顺行为五行之体者,金生火,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冬至起历元,自冬而春。春而夏,夏而长夏,长夏而归于秋。返本归原而收敛也。逆行为五行之用者。金出矿而从革。于火以成材,成材则为有生之用。然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继之,木必依水以滋荣,水必托上以止畜。故木而水,水而土,是则五行之类,土以定位。”这是从取类比象的角度来说明五音逆行之因。其实,五音逆行之理,是祖还易象之意,亦即先后天八卦之理、下面,可以从先天图及后天图中予以说明。一律含五音,十二律纳六十音也。先天八卦图中,乾兑居首属金,次以离属火。又次震巽属木,又次之以坎属水。终于艮坤属土。为什么开始于金结束于土,是取乾始坤成之意。金取天之刚,土取地之柔,火附于天,水附于地,而未以生气居中、所以五音逆五行本于先天八卦之序。 后天八卦图中,也是乾居首而逆转,自韩兑之金旺于西方,次转为离火旺于南方,又次转为震巽之木旺于东方,再次转为坎水旺于北方,而土旺于四季,所以退艮坤以后终、因此五音逆五行亦合于后天八卦之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14 21: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用干支表示,五音就是十干系统,12律就是地支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21: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为了弄明白这个关系 我还特意加入了几个古琴的群里 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2: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音:
1):亦称五声,即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五音中各相邻的两音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
   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4、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2):音韵学术用语。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谓之五音。五音之明,最早见于《玉篇》前《五音声论》。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中亦采用之。

七音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这个五音不是“五音不全”的五音,“五音不全”的五音是指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所分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音,余只懂磨牙匝舌,五音实难全),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2: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律
  我国的古代律制。古称六律,实则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个调。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这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十二个调。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1)黃钟(C) (2)大吕(•C) (3)太簇(D) (4)夹钟(•D) (5)姑洗(E) (6)中吕(F) (7)蕤宾(•F) (8)林钟(G) (9)夷则(•G) (10)南吕(A) (11)无射(•A) (12)应钟(B)。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或简称“律吕”。但古书上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上古时代,又以律与历附会,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按《礼记•月令》,即“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黃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律中”就是“律应”。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3月之律……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后世也常用十二律名称代表时令月份,如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是指仲夏五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2: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古音律中,五音和七音是相对音高。而绝对音高一共有十二个,正好也和前面所说的C,#C,D……对应,称为十二律。他们是:黄钟 大吕 太蔟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射音易,yi去声,即陶子文中之“律中无射”,指十一月) 应钟 C #C D bE E F #F G bA A bB B 并且,和西洋音乐一样的,可以以黄钟、大吕……的任意一个为宫音,定下是什么调的音阶--"均",称为"旋相为宫"。比如,用黄钟为宫音(也就是以C为1),他的音阶就是"黄钟均"。同样的,我们可以有大吕均,太蔟均等。

现在我们找一根弦,长度为8.71寸。这根弦发出的音就是黄钟音,我们按住黄钟音的2/3,的地方弹一下,就得到了林钟音,再取林钟音的4/3就得到了太簇,取太簇的2/3就得到了南吕,南吕的4/3就得到姑洗……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十二律中所有的音。这就是所谓的:"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这种音的生成方法就称为"三分损益法"。而在西洋音乐理论中称之为"五度相生律"。古代最早记载生律方法的书是《管子•地员篇》。而最早记载十二律生律法的是《吕氏春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2: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宫调到底是什么呢?要说这个问题,先得谈谈什么是调式。
中国民族音乐也有调式,常用的是"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即分别用"宫、商、角、徵、羽"作主音。比如《国歌》就是宫调式,《春江花月夜》就是商调式,《梁祝》徵调式,《三国演义主题曲》就是羽调式。不同的调式其音乐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大家可以多听一些不同调式的歌或曲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区别。)因此不同歌曲需要用不同的调式来书写(词不也是歌曲?),才能更好的表达歌词的内容。也因此,倚声填词和调式密切相关。严格的说变徵和变宫调式也是有的,只是也用得很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9-1 18: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30 16: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准音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发生振动,因振动而产生声音。自然界中存在的声音,如果按照音高排列,低可以低到次声波,高可以高到超声波。人的感官可以分辨的声音有着非常广阔的范围。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当中,人们希望找到那些音高最合适的声音,通过他们的组合,形成乐曲,来表述内心的感受。

  古代圣贤确定这些标准音的过程,显现着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人,对自然,以至于对整个宇宙的感悟和体认。《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用白话来说,就是:乐,表现天地的和谐。构成音乐的基本音,也应该是体现天地和谐的声音。可以通过了解古人确定标准音的过程,来认识这一观念。

  标准音在西乐中是中央音C,在中国音乐中是黄钟。古人通过候气的方法来确定黄种的音高。
  《后汉书·律历志》载:“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个一,内*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尾鳍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30 16: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律管
  确定黄钟的律管用竹子做成。竹管长的声音低,竹管短的声音高。在尚未确定音律标准之前,律管的长度当然也不能确定。蔡元定在《律吕新书卷二·律吕证辨》中说:“今欲求声气之中而莫适为准则,莫若且多截竹,以拟黄钟之管,或极其短,或极其长,长短之内每差一分以为一管。”将所有这些竹管按照方位置于室内案上。冬至日与气相应的那一根就是黄钟。

  冬至这一天阴气极,而一阳来复,是自然界的客观现象。将这支与冬至阳气相应的竹管确定为标准音,体现了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人将这支黄钟律管的长度规定为九寸。(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制定度量衡的标准是以黄钟律管的形制为根据的,而不是以先有的尺度来确定黄钟。)一寸又分为十分。对这支黄钟管的长短与粗细的比例也有严格要求,即,如果它的长度为九寸,那么它的内截面积就应当是九十平方分,体积应当是八百一十立方分。假如不符合这个要求,则需要通过损益其长度,增减其粗细,通过侯气重新确定,直至完全符合为止。

  根据《汉书·律历志上》,这支标准律管如果以大小适中且相等的黍子进行测量,其长度应该等于九十粒黍子并列的长度,官内应该正好容纳黍子一千二百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5-2 06:13 , Processed in 0.05615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