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同一地理环境对历史的不同阶段影响不同
同一地理环境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的作用也是很不相同的。普列汉诺夫曾经正确地指出:“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出乎寻常地变化多端的。人的生产力在它的发展中每进一步,这个关系就变化一次,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人的影响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中产生着不同的效果。”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求的自然条件是不同的。
文明初期,人们还使用石器和铜器作劳动工具,较高的生产率只有在大河两岸土质松软、气候温和,又没有森林覆盖的地方才能获得。在中国,文明首先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随着铁器的使用和农具的改进以及农业技术的提高,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区域得到开发。那里的农业很快超过了北方的黄河流域。中国南部的自然条件与北方不同。南部比黄河流域雨量充沛、气候炎热、草木繁盛、土质也较粘结,用铜石农具难以开垦,这是铜石时代南部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但到铁器时代,用铁农具征服森林已不成问题,土质粘结坚硬也可以开垦了,那里对农业十分有利的雨热优势也就发挥出来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农业生产却迟迟不向工业化生产过渡,以致在近代被西方远远抛在后面。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争论不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历史学界很少提及地理环境应该是其基本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手工劳动之上的农业,中国农业比别国发达的客观基础是优越的农业条件。但工业社会要求的自然条件与农业却很不一样。诚然,工业发展必须有农业作基础,人们必须首先能够吃饭,才能去发展工业。但工业更需要其他自然条件,如丰富优质的煤铁资源,煤矿铁矿之间的位置关系、运输条件以及其他矿藏、水流资源。对萌芽时代的工业来说,中国的这些条件并不优越。中国封建社会的冶铁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铁产量却不高,更不要说人均产量了。有人把中国明代的铁产量与英国工业革命前夕的铁产量进行比较,说这两个数字几乎一样,由此认为中国之所以不能像英国那样向资本主义过渡原因在于土地制度和上层建筑。但不要忘记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是英国的数十倍,无论国土面积平均还是人口平均,中国明代的铁产量都远远低于英国工业革命前夕的水平。明永乐年间,全国年产铁不到两千万斤,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最多不过三两铁,而且还要向周围国家出口,又要优先满足武器生产的需要。农民得到一件铁制工具很困难,可以想像要造一件铁制工作机是多么昂贵和困难。因此,中国的老百姓历来把铁看得十分珍贵。中国建筑史上大量使用木材相扣技术,被誉为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却比用铁作连接材料效率低得多。人们之所以不用铁制品作连接材料,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木扣,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艺术,而是铁材料太贵,计算起来不如用木扣更合算。正因为效率低,这种技术才被今天的人们放弃了。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冶铁技术先进而铁产量却不高呢? 这与中国煤铁资源的具体状况有关。这些具体状况包括铁资源储量、埋藏深浅、铁矿品位、与冶铁有关的其他元素含量;煤炭储量、埋藏深浅、能否炼焦、对炼焦技术要求高低;煤矿与铁矿的相对距离,煤矿、铁矿二者与主要经济区的距离、以及煤铁矿之间,煤铁矿与经济区之间的运输条件等等。上述情况只能放到当时所能达到的技术条件下进行考察。可惜的是中国历史学界对此并无人考察,搞经济史的也只是简单地统计矿点、铁产量等少数几项数据。考察这些情况光靠古籍记载是不够的,必须用现在的地理知识、科学知识、考古发掘材料结合历史记载去考察。据考证:中国宋代已知道用焦炭炼铁,明代也有用焦炭炼铁的证明。可是到了清代中叶,中国重要的铁产地广东佛山仍用木炭炼铁。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在英国采用焦炭炼铁以前,不得不从瑞典等国进口铁。但一旦发明焦炭炼铁技术,英国的治铁业立即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木炭很快退出冶铁业,铁产量也大幅度增长。这种情况恰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差别恐怕不能用中国人思想保守或政治黑暗来解释吧?英国高品位低杂质的铁矿和适于炼焦的煤矿聚在一处,且埋藏浅、易开采、运输方便,储量对当时的工业水平来讲又是丰富的。这是当时英国钢铁工业飞跃发展的基本前提。火药,中国人只知道用来放鞭炮,而西方人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来打中国人。有人感叹中国人太保守了。其实,从生产火药到生产打子弹的枪有很大的距离,需要相应的工业基础,需要一系列加工钢材的设备。对于生产枪弹来说,这是比火药更复杂更难以获得的条件。思想保守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习惯。保守思想对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但这毕竟是历史唯物主义讲的反作用。更深刻的原因应该用生产的各种条件去解释。例如机器的采用是先有工作机后有动力机。如果因为铁材料太昂贵,只有木制的而无铁制的工作机,就不会提出对动力机的需要,动力机也就制造不出来。另一方面,制造动力机不仅需要更多的钢材,更需要钢铁的大量使用而形成钢铁加工技术。这都要受钢铁产量和生产成本的制约,这也不能用思想保守来解释。中国发明使用水力纺车等工具并不算晚,但却没有得到推广和进一步发展,到了清代已经被全部放弃。这其中隐藏着经济的必然性。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中国煤铁资源的质量和分布,特别是铁矿石的品位和杂质含量仍是我国钢铁工业的不利条件,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使我国不得不进口大量钢铁和铁矿石。为了钢铁工业的尽快发展,我国开始进口部分高质量的铁矿石,这是很可取的,至少比进口钢材有利。我国含有多种稀有元素的铁矿要发挥一矿多矿的优势,还有待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一矿多矿的优势一旦成为现实,目前看来质量不高不利于钢铁工业发展的铁资源,必将为我国冶金工业带来优势,成为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物质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