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699|回复: 35

[交流] 经典解读之 桂枝汤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3 00: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把有关桂枝汤的条文和百家的解读,转载过来,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1,原文《伤寒论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原文《伤寒论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3,原文《伤寒论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方四。

4,原文《伤寒论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方五。

5,原文《伤寒论24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方十一。(用前第一方。)

6,原文《伤寒论42条》

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十二。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7,原文《伤寒论44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方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8,原文《伤寒论45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方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9,原文《伤寒论53条》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方十九。(用前第十二方。)

10,原文〈伤寒论54条〉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方二十。(用前第十二方。)

11,原文〈伤寒论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方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12,原文〈伤寒论57条〉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

13,原文〈伤寒论91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方四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14,原文〈伤寒论164条〉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15,原文〈伤寒论234条〉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16,原文〈伤寒论240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六。(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桂枝汤用前第二十一方。)

17,原文〈伤寒论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18,原文〈伤寒论372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方十三。(四逆汤用前第五方。)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19,原文〈伤寒论387条〉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方三。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0,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21,原文〈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中。於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00: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新解
作者:赵洪均

     桂枝汤中医群方之祖,尤为伤寒诸方之魁,历来解伤寒者无不先于此方用力,欲新解此方似已无置喙之地然而,伤寒诸方解法之纷乱莫如此方。窃以为历代诸贤,尚未得其精义。试先论今通行本《伤寒论》解法。

      一、今本《伤寒论》解法
       今伤寒本论已明言桂枝汤功用,惜乎纷乱特甚,计有以下8说或9说:(引用条文编号均以今高等教材为准)
       1、解肌说:见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发汗说:见第53、54、56、57、234、240、276条。234条云:“阳明病,脉迟,汗出,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条云:“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为免繁琐,暂抄此两条。读者需知,此7条中,后3条均非单纯太阳病。
       3、解外说:见第44、45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解表说:见第164条。“解表宜桂枝汤”。
       5、攻表说:见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6、救表说:见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7、调和营卫说:见第53、54、95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无它病,时发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求邪风者,宜桂枝汤”。
       8、和解(或亦属调和荣卫)说:见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9、救邪风说:见第95条。
       以上9说15条可分为3组:解肌、发汗、解表、解外为1组共11条,旨在“发汗”;调和营卫、和解为1组共4条(53、54条重出)旨在调和营卫;攻表、救表为1组共2条,其义待商。
       要而言之,以发汗说为主。仅明言发汗者即有7条之多。
       然而,浅见以为,以发汗为旨解桂枝汤必解不通。此汤之适应证即为发热汗出。既有汗出,何必再发?且第234条有汗出多,第25条有汗出,何以仍用桂枝汤?又察桂枝汤服法需温覆、啜热稀粥,而仅求微似有汗。病家本有汗、汗多,甚且大汗,服药后仅求微似有汗。可知此汤非有发汗之功,而能止非常之汗。学者或因此放弃发汗说,而采“解肌”说。
       考仲景时代及稍后,“解肌”实与发汗同义。《名医别录》载“麻黄……通腠理,解肌。”陶弘景曰:“麻黄治伤寒,解肌第一药”,《千金要方》中之六物解肌汤、解肌升麻汤、解肌汤均含麻黄,《外台》有“麻黄解肌汤”、“葛根解肌汤”足为证。况且肌(肌肤之谓也)不解,何以有汗?故“解肌”实为“发汗”之同意语,固不宜用以明桂枝汤功用。
       解表、解外之说应与解肌发汗同义,似不必多费辞。
       然则调和营卫说或和解说可乎?试看第53、54条,知其仍系发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先其时发汗则愈”。是可知发汗即所以求得荣卫和。然调和荣卫说略有可采。今试论其所以。桂枝汤之荣卫不和旨在“荣气和”(见第53条)而:“卫气不和”(见第54条)。和者,平和、正常之义。卫气不和在此特指卫气虚,实与表虚同义。然第95条却云:“荣弱卫强,故使汗出”,如此则荣气弱为表虚,此说颇牵强,不若直称卫气虚弱为妥。周扬俊即谓:“风既伤卫,则卫疏,故必汗出。”本文暂不深究。总之,不顾表虚,惟以营卫不和说解桂枝证仍不妥。试思麻黄证岂无“营卫不和”?古人或云其为寒伤营,或云其为营强卫弱,今教材谓其为“卫阳被遏,阴营郁滞”,则麻黄汤亦具调和营卫之功。故调和营卫之说未能揭示桂枝汤精义。
       此外尚有“救表”、“攻表”之说。容下文讨论。
       显然,上举计13条今伤寒本论所揭之桂枝汤方义为发汗解表,而不能自圆其说。笔者以为,此逻辑混乱必非仲景之责,乃后人牵强附会所致,致使仲景心法千载难明。据文献载,王叔和首次编次伤寒论,则始作俑臆说桂枝汤者,应为王氏。然赵宋以来,伤寒学渐兴,解此方者不下百家,而得其精义者绝少。谨试缕析诸家解法。

       二、历代伤寒学家解法
       古今解桂枝汤者,大略分为4类。
       1、强牵《内经》者:如成无已云:“《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甘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后世杜撰桂枝辛甘发散,芍药味酸性寒之说实滥觞于成氏。略同此说者有叶天士、陈修园、陈古愚、曹炳章等。
       2、总括本论者:如柯韵伯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方有执、吴谦、张隐庵、程郊倩等略同此说。
       3、专主去风者:创此说者为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曰:“一则桂枝二麻黄,三则青龙如鼎立”。许氏以桂枝证为风伤卫,桂枝汤主去风。至徐灵胎竟称“桂枝汤为驱风圣药。”略同此说者有周扬俊、喻嘉言、费伯雄等。
       4、专主表虚者:首创此说者亦为许叔微,但不甚肯定。至李东垣开始明确。李氏谓:“仲景制此方,以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小建中汤,以芍药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则治其表虚,一则治其里虚,各有主用也。后学当触类而长之”。
       此外,尤在泾、吴谦以此方为“安内攘外”、“助正气,去邪气”之方。
       简言之,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近之《伤寒论》教材仍以此方治法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终不出旧说藩篱。
       浅见以为,李氏、尤氏、吴氏之说近乎经旨,惜仍有一层不明。盖桂枝汤非为发汗、非为解肌、非为去风、非为调和营卫、亦非为解表、解外,乃补中以固表之剂。补中即所以治外也。试申其说。

       三、桂枝汤新解
       桂枝汤治表虚(今教材亦主此说)约可为当代多数读者接受。然则表虚竟需发汗、解肌、解表乎?此岂非无视虚虚之戒?倘问,病家何以表虚?岂可谓中风表必虚乎?故尚需索解。旧说或云风伤卫则卫强,以牵经文。然则寒伤营应为营强。果然卫强属表虚,营强属表实,则营卫两伤何以仍为表实?且《内经》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据此卫强应属表实,不当有汗。故此种强解不可通也。究其实际,所谓风寒,实则一邪,和风无寒,不为邪风。故中风即是伤寒。倘读者细研经文,则必知不“中风”而常自汗,亦属桂枝汤证(第53条)。则所谓中风桂枝汤证,乃中气虚者中风寒之初证也。中气虚者表亦虚,是以患者有汗,甚或汗多。此时表已受邪,当先求补中,防邪入里。中气固,表自和。桂枝汤调和营卫,乃通过此种机理。因其补中而固表,实能减少汗出。故此方可用于有汗、汗多,亦可用于大汗。人见及此者,惟谓芍药酸寒(酸寒说待商)敛汗,从无人论其主补中。程郊倩谓“桂枝胎建中之体”,而不敢再越雷池一步。但甘温以除大热,补中益气汤治虚人感冒则为东垣之重大发明。惜乎彼仅知桂枝治表,不知实乃由补中以治表也。然李氏不愧善读经者,故能触类引长。是可知果系虚人虚证(伤寒初起,非虚人无虚证,所谓正气夺则虚是也)之中风寒,参、术、归、芪亦可用。此乃东垣之发明也。
       再研经文,仍可知桂枝汤实为补中。前引“救表”、“攻表”经文两条,病理酷似,均因下利致里虚寒而仍身体疼痛。其治则为先温里,而后“急当救表”,“乃攻其表”。其实所谓“救表”、“攻表”不过是里寒已去,当救里虚所致之表亦虚。倘以此说牵强,请试解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较桂枝汤仅多一味胶饴(即饴糖),竟名之为建中。建中即补中,补中不远甘温,应无疑义。然则一味食品之加,方义即全变乎?非也。读者需知,所谓桂枝汤实应再加热稀粥。稀粥化为谷气,即等同于胶饴。此不必借助当代化学,古人亦知胶饴由稀粥化成。故二方之区别极微。小建中与桂枝汤之用即视患者是否急需谷气或兼腹疼。倘急需谷气(如第103条有心中悸而烦)或有腹疼(如第100条有腹中急疼),即径投小建中,否则用桂枝汤(加热稀粥)即可。或曰:小建中倍用芍药,功用自变。曰非也。查《本经》芍药止疼、益气。则倍用一为止疼,一为益气,此不过强化桂枝汤补中作用而已。是故,桂枝汤之精义非为发汗、解肌、解表、解外、去风、调和营卫也,实乃建中也、补中也。其固表止汗、调和营卫等端赖补中气。
       或问:服桂枝汤并啜粥、温覆后,是否可比治疗前汗多,或使无汗者见汗?答曰:可以。但须明白,此种汗较前多或无汗而见汗,实非单靠桂枝汤。其见汗之机理亦非因桂枝汤发汗,乃因此汤+粥纠正了中气不足所致之表亦虚,达到表里和(阴阳和之一)的状态。常人(无它病且表里和者)但啜热粥或温覆,不服桂枝汤,即可见汗(天热时不啜粥、不温覆亦见汗)。此种出汗,属于常态,即表里和或荣卫和者,在环境温度高至一定水平时应有之汗。桂枝汤治法即为达到此种状态。故无汗者(人体并无绝对无汗状态,所谓无汗只是说汗很少)可温覆以见汗,汗多者可不温覆减少出汗。总之是因其解决了中气虚,方使患者基本上恢复常态。
       或再问:尊见以补虚解桂枝汤,仲景何以不用参芪等治表虚证?答曰:参芪当然可用于外感初起之虚证,读者试看当代方剂教材不仅用参芪,而且用附子、当归等。学完中医,见外感初起只知用麻桂或桑菊、连翘,是仍不真通中医也。仲景用桂枝治表虚,固然有历史原因。然桂枝之补虚,实较人参为稳妥。因其仍属调动人体运化之功能,非若人参之强补。盖人参之补,仍需必要之物质(即各种谷气)基础。其补益作用仅在一时,倘谷气不能随时得以补充,人参便无以奏其功。古人亦有认识到桂枝汤作用者。尤在泾说“后人不能尽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参、归、地之属,立意则同,而用药悬殊矣!”(《伤寒贯珠集•太阳正治法第一•合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三方》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至于用附子治伤寒初起则首创于仲景,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太阳少阴合病。传变后致虚,仲景用参、术、归、地等补益药的方剂甚多,上一章均已解过。黄芪补益与人参不同,本书不解。
       笔者如此解桂枝汤,必遭“尊经”者批驳。彼等或不知此说实可直接取证于《本经》也。

       四、据《本经》解方义
       历来解桂枝汤者,遵《内经》者不乏其人,竟无一人遵《本经》者,此殊可怪。《本经》载:
       桂枝:辛温无毒。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芍药: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姜:辛微温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肠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大枣: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久服轻身延年。
       以上系照抄经文。除姜可出汗外,其余无不能补气。而桂枝之功用竟有补中益气,而无辛甘发散,大枣竟能安中,养脾气;芍药不酸不寒,竟能益气。如此组方岂能发汗、解肌、去风。调和营卫?质言之,桂枝汤乃补中益气而固表之方也。然众说纷纭千余载,辨而愈晦,其中必有缘故。今试探讨之。

       五、误解桂枝汤之由
       1、仲景之前抑或仲景时代,庸医治伤寒仅汗下两法。彼等囿于前三日发汗,三日后泻下,但知初病必用汗法。仲景一改旧法,首用桂枝汤,后人不解其精义,遂以其为发汗方。
       2、仲景一云桂枝汤主中风,诸家既胶柱“风”字,不知风寒不可凿分,径谓桂枝专为去风。
       3、《名医别录》载麻黄主解肌,其中并无桂枝解肌之说。注家竟类推桂枝亦解肌。此约系解肌说之由来。
       4、调和营卫暂不可考其出处。大约不早于隋唐。《别录》中尚无此说。盖因求桂枝之义而不可解,遂反求于《内经》营卫之说。尤以卫气说便于联系体表,然此后有风寒营卫之争。
       以上理由,均非确证。此文不过为求仲景精义,无意指责千古后学。但愿欲驳拙论者不必求诸文献,而证诸实际。果然实验证明桂枝汤能发汗、去风、解肌、和营卫,而无补中固表之功,则拙论不攻自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23 14: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多转几家 有代表性的解读内容来,这样更有助于看清楚如今的中医界的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5: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阳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8-23 16: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再引一些经方派的桂枝汤解读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6: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郝万山

下面我们谈具体的,打开讲义第14 页,太阳本证的第一个证候是中风表虚证,首先我们看桂枝汤证,原文第 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是辨病,中风是辨证。太阳病中风证。我们说,中医学,它不 仅辨证论治,它也辨病。在辨病的前提下去辨证。这条是非常典型的条 文。而且六经病的标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也提示了既辨病也辨证。那 么根据什么来辨太阳病中风证呢?根据下面的临床表现。阳浮而阴弱, 它既说的是脉象,也说的是病机。从脉象的角度来说,阳就是轻取,轻


取脉见浮象。这实际上就是脉浮,轻取即得。阴是沉取,脉弱。也就是
重按的时候,脉象松弛柔软。这就是浮缓脉的的另外一种说法。从脉的 角度来说,阳浮而阴弱,是指脉轻取而见浮象。重按出现松弛柔软,没 有力量的表现。这样的脉提示什么样的病机呢?为什么脉轻取见浮象 呢?这是因为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了卫阳病理性的亢奋。这句话, 我们在讲第二条太阳中风证发热的时候,提到过卫阳病理性的亢奋,阳气是什么啊?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所以当卫阳 出现病理性的亢奋的时候,当然它就会发热。所以“阳浮者,热自发。” 这个“阳浮”是一个病机的术语。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卫阳因抗邪而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所以它就出现了发热。
“阴弱者,汗自出”。它的意思不是说由于阴弱而导致了汗出。而是 说因为汗出而导致了阴弱。它们是排比句式,意义是颠倒的。
“阳浮者热自发”,是因为卫阳浮盛于外,才导致了发热。“阴弱者,汗自出”,是说汗出而导致了营阴内弱。
汗出的病机是什么?我们在第二条说过,是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 失司,加上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为营阴所化,汗出伤营。 所以,出现了阴弱。阴弱是个病机术语。当然也指脉象,沉取脉弱。底 下的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用了三个连绵词。《伤寒论》中应 用连绵词的情况很对,我们在解释连绵词的时候,我们一般按照连绵词无定字,连绵词没有固定的字,取其声不取其义。例如“马虎”就是一 个连绵词,我们说:“小张比较马虎。”你写出马虎来,小张这个人和马和虎有什么关系呢?你说解释马虎这个词能和这个字的字意相联系吗? 不能,所以连绵词多时取其声而不取其意的。你不能把啬啬当成吝啬鬼, 你说吝啬鬼抱头缩肩怕冷这个样子,这么解释是不对的。
我们怎么解释呢?“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就是微恶风寒的样子。 到这个地步就可以了,这是风阳伤表阳,卫外失司,温煦失司的结果。 “翕翕发热”是热势表浅的样子。这是卫阳浮盛于外,出现病理性兴奋 的结果。上述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辨证的结论:就是风邪袭表, 卫强营弱,营卫失和。这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底下有一个“鼻鸣,干呕”,两个症状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鼻卫肺
窍,肺主皮毛。太阳主表,当太阳的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常常 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对太阳中风证来说,主要是风邪上壅,使肺窍不 利。鼻鸣指的什么?是指的鼻塞,呼吸不畅,也包括大喷嚏,鼻流清涕。这些症状,都是风邪袭表后,风邪上壅,肺窍不利的表现。这些都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至于干呕,不是风邪犯胃,而是体表有邪,正气抗邪 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里气升降失调的一种表现。
第三条,太阳伤寒证有呕逆,第 12 条,太阳中风证有干呕,病机都 是一样。太阳伤寒证出现呕逆也罢,太阳中风证出现干呕也罢,都是它们的兼证,不是主证。既然 12 条我们已经有了辨证的结论,所以在治疗 上叫作法随证出。辨证正确了,就可以列出治法来。既然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我们在治法上,就是解肌去风,调和营卫。法随 证出,法以方传。有法,就有方——《桂枝汤》。《桂枝汤》这张方子正是实现解肌去风,调和营卫这样治疗目的的一张方子。《桂枝汤》是大家 非常熟悉的一张方子,它有 5 种药,我们仔细分析它,实际上它的配伍 有两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 姜,配合甜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它有助卫阳的作用。桂枝、生姜又是辛温解表药,它有祛风散寒的效果。一那么酸甘化阴的那组呢,芍 药是酸味的,甘草、大枣是甜味的,它们合起来有酸甘化阴的作用。它可以养营阴,来针对太阳中风证的营阴外泄的自汗出。养营阴,敛汗液。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助卫阳散风寒,养营阴,敛汗液。发汗祛邪而不伤正,敛汗养营而不留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实际上药物的性味配伍,和食疗的性味配伍是一样的。象夏天天热 的时候,我们回到家里想吃一点酸甜的东西;如酸梅汤等等。冬天天很 冷时候回到屋子里总想弄点羊肉啊,喝一杯二锅头,喝完了,暖和暖和。二锅头,酒,它就是辛甘化阳的;酸梅汤,酸甘化阴的。没大热天跑得又热又渴的,回到家叫老太太,说,老婆子,快给我拿一瓶二锅头。二 锅头是解不了暑热生不了津的。既然我们在饮食上是知道酸甘是生津的养阴的,辛甘是助阳,所以在药物调配上也是这样。
桂枝汤这张方子,就是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两组药物并用,既可以


助卫阳,又可以养营阴。既可以祛邪气,又可以保正气。我们再仔细琢
磨琢磨这张方子,桂枝,是桂树的枝。而桂皮,是我们经常用来做调味 品的。作菜的佐料。生姜更是我们作菜的佐料之一。“要得香,葱蒜姜。” 厨房天天必备啊。大枣,更是我们常吃的食品。甘草,有时候我们做某些特殊饮料的时候,作为特殊的调味品。你看,桂枝汤一共5 个药,有 四个来自食品。芍药我们虽然不直接把它作为一个食疗的东西,但是我们在饭店吃饭的时候,厨师常常用萝卜雕成芍药花的样子,看着赏心悦 目,增进食欲。所以,这 5 个药都与食疗有关。所以它有开胃气,和胃 气的作用。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营卫化生之源。因此,桂枝汤通 过适当的加减,它就有通过调和中洲,调和脾胃进一步来达到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和营卫的作用。桂枝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方子。它是通过调和脾胃来进一步达到调和气血。
你看,芍药加倍再加饴糖,就是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和里缓急。这就是调和气血。调和阴阳,在《金匮要略》里面,有桂枝 加龙骨牡蛎汤,它治疗女子梦交,男子失精。那不就是男女阴阳失调的 一组证侯吗?
而这里,我们用它来治疗营卫。为什么它有这么多作用呢?是因为 它有调和中洲,调和脾胃的效果。
但是,桂枝汤这张方子,它辛甘助卫阳,酸甘养营阴。它养正力大, 发汗力弱,所以我们要想达到发汗的目的,在药后的护理方法上,就应当有特殊的要求。
现在我们看桂枝汤方方后的话:“上五味,畉咀三味,”畉咀本来的 意思是咀嚼,用牙来咀嚼,然后食品味,实际上在这里是用畉咀这两个 词表示把药捣碎的意思。汉代没有切片机,把哪几个药捣碎呢?把桂枝、芍药、甘草这三味药捣碎。
生姜为什么不能捣,一捣的话,那液汁就丧失了,所以生姜要切。 大枣十二枚,“擘”。擘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读(bo),当大拇指 讲。比方说,齐白石是国画巨擘,也就是国画界的老大。我们在这里不 能读((bo),要读(bai)掰。为什么要掰?如果我们用大枣煮粥,千万


不要掰开。一掰开,粥特别甜,大枣没有味道。可是我们现在用枣煮药,
我们这里不是为了吃枣,是为了提取枣中的有效成分,所以要掰开,有 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如果皮是完整的化,就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 你看,张仲景在药物的制作上,多么细致。
桂枝去皮,什么叫去皮?桂枝那么细的枝哪有皮啊?在汉代,粗枝 细枝一块儿采,带有粗皮的那个是肉桂。采完以后,把带有粗皮的都去 掉,只留细嫩的枝,这就是桂枝去皮。
好,上五个药,桂枝,芍药,甘草三个药捣碎,生姜要切,大枣要 掰开。“以水7 升”,汉代的一升等于现在的 200ml,我会有一次专门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中药计量的折算,我们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汉代的一升等于现在的 200ml 以水 7 升,就是 1400ml 水。来煮上述的药,“微火煮取3 升”,小火来煮。“去滓”,就是把药渣去掉。“适寒温”,就是使这个 药液不冷不热。“服一升”,一次只吃一升。上诉的药量,是三次治疗量。
“服已须萸,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服药以后,很短的时间, 就要喝热稀粥来助药力。为什么要喝热稀粥来助药力?因为桂枝汤这张 方子,养正力大,发汗力弱。要想发汗就要配合热稀粥,喝热稀粥意义有两个:一个是借谷气来补充汗源。太阳中风证有自汗出,你想要他发 汗,给他补充点津液是必须的,营弱,补津液。大家问了,喝凉粥行不行?你喝冰镇的凉粥,喝下去透心凉,你还想发汗?不可能,所以喝热 稀粥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借热能(热粥的热能)来鼓舞胃阳。喝完热粥后,整个肚子暖暖和和的,因为胃是出中焦的,太阳的阳气是补充于中 焦的。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汉字同音字太多,不注意就要闹笑话。有一次我给一次据说是全国的类风湿病的学习班讲课,我说这个热痹啊 在立时上用犀角汤。下课我一看一个同学的笔记吓我一跳,他写的是什么呢?他写“洗脚汤。”我说“你说医生吗?”他说“是”,我说“你自 己有诊所吗?”他说“有”,我说“你的病人多吗?”他说“多”,我说 “你遇到热病的病人,你会给他喝洗脚汤吗?”他说“老师,您刚才说 的呀”他的笔记的第一篇写的就是讲课人郝万山,我说“这要拿出去的话……”,哎呀,真是。


还有一次我讲课说“遇到腹泻不止的病人,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利
小便,这叫利小便而实大便,课间我看到一个同学的笔记居然写着“利 小便实大便”,实在使我让我哭笑不得。
喝热粥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借粥来补充津液,补充汗源;一个是 借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来助桂枝汤发汗,这就是粥、药并用 的方法,也是药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也是药后护理的方法。喝了热 粥后,还要干什么?“温覆令一时许”就是盖上被子保温,盖被子保温 多长时间?一个时辰。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 12 个时段,一个时段叫一个 时辰。我们现在把一昼夜划分为二十四个时段,二十四分之一就是一个小时,为什么把它叫小时,就是和古代的时辰相对而言就叫小时,所以 盖被子保温要盖两个小时。
接着看看发汗的要求。“遍身辄辄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这是汗法的要求。这个要求很重要,首先,这个汗出要周遍, 要遍身,不能鼻子尖见到一点汗,好,出汗了就把被子一掀,那达不到汗出热退的效果,也不能心口窝见到一点汗就算出了汗了,这也不行, 要遍身。什么叫遍身?辨可发汗病脉证篇,《伤寒论》的后八篇之一,有这样一段话,说“凡发汗,欲令手足具周,zhezhe 然,一时间许”。凡 是用发汗的方法,要使手脚都要见到汗,这就是“凡发汗,欲令手足具 周”,欲令手足具周也就是对第 12 条桂枝汤后的那个“遍身”的注释, 什么叫“遍身”,“遍身“是手脚都有一点汗,才叫汗出周遍。这是发汗 的第一个要求。发汗的第二个要求是:出小汗、出微汗,而不能出大汗淋漓。Zhezhe 然和我们第 12 条方后所说的”辄辄微似有汗者“都是指 的出小汗、出微汗,这是发汗的第二个要求。
第三个要求是要持续出一段时间的汗,“温覆令一时许”2 个小时的 样子。有了这 3 个要求,才能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的效果。这就是发 汗在护理上的要求。
“不可令如水流漓,”流漓,也是个连绵词,写成淋漓也可以。不可 以让他出汗太多,象流水意义淋漓的大汗粗,为什么?因为中医治病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这个发汗药也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汗出太多,


或者伤阴,或者损阳,损伤了正气就不可能把邪气祛除出去,所以他一
再强调,“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病就不会好的。 接着看,“若一服汗出病差”,差就是病愈,吃了这一次药,就是一
升,喝了热粥,盖了被子,汗出了,病好了,停后服,后面那两次(药)
已经煮好了,后面那两升就不要再吃了。“不必尽剂”,一剂就是指的是 上述的药,煮完了,分了三升,叫一剂,一次就叫一服,一服就吃一升, “不必尽剂“,不必再吃剩下的药。所以一剂的药实际上是三次的治疗量,”若不汗“,吃完一次药以后,如果不出汗的话,“更服依前法”,更 就是再,就是第二次吃药的时候,还按照原来的方法,喝药、喝热稀粥、盖被子保温。
“又不汗”,吃了第二次药还不出汗,“后服小促其间”,就是第三次 吃药的时候,缩短两次吃药间隔的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半天的样子,你看看,盖被子保温 2 个小时不 出汗,接着吃药、喝粥,又不出汗,干脆不要等两个小时了,缩短两次吃药间隔的时间再喝药、喝粥、盖被子。半天的样子,要三次的要都吃 完,你看,我们今天服药,就不是这样连续作战。不是这样的一鼓作气。 而是告诉病人,早一次,晚一次。管你汗出不出。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病重的要连续给药。“周时观之”,周 时,就是指二十四小时。比如今天早晨 8 点给药,就是要一直给药到第 二天早晨 8 点。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上述的药连续服用三次,病证还在,更 作服”。再给他一剂药。“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这种治疗外感病连续作战的一鼓作气的服药方法,值得我们今天学
习。
下面的“禁生冷、(生冷食物容易伤胃阳的),“粘滑肉食”。“粘滑”,
就是不好消化的,肉面,仲景在河南南方一带行医,那个地方的人吃大 米比较多,也许吃肉比较少,那个地方的人可能对肉食、面食他们认为 是不好消化的。但是对于有些民族,他以吃肉为主,那么肉食对他们来


说就是好消化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对肉面是不是好消化,是不是要禁忌,
主要看这个地人的饮食习惯。我们家养猫,有一次猫得了感冒了,我对 我爱人开玩笑,我说“猫得了感冒了,可不能给它吃肉了,吃肉不好消 化,影响正气趋向于体表,影响解表”,她呵呵笑了,说“猫就是天生吃肉的东西,吃肉对它来说,是最好消化的,你给它吃大米饭,它从来不爱吃。”。所以肉对猫来说是不禁忌的。许多欧洲人,主食就是肉,人家 不怎么吃粮食,你说人家得了感冒了,让人家吃平素不吃的粮食,别吃肉了,那就不现实。所以肉面在这里是指不好消化的食物。这要因人而 异。
“五辛”就是凡是有刺激味的蔬菜。葱蒜香菜等等。“酒酪”,酒是 对胃子有刺激的,鮥是奶制品。这些都要因人而异。“臭恶”,臭是气味。
《说文解字》说“臭”是后犬可以追踪前犬之所至。后面的狗凭什么可 以找到前面的狗呢?凭气味。臭就是气味。臭恶,就是气味不良的食物。比如臭豆腐。气味臭,但很多人都爱吃。
但是,我们得了外感病的时候,这些食物,或者是生冷的,容易伤 害卫阳;或者是不好消化的,容易把正气撤向体内的,这样不利于解表。 所以,我们要求得了外感病,对于一切生冷的,对于不好消化的,妨碍胃气的都应当禁忌。
桂枝汤方后的这段话,提示了药后的一种护理方法。或者说护理技 术。对以后其他方子都是适用的。所以以后有许多方子说服药以后它的 护理方法,就是象桂枝汤后一样。因此桂枝汤方后这一段话,在用药上,在服药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来谈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6: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希恕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条啊,就是承太阳中风那一条开始,不是太阳中风嘛,就是承那一条而深明其症和治,太阳中风咱们从前有一个概要的认识了,那么这个详细的症候和他的治疗,这一节啊,就是接着那个来谈的。

阳浮而阴弱,指着脉说的。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呢,就是指着这个脉呀,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这个形状。实在说起来呀就是浮弱。脉,我意思说这个脉呀,轻按浮,那再使劲一按呀,不禁按,弱,非常地软弱无力。仲景这个脉呀,有的指上下尺寸说的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了。也有的指着这个浮沉说的,就是外为阳,内为阴,指着这个脉的外内上说的。这一节说的阳浮阴弱呀,我方才讲了,就是外和内。脉是浮舒在外,但不禁按,软弱无力。这个弱脉同这个弦脉是对待的,比如说我们这个琴弦喜丁丁给它上上,一按这个弦呢,上下端直,这叫做弦。你这个弦上得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这个叫做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说阳浮之脉,那么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之应。阴弱之脉呢,就是汗出之脉,就是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相应。

底下这个啬啬恶寒,这个啬,就是嗦,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聚蜷,就是嗦嗦然而恶寒,就形容恶寒这个状貌。
淅淅恶风,淅淅这两个字,本来是风的声音,微风的声音,淅淅。也有这个淅呀,指着咱们这个淘米的水,叫做淅。所以当水讲也行,当风声讲也行。那么这一段应该当风声讲,本来没有风,太阳中风这类病呀,老感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的可证,老觉得有微风吹得上,其实没有,就是因为出汗那,感觉外面有风,有风刺激。
翕翕发热,这个翕,你看这个字,一个字,底下搁一个字,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这个翕当合,当闭,关闭的闭讲。翕翕发热这个意思,就是表证这个时候这个热,弥漫全身那,合而不开,感觉着闷热这个意思,合而不开。
那么总起来,上面就是发热、恶寒和这个恶风,用一些状词,形容词,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这个表证啊,这个气不得旁达,我们平时这个人啊,皮肤感觉不出透气,其实是透气的,要不然我们衣服怎么要脏,我们老洗澡,它也往外排出废物,也通透气息。那么这个表证呢,就是不透,不透这个气就不得旁达,那就往上,密于上,就鼻鸣干呕,这都是气往上涌的一种反应。那么这一节说的是太阳中风的症候,比以前说的太阳中风的症候详细多了,那么至于治疗呢,他用桂枝汤,桂枝汤主治之这种病。

桂枝汤这个药物啊,桂枝三两,我们现在不要去皮,这个去皮呀恐怕是个错误。现在干脆有的就把这个去皮去掉,不要了。这个桂枝呀,能够有点发汗作用,就依赖这层皮,这层皮有一种挥发油这种成分。――――――
――――――
这就是十六两一斤的,它一两合这个三钱,三两不就是九钱吗?那么可是古人的一付药开的一付单子,它一煎就是三付药。我们现在看这个量呢,要拿三除,比如这个三两,拿三除才一两,那么一两不就是三钱吗,那么现在拿计算就是9克,这个也是约略数,古人的一两合现在的三钱,也是个约略数,也不是绝对准确,但是一般应用啊都根据这个分量差不多,有的说是二钱八九这个样子,也有的说就是三钱,或者还多一点,那么这个也没有一定的考据。历来的习惯呢,就是古人的一两合现在三钱。我们现在呢,又把它变成公制了,就是克了。克呢就是9克,那么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样。它这个在汉的时候,度量衡特别小。
芍药也三两,甘草二两,炙,这个三两,因为它是三剂,都要拿三除的。生姜也是三两,都要切成片。大枣12枚,把它掰开。
那么桂枝汤根据这个方剂的组成,对于上面这个中风证的治疗,我们要分析分析它。我们还要借助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说得非常的好,能帮着我们解决这个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药。内经上有个《评热病论》,这是《素问》里的,首先研究这个汗的问题,《评热病论》上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它意思什么意思呢?是人所以出汗,就由于饮食,这个谷气,古人说的就是五谷的谷啊,主要的是饮食所化生的,那么这个谷气不能直接为汗啊,它得在胃经过消化之后,变成养人之精气,这个精就是精气,所以它又说谷生于精,就是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而拿到现在的生理学上来把它解释,就是说我们饮食经过消化,吸取的营养成分,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供给周身。那么这种营养成分那,经过吸收这个时候,古人叫做精气,这个精气也是养人那,养人之精气,就是精真之气,古人这么样子来说的。在《评热病论》那,它是阴阳交头一节把这个汗(讲了),因为阴阳交它也出汗。第二节它又说了,夫邪气交争于骨肉,说这个太阳病这个阶段,就是在表时候这个阶段。这个邪,就指着外邪了,咱们现在说病邪都可以的

与气、邪、气,气就指的精气,交争于骨肉,这个骨肉就是说的体表了,他是一个约略言之。我们这个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的七窍嘛,就是人身的外在的七窍。内经上说是交争于骨肉,那他是概举的,意思就是在体表来这一块儿,来相交争,就是互相来这一块斗争;那么就与我们头前讲的太阳病一样的,太阳病的时候,就是人身上的正与邪是□□,发生斗争,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个斗争的方式呢?就是这患病的肌体呀,打算要出汗,把这个病邪解除体外,就是为这个。那么交争的结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胜也,就是精气胜了,精气胜了邪就解了。这根据这个内经上这几句话,但是精要如果胜,起码这个人能吃东西,为什么呢?他根据头前那个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他是胃消化水谷啊,如果精气能把邪祛除出去而胜了邪了,这个胃气一定旺盛,胃气旺盛人能吃东西,□□□,这个邪要是解除了,不复热也,人应该吃东西而不复,不再热了,这就是说肌体的肌能啊,完全胜利的一个结果。□□□□不是这样的,而复热者,又还是发烧,这个邪盛也看来,这是这个发烧还是邪在那儿,那么那个汗呐是精气也,这会儿提出精气来了,那个外边出去的汗呐出去的精气跑到外头去了,那么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筋骨疲也,他说如果人再不能吃,这个精气来源断绝了,唯独吃东西他才能够化水谷为精气呢,如果不能吃东西,只是邪留在人的体内,而邪留着,那样的人活不了了,其寿可立而倾也,这是内经上评热病论有这么一节。为什么讲这个呢,我们看看桂枝汤,桂枝汤症啊就这个中风症啊,他并不是阴阳交,很能吃啊,没到那个程度,可但是他也是汗出而复热呀,你看看这一段就看出来了:翕翕发热,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他也是汗出,一般这个说法,汗出就不应该有热,这个也是汗出但还有热,那么说明这个精气也是打败仗,他不足以驱邪,他这个力量不足以驱邪,但是胃可不是衰,还能吃,所以不到阴阳交,那么对这个汗出呢?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邪不去,这么一种病。这么一种病怎么治疗呢?我们根据内经上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理解的,第一个,我们必须要促进胃气,增强精气,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为这个精气并不足以驱邪嘛,所以他出其微汗,可是邪还留着,那么这样咱们研究桂枝汤就好研究了,你看看这桂枝汤,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这都是辛温嘛,这两味药合起来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分析分析,这个桂枝汤,桂枝这个药,我们后头也有,他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他能治。那么后边那个奔豚气,所以他能泄奔豚气,这个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那种性能上看,他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外下的力量,而生发的力量不强,就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都往上生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生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这个麻黄也是,这个药非常的轻,往上生发的力量非常的强,这个桂枝和生姜啊,他都有下达之性,往上生发的力量不强。咱们讲太阳病,他这个汗要出,全是从上□□,越生发的药使汗越容易出,他为什么摘取这两个药呢?□□这个病,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的,你再大发汗,那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取这么两个发汗的药,而不采取麻黄。那么另外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辛,有点稍甘,那么他刺激胃,也能健胃,这个生姜也是,生姜咱们都知道,古人食不离姜,就是起健胃作用。这两个药啊,又都有健胃作用,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甜药,是甜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他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那么这四个药,甘、温,这个甘温搁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那么这个病,中风的病啊,已经丧失人的体液了,他出汗嘛,再出多人得虚下来可不行,所以他加芍药,芍药这个药其实他不是酸,但时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本经上说他是味苦、微寒,他这个苦,这个桂枝生姜,他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他辛散的力量更让他小;同时这个苦微寒的药配他这个甜药,还养液。所以一个药的应用两方面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同时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他这个寒嘛。那么这样五个药搁起来你再看一看,他既是发汗、解热药,这个发汗就解热,我们夏天出汗不就散体温嘛,所以它既是发汗解热,同时又是安中建胃,增加养液,安中养液,滋液的一种药。所以对于上面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驱邪,随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正好。□□卫气,增强精气,使邪不得以伏留于肌肉,后面要讲的,这叫解肌。这才能解除这个疾病,这是根据这个药物分析,对这个病的治疗的作用。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药,根据它的煎服法来说,七升水,我们现在不要搁这么多水,他是三服药,他一堆儿煎。取三升,古人的升也小的多,要是大升,一回吃一升,那还了得!他的一升就是现在一茶杯,他每服一升,就象我们现在吃一服药一的量,没有我们的饭碗大,就象小茶杯那么一杯……所以我们现在呢,就是一茶杯,那么这个水就搁三茶杯,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们要三杯煮取一杯那是蛮好的,不过这点我们还是要考据,就是煎药的问题,古人他用微火煎,这个微火呀,它慢慢的使药的成份溶解到水里。我们现在这个灶不行,都是用这个汽油,煤气,这火暴,这样子水要多搁点,按理应该是要用微火,早些时候这个柴火,而且不要让它大,慢慢慢慢煎,所以这个煎药于治疗的作用都有关系。我们要炒个菜,火候不对还不好吃,你吃这个药,更厉害了,要治病的。我们应该遵照古法,应该用微火,但是现在一般生活条件变了,这个微火也是比较□□,要是用那个风窝煤火行,小一点呀,慢慢减,那水就可以少搁。否则,这水就要多搁,时间就要

那么这个药呀,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而且吃完这个药,你看看他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余,比服这个吃药的量要大点,药仅喝一升,这要一升余,以助药力。你看看这个全书呀,只是喝桂枝汤有喝稀粥,再没有喝稀粥的办法了,什么道理呀,这就是增强精气。它有了甘温的药来鼓舞胃气,在这期间再喝点稀粥,这个精气是要能盛,这些都是挺要紧的,这才足以驱邪再一有汗,这个邪就解了。不要发大汗,温覆令一时许,温覆就是也盖一盖,不盖也不会发汗的,虽然这个药是发汗药,你吃完药,跑外头逛去,也不会发汗的。温覆就是多盖点,差不多一时许,就是两钟头,古人一时辰合现在两钟头。遍身执执,执执就是微汗,微似有汗者益佳,顶好,要出汗而不出汗才好,微似有汗,身上潮糊糊的,那最好。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汪洋那就坏了,病必不除。所以这个发汗也要告诉患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这也要紧,这个发汗伤人津液的,如果吃一服,汗出,病也好了,那后头那个药就不要吃了,不必尽剂,它尽剂是三服药,一服药就是吃一回。假若,头一回药吃下去,不出汗,更服,依前法。更服,还无汗,方法该变变了。后服小促役其间,这时候再给他吃呀,这个时间要缩短,半日许,就半天,要三服尽,那么现在呢,就是半天内两个钟头吃一回。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如果这个病比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周时观之,就是24小时,古人就是12个时辰。白天晚上一起吃,经过24小时,好好观察。服一剂尽,病没万全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给他吃第二回,一剂就是三剂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如果汗还不出,可以吃两三剂,三剂就是现在的九剂呀。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应该戒口的地方,按理这都是对的,真要是得热病呀,他也不想吃。尤其这个五辛、生冷,它与吃药是有妨碍的,你看这个药吧,它不要发大汗,你要真吃辣的东西,它就要发大汗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该戒口的还是要戒口。为什么这一段我要这么详细的说呢?这就证明桂枝汤不是个了不起的药。因为现在呀,把这个桂枝看的都是热的不得了。就我们这里也是,你开桂枝呀,这个病发烧怎么还吃桂枝呀?你看看,是次桂枝没有不发烧的,这个书就这样的,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稳,不会发大汗的。这是发汗之中讲养胃增液的一种办法,不伤人,所以这个药最平稳不过了,所以告你,吃了不发汗再吃不发汗再吃,就是发汗病没完全好也可以再吃。那么以后,□□不没一个方剂都这么说了。因为这个桂枝汤呀现在也有这个陋习,都不敢用。在崔永年那时候就有过这个情形,福建,崔永年是福建人,福建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崔永年(?)用过之后,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后来那个地方后来也用到四钱五钱也不咱的,大家还敢用。崔永年在闽候,闽候那个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听,他那边对桂枝后来不怕了。这是头一节,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寒恶风,那么这个一定,不一定干呕,这种太阳中风证,可以用桂枝汤,道理咱们都讲过了。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这个仲景的书就这样,他还怕着你呀桂枝汤就是(用于)中风,中风证,离开这个就不能用了。这段不是了,这段他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他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他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辩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所以这个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呀就是在表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他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是没有错的。他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太阳中风,必须是中风才用,但是后世呀,这条还没人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6: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JT叔叔

1. 桂枝汤的走法
重新讲回桂枝汤调荣卫(或营卫)的过程。
桂枝汤是最早讲的汤剂,桂枝汤的基本结构,桂枝汤方子的走法,很像从人体的
太阴区块开到太阳区块去,就是足太阴脾经跟足太阳膀胱经,桂枝汤的药性,当
被人体吸收时,是最先从脾胃被吸收,脾吸收后的东西,先被送到心脏,桂枝汤
里的桂枝,可以从心脏里沿着动脉的血管走出来,(桂枝本身是一种袪风的植物,
中国的本草证明,如果把肉桂的树枝做成钉子,钉到别的树木,别的树木就会死
掉,木之气就是勾芒之气,也是风之气,所以桂枝能够把风气解掉),如果桂枝
不用药去引导它,它就会在血管里面,这样的话,桂枝汤证是卫分受风,血管里
走的是营气,血管、脉管里是营气,血管、脉管外才是卫气,要把桂枝袪风的效
果带到卫分来,就必须加上生姜,(因为生姜是一个在地底下长,每一个分叉都
很接近直角,是会分叉能量的植物,所以中国古时就说,孕妇如果吃太多生姜,
生出来的小孩手指头会多一个,因为能量会分叉掉),这样的方法,让桂枝的药
性被生姜分叉,才能走到卫分去袪风。
桂枝把血液往外打,芍药就把血液往里面收,芍药能放松平滑肌,平滑肌一放松,
这地方的静脉就会放松,平滑肌是构成内脏的肌肉,就会把静脉血拉回来,芍药
把血收在身体中间的部份来养血。
生姜这种让桂枝能量能够更分叉走到更外面的药物,跟生姜相反的药就是大枣,
也就是在桂枝汤的调节,可以看出来生姜.大枣的药性。

人体接受药物跟食物,好像味道愈浓厚,会比较走进里面,走进下面,味道比较
辛辣、粗糙,会比较走到外面,所以有些药物是往外往阳的方面走,有的药物往
里面往阴的方向走,生姜吃起来真的要比桂枝辣,能够把桂枝的药性更往外推一
点,这是一点,可是桂枝汤有一个跟生姜相反的药物,就是大枣,生姜是一种袪
赶水气的药,可是大枣是保住水气的药,中国本草学家就会说:「 大枣是榨不出
汁的。」 ,大枣的特征是它的木头需要很多锋锐之气,大枣在结果之前,喜欢人家
拿铁斧头去砍,它就会长得很好,枣树也是有刺的,代表它的锋锐之气,可是它
得到了锋锐之气,它的木头长得非常纹理细致,就好像锋锐之气在枣树都会化为
阴柔的感觉,像这样的果子,如果吃进肚子里,就会把身体内比较粗糙的气,变
为比较阴柔,就会愈往营分,往阴的方向走,不往阳的方向走,所以大枣可以导
引、补入身体的营分里,神农本草经说:「 大枣主十二经。」 ,走在「经络」里的
是营气,是比较细致的气,而比较粗糙的气,会走经络外,形成卫气,所以「大
枣入营,生姜出卫」,这是桂枝汤桂枝跟芍药的循环之外的一个营卫的循环,由
大枣跟生姜完成。像「大枣入营,生姜出卫」的药性,在张仲景的著作会看得非
常清楚。
可是如果是看一般时方的本草书,就说比较后期的本草书,也有很多时方的理论
在里面,因为时方理论的本草,是看它的归经,现在的《本草备要》,一开始都
说这药走什么经,可是生姜的药性跟大枣的药性其实不太能用归经来看,所以如
果读什么本草备要,或者一些时方的医家批注张仲景的书,往往会看到生姜大枣
的走法会让人觉得很混乱,比如一般如果看《医宗金鉴》的《伤寒论》的批注,
会觉得袪风的就是桂枝,桂枝就可以治到卫气这边来,其实光靠桂枝是不太能够
走到卫气,不能完成这个动作,必需要有生姜。
关于经方内药物的逻辑,有时会被后来很多的理论伤害。


2.【7.22】的说明
【7.22】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卫气不谐也。所以然者。荣行脉中。卫
行脉外。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也。复发其汗则愈。宜桂枝汤。
【7.22】、【7.23】日本康平本的《伤寒论》,它的【7.23】是比【7.22】低一格的,
也就是在唐朝的传本是【7.23】有点是【7.22】的批注文,所以也可以从这角度
来看它。
【7.22】、【7.23】是谈莫名的出汗、发热,之前太阳篇关于出汗的方,比如说桂
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是患者的卫气已经太虚了,所以汗水不能收住,汗水
就一直流,愈流这患者就觉得愈累,而且汗好像不会停,这是表阳虚的桂枝加附
子汤证,要用桂枝汤走营卫,然后用附子补阳气。


3.卫气的四个管道
现在的【7.22】不是桂枝加附子汤证,要会分辨,这条是说有种患者「病人常自
汗出者」,就是这种患者常常莫名其妙会流一身汗,这患者的状态是「此为荣气
和。卫气不谐也。所以然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也。」
这个地方是说血管里面、经络里面走的气是比较细致的荣气,血管外面、经络外
面,从肌肉到皮肤外是在外面保卫我们的卫气,张仲景的太阳篇是很关系到荣卫
二气的,卫气在人的身体有四个源头,其中一个是六经传变说:「 卫气是比较属
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运气区块。」, 足太阳膀胱经如何有卫气?它比较受肾脏命门之
火,把身体的水气烧热了,然后从背部上来,然后由头顶下来,气烧上来时,形
成人体的大气层,保卫身体不被外来的侵袭,这是其中一个源头。
另外,因为卫气分布到人体的表面,保护身体,人体的表面刚好是皮肤,是属肺,
所以卫气跟肺气一定是在一起的,所以卫气有另一个源头是肺,胸中大气。
还有人的身体,水气从后面直接上来,这是一条路,但其实不只这条路,还有所
谓分叉在身体侧面上来的三焦之气,三焦之气比较像是沿着身体的淋巴系统上
来,三焦之气也会汇聚到胸中,变中胸中大气的一部分,所以三焦之气也是支持
卫气的。
另外桂枝汤所走的源头,是从脾出来,从太阴到太阳这一条,脾吸收了营养、能
量,会从心脏输布到血管里面,再从血管里面,分布到血管外面,也就是从荣气
分化到成卫气的管道,桂枝汤所走的就是从荣气分化到卫气的管道,当然桂枝汤
证的受风邪,(伤到卫气的方法很多,可能是伤到后脑勺进来直接打到膀胱经上,
也可能天气太冷皮肤受寒),基本上这些都是伤到卫气。
虽然卫气有这四个源头,桂枝汤选择了从太阴脾出来到太阳脾表面这一管道,因
为桂枝汤证是走这个管道,所以对这个证状会有意义,这个证状张仲景解释,他
说:人的卫气如果很虚,人体就会很容易出汗,如果是桂枝加附子汤证,患者就
是阳虚得很厉害,这患者汗出就不会停,可是这一条讲的出汗,是有些人很容易
出汗,但流完就停了,先决条件是这人没什么其它的毛病,没什么阴阳两虚,其
它的问题都先没有。
这个辨证点有点难度,因为患者说好会流汗,到底是桂枝加附子汤证,还是桂枝
汤?其实「很会出汗」这句话很暧昧,要问患者:「 出汗容不容易停?」,如果汗
出了不容易停,比较可能是桂枝加附子汤证的虚汗,还有要问患者:「 出汗后人
会不会累?」,因为桂枝加附子汤证的虚汗,是愈流人会愈累,而这条荣卫不和
的出汗,是当人的卫气变虚了,能量不够,身体开始觉得可以放水份出去,(能
量很够,身体就会想留住水份),就会一直出汗,可是这患者张仲景说是因「此
为荣气和。卫气不谐也。」 ,就是经脉里的荣气其实是很 OK 的,可是外面的卫气
跟不上荣气的水平,好像荣气走到卫气的这条路,有点塞住,所以卫气在外面愈
来愈虚损,虚损到某一程度,就变成在冒汗了,可是到底来说,这人的荣气并不
虚,卫气虚到某一程度后,荣气还是会拔出来支持卫气,只是慢了一两个钟头而
已,所以汗还是会停,但是每次在卫气需要荣气时,荣气不能在第一时间供应得
上,这样的状况下,患者就会莫名其妙的留一身汗,然后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这样的状况还蛮容易遇到的,像这样的医案,在一开始发医案时,就有发了,回
家看桂枝汤的医案,就有处理。
对这样的状况,张仲景就说:「 复发其汗则愈。」, 再用桂枝汤发一次汗,因为桂
枝汤是调和荣卫的方,能够荣气分布到卫气的管道疏通一次,因为患者本来就不
是有什么大病,一旦疏通了,人就舒服了。
调和荣卫也可以调和阴阳,就像之前桂枝汤的医案,就有好几个医案是有位患者
左半边会出汗,右半边不会出汗,就是身体的阴阳不通,也是用桂枝汤来解决。
治阴阳不通只是桂枝汤的一个面相,治阴阳隔绝的还有厥阴篇的当归四逆汤、乌
梅丸。


4.【7.23】的说明、桂枝汤可以袪散风邪、调和荣卫、袪低烧、治出汗
【7.23】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
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它病。」 ,出汗有很多的可能性,有些出汗,不是属于这个状况,要分
得出来,比如说,一位男患者,一直出大汗,心情很烦燥,口很渴,脉还很洪大,
这个出大汗,是阳明热,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已经不属于桂枝汤的范围。或者有
人是因为太过于阴虚,所以患者晚上睡着了,会出一身大汗,这是阴虚的汗,要
治疗阴虚。所以先决条件下,要知道患者有否其它的毛病,这是第一个条件。
然后「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患者常常会发烧,会出一身汗,好像这个状况
都不会延续下去,也没什么好转,动不动就这样,「此卫气不和也。」 ,这是因为
卫气没法的到足够的能量,张仲景在用这个汤时,就带给大家一个用药的诀窍,
「先其时发汗则愈。」, 如果这个身体的发热发汗状态,是没有可以预测的时间,
这就算了,可是有些患者就是下午两点时,特别会发生,张仲景就说:「 下午两
点时会出一身汗,代表 12 点到 1 点之间,荣气供应的管道就已经供应不上了,
所以就早一两个钟头吃桂枝汤,把这条路打通,让它供应得上,荣气跟卫气就可
以调和的很好了。」 ,所以如果可以找到出汗或发热的时机,用这药就记得要出汗
或发热之前,使用它,这样荣气跟卫气就可以做好朋友。在卫气最需要荣气时,
供应荣气。
这个地方有自汗出的证状,【7.23】也有发热的证状,所以桂枝汤在临床上也常
被用来治疗低烧,因为有些人的身体平常体温就常超过 37.5 度左右,并没有什
么大病,这个其实就是卫气不能跟上荣气的调和度的一个状况,不像是真正的感
冒的生病,但还是要注意,前提是病人并没有其它病证,因为比如说气太虚的补
中益气汤证,患者会气虚发热,又比如血太虚的当归补血汤证,病患会血虚发热,
并不是每一种的发热都是桂枝汤来处理,补中益气汤会有补中益气汤抓主证的方
法,就是比较寸口的大小,当归补血汤证就把左手的关脉,看肝的血虚不虚,这
些是抓主证的方法,把所有其它的病都排除,就觉得这人好像没有病,就是脉象
看起来都没有其它的病,而莫名其妙的有发热,有出汗的状况,可以用桂枝汤。
我一个朋友是没事很容易出一身汗的人,也没有很虚损,我就请他吃 5、6g 的桂
枝汤,喝热开水,发一身汗,就只发一次就好很多了,但是就算是没有好转,反
正桂枝汤也吃不死人,发一次还没好,就知道是桂枝加附子汤证,蛮好调整。这
两条用药上没有太大的难度。
桂枝汤不止是袪散风邪,也有调和营卫的功用,还可以治疗出汗,或没有其它病
证的低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6: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倪海厦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
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
来使用。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什么时候用汤剂、散剂、
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当我们要涤荡五脏六腑的病
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
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阴阳不平衡,
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个人有事,那一个人就是阴阳下平衡。如果倒过来,吃了
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学中医跟
侦探一样要有 common sense。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
干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
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喝下去就发
汗,不一样的效果。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例如桂枝
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
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剂。丸剂
最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效
力缓慢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汤剂才有办
法。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如果做成乌梅汤,乌梅是
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到,虫没事
只有觉得很爽。以后会慢慢介绍方剂的运用,有很多技巧在里面。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代表病在表,脉浮在表面上就是热自发,代表身体的免疫系统
出来和病毒相抗,阴弱者汗自出,阴弱就是身体素虚的人,本身身体常年不好、瘦瘦的、肠胃不
好,身体的固表能力不够,就不能保持身体的津液,而一直往外散,流出来的就是汗,汗是从血里
面的水出来的,血因为有水,可以很容易的在身体里面跑,来供应身体里面的能量,表不固的时
候水散出去了,相对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病人就感觉到啬啬恶寒,一阵一阵的冷,淅淅淅
恶风,风吹得很难过,翕翕发热,一阵一阵的热,要发烧也是一阵一阵的热,鼻鸣、干呕者,这些副
证,桂枝汤主之,张仲景的第一个方剂。
为什么设计这方子?因为仲圣知道病人津液不断的在丧失,所以桂枝汤证一定有汗,「桂
枝汤」的主证是病人有汗而且恶风,如果无汗,病人感冒发烧高热且完全没汗,就不是「桂枝汤」
证,因为有汗,所以体液一直在丧失,要赶快利用红枣补足,肠胃里面有很多黏液,体液一直在耗散的时候,胃、小肠、大肠的黏液都会跟着出去,红枣表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火生土,而且红枣煮出来的汤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后,等于是肠胃的津液,举凡在肠胃的津液快干掉的时候,要赶快用红枣补足。为什么用「甘草」?「本草」里面写甘草解百毒,但解释不清楚,病人得到伤寒可能已经一段时间了,在感冒的这段时候里,胃口一定不好,因为本身的能量跑去抵抗外邪,能量减少了,肠胃的蠕动就减缓,有很多食物就会坏死在里面,而甘草可以解百毒,可以把食物分解掉,好的留下来坏的分解掉。为什么用「生姜」?因为肠胃蠕动的能源都跑到表面了,生姜下去马上刺激肠胃所以生姜有发阳的功能,阳就是动能,它能让肠胃马上蠕动,这三种大枣、甘草、生姜下去,跟感冒没有关系,只是固本。桂枝这药可以壮心阳,所以心脏病的药一定会用到桂枝,桂枝一下去的时候,心脏的阳,也
就是心脏的动能会加速,血一加速,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全部出去了,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但是
不能光让动脉加速流动,还要让静脉加速回来,所以为什么用「白芍」,在「神农本草经」里面
说:白芍轻用的时候,可以补血,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破血,就是破瘀。所以张仲景只要病人
有腹痛,肚子痛,妇人的肚子痛,通通用白芍,芍药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化瘀,所以芍药在静脉里
面走,可以让静脉的血加速流回心脏。「桂枝」、「白芍」这两味让血液循环加速,一加速把免疫
系统带出去,很快的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但是加速产生的后遗症是排出汗来,为了怕津液丧
失掉,后面又加了三味药同时补足它,并可以同时把肠子中已经坏死的食物分解掉。
因为人身上的动脉和静脉是等长的,所以桂枝白芍用等量,胖子用五钱,桂枝白芍等量,都
用五钱,瘦子用三钱,小孩子可以开半钱。如果阳不足加重桂枝、阴不足加重白芍,所以可以调
阴阳。生姜开两片,不用开三片会太辣了,桂枝已经很辣了,不过辣些也无所谓,辣一下让肠胃的
蠕动加强起来。如果病人得到感冒比较久了,甘草就用重一点,五钱,如果只两三天,就用二钱,
甘草尽量少些,因为甘草会把其它药的药性减缓下来,甘草在「本草」里写有缓和的作用。所
以有时候为了让药走的快些,不加甘草,炙甘草就是把甘草用蜂蜜炒过,甘草炙过后「性」很热,


所以甘草炙过后可以增加发汗的力量 就会进入胸阳 胸是诸阳的通路 所以炙甘草马上跑到

肺上面,马上把阳气发散到四肢,如果小孩吃「桂枝汤」太辣了,红枣可以加个十枚,让它甜一
点?如果不用红枣,吃完桂枝汤后容易便秘,因为汗都发掉了,肠胃里的津液不足,所以后面三
味完全是为了保持肠胃功能而设计的。
根据清代名医王朴庄的考证、汉制的八两约等于现在的六钱,所以汉制三两约等于现在
的 2.3 钱。汉制的一升王朴庄说是“六杓七杪”,约是现代的五钱。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
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
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用七碗水,用大火煮,古时候升柴火煮汤药,柴火的“微火”等于现在瓦斯炉的大火、煮成
三碗渣拿掉,等温了再喝,一次服一碗。服了以后,等一下再喝热稀饭一碗,来帮忙药力。然后,
被子盖起来,躺一时,差不多二个小时,全身微发汗。最好,把感冒病毒从汗排出来了,但是没有
伤到体内的津液,这样最刚好。如果药开太重,一下子大汗出就不好了。汗出了以后,不能当风,
也不能烤火,都不好。如果第一碗下去,好了就好了,不要把剩下的药喝掉。如果不流汗,再喝一碗,还不流汗,服后小促其间,就是缩短服的时间,就是三到四小时。
半日许,令三服尽,十二小时喝三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就是每四小时喝一次,
日夜都服,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再去煮,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喝桂枝汤中间禁生
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臭恶就是腌制的东西、臭豆腐腐等,为什么要禁?
「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药,就汤剂来看,桂枝壮心让动脉的血流出去,白芍让血流
回心脏,所以心脏的力量加强,火生土,土就是脾脏,所以桂枝汤喝下去,脾就充满了血,脾在胃的
下方,脾一充血,胃下面很多血管,一充血,胃就开始收缩,就肚子饿,想吃东西,所以桂枝汤是让
胃口恢复的药。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些东西都是容易腐败的。吃
了肉类,会有浮热产生,对病情恢复有影响;如果吃了生冷的东西,会抵消阳药发汗的效果,因此
都要避免。喝完桂枝汤,为什么喝热稀饭?在中医的观念认为稀饭、白饭是最好的营养,肠胃
最能吸收的是稀饭。平时吃蕃薯稀饭可以保护脾胃,蕃薯与稀饭各一半,对养生很好。
桂枝汤最明显的表证就是有汗,代表皮肤毛孔没病的,是滤过性病毒在肌肉里面,因此桂
枝汤是解肌的。如果滤过性病毒在皮肤毛孔,皮肤毛孔就封闭起来了,就会没有汗。
红枣:「朱雀」,就是保护胃的,红枣的加减很重要,红枣是甘饴的东西,很甜,平常肚子(中
焦)湿热比较盛的人。如果加了红枣会增甘加腻、遇到这种情形,把红枣拿掉。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有汗,恶风,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因为病在肌肉上
面的时候,肌肉被束缚住了,皮肤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没了,所以吹了风会很难过,风的「性」
是「阳」的,阳都是往上走,所以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头痛,人正常的阳气一直往上走,如果得了桂
枝汤证,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使正常的体温无法往外散,阳出不去就往上冲,所以会头痛。
发热,是一种本身的抵抗力和滤过性病毒相抗的现象,这四个症状出现肯定是桂枝汤,两个症
状出现就可以了,如果临床上听起来是桂枝汤,但里面的病是淋病、梅毒,不一定的,如果症状是
这样,桂枝汤下去就好了,只要是症状一样,汤剂都行得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6: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12-31 02:11 , Processed in 0.0666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