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13智宇

[交流] 经典解读之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9-26 00: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随着我们的深入讨论 ,结论会水到渠成的到来。需要大家多努力。人少没什么关系,关键是要真的用心于此的人 才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9-26 00: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 可以设计专帖 转载 爱恩斯坦的文章 。非常有必要,大家在这个方面缺失很大,要好好补补。爱恩斯坦的代表作 如 《爱恩斯坦文集》。可以找到并想办法专贴转载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9-26 00: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恩斯坦对科学理论体系的特性和建构 有很深刻的研究和讨论 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9-26 00: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内容 我们在解读《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建构的时候 非常有用。有了易经的思想 我们的解读会更深刻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9-26 00: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 我也会找时间 拿方证对应派 或者说是自称为经方派的一些案例来讨论,方证对应的不足所在和原因及其违背内经伤寒论原则的具体缺失所在。让大家清楚的学好方证对应的基本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17: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部分因明学的资料,感觉因明学的解读和中医界的解读一样,也是佛学界的一个缩影吧,都停留在然的方证解读,但所以然的没有触碰到。因明学里面也有把阴阳分为三阴三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把要把体和义,各分出三名。
从因明学的内容可以看出,其也是根据易经的太极理论来建构的,也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天地人三五之道等内容,也就是说,这套逻辑是易经的逻辑,佛家就是用这套逻辑来解决能量层次的思辨研究,农家、医家、兵家、商家等就是用这套逻辑来撰写各门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2: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离合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5: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都是从阴中分出的阴阳,因为我们要认识事物,所以才需要从阴这个混沌分出阴阳,阴阳同出而异名,搏而勿浮勿沉,就是玄之又玄的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5: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量玄之又玄的运动,就会有时空性,周期性,即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要研究这个周期,古圣设置了几个观察点,开阖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5: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这里的三阴三阳是用来表达万物在天地中是如何生的过程,不是单纯的论天数或单纯讲地数,而是天地人三位一体,如果用在医学,三阴三阳就是以人为本来论三者关系,就像圣人南面而立的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4-27 17:40 , Processed in 0.04678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