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44|回复: 11

[原创] 关于《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提到的《阴阳大论》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30 00: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明确提到了仲圣撰用的经典有《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其中前三部都是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是很显然的,历代的争议比较少,后面的药录是药物学的经典也是比较明确的,(虽然对于书名的解读有各种差别,但是主要是和药物学的原理怎么来的有关系),平脉辨证没有书名号,显然是一门技术体系而不是专著的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从前三部医学经典中发展而来的一门脉学的技术体系(从伤寒原文的脉法文字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其中的《阴阳大论》一直没有找到她的来处,大部分人都是以此书已经失传的说法来解释。这个帖子的本意并非要去考证这部伟大的著作的某些问题,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基本的思路就是:《阴阳大论》是一部关于阴阳系统论方面的著作是不可否认的,那么流传于世的关于阴阳系统论方面现存的大家还看得到的还有什么经典著作?这个著作的外证和内证方面能否符合《阴阳大论》的条件?等等。通过多年的思考,发现存世的《易经》非常符合这个条件,我们的讨论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0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的题目也可以理解为:《易经》的阴阳系统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00: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研究《易经》比较有成就的人物很多,但是高度概括性的评论天下诸多学派及其著作特性的人物并不多。关于这一点,庄子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其《天下篇》里,发表了庄子对各家学派的研究心得报告,其中也包括道家的老子一脉,这个是另外的话题这里不做讨论。在这个篇章中庄子有一句话是评价《易经》的,那就是 易以道阴阳。也就是说庄子的研究心得报告是:易是一门研究阴阳学说或者说阴阳系统论的经典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00: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易又是如何道阴阳的呢?易所道的阴阳和《黄帝内经》所表达的阴阳论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个是这个帖子讨论的核心内容。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30 14: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以道阴阳 至少包含三个问题
1 易本身是什么 易为什么要道阴阳
2 阴阳是什么
3 易怎样道阴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7: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是什么呢 孔子给出的结论是 “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是天地的标准、模型、总规律,这个标准可以入用到天地万物的运行之中,因此我们研究天地万物、社会人事各领域,都应该放到这个标准的模型里面研究才是按规律办事。
这样医易同源、医源于易、易源于医等争论,就可以有结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7: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决了易是什么,接着就是易怎么样,易这个标准模型是怎样用的,易以道阴阳,方法是通过道阴阳来研究天地万物。
阴阳是事物内部的矛盾两个方面,事物分出了这个模糊的二,才能继续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8:3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的模糊性是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譬如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清阳浊阴等等,这些感性的划分,不具备实质内容。又譬如男女这个概念,只是对人的感性认识,只有赋予其具体内容,这个男人长什么样子,做什么事情,和女人关系又如何等等,才是落到一个理性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8:35: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而言之 我们要研究某个事物 就先分为阴阳矛盾两个模糊的研究对象 即一生二 然后才开始研究这个对象具体的怎么样 而这个怎么样 首先要有形式 在形式之内才可以填充内容 譬如刚才人分男女 男人女人有各种形式可以研究 譬如身体 饮食 工作 性格等等 填充这些形式的就是具体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20:25: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在易这个模型中 研究的对象是阴阳 阴阳运动的形式就是五行 在形式之下就可以讨论具体怎么样运动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12-22 09:56 , Processed in 0.07742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