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26|回复: 29

[交流] 颈肿一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8 16: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51岁,中等身材,目下卧蚕。
2004年开始出现颈肿大,渐渐变硬,无发热疼痛。平素吃冷容易腹痛下利,易疲倦,饮食时身半以上发热、头面出汗。余无不适,食欲、二便、睡眠正常。这两年仍未收月经,一两个月一次,来月经时腰有不适。以前有痛经、血块。
诸脉沉弱,左脉更甚。

坤造
      辛          戊          辛          己 (日空午、未)
      丑          戌          卯          丑
起大运周岁:4岁 7个月 18天,每一交大运年 6月 12日起运(公历)。
排大运:
大运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岁数   6     16      26    36     46     56     66    76   
年  1966  1976  1986  1996  2006  2016  2026  2036  
排流年:
始    丙午  丙辰  丙寅  丙子  丙戌  丙申  丙午  丙辰  
1     丁未  丁巳  丁卯  丁丑  丁亥  丁酉  丁未  丁巳  
2     戊申  戊午  戊辰  戊寅  戊子  戊戌  戊申  戊午  
3     己酉  己未  己巳  己卯  己丑  己亥  己酉  己未  
4     庚戌  庚申  庚午  庚辰  庚寅  庚子  庚戌  庚申  
5     辛亥  辛酉  辛未  辛巳  辛卯  辛丑  辛亥  辛酉  
6     壬子  壬戌  壬申  壬午  壬辰  壬寅  壬子  壬戌  
7     癸丑  癸亥  癸酉  癸未  癸巳  癸卯  癸丑  癸亥  
8     甲寅  甲子  甲戌  甲申  甲午  甲辰  甲寅  甲子  
9     乙卯  乙丑  乙亥  乙酉  乙未  乙巳  乙卯  乙丑  
     1975  1985  1995  2005  2015  2025  2035  20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16: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开始判断是乙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白酒汤,药后不疲倦,其余脉证无变化。
后来根据八字,定位为己亥,予通脉四逆汤,石沉大海。

“目下卧蚕,饮食时身半以上发热、头面出汗” 在评热病论里面的肾风、风水有论述
饮食发热出汗的在营卫生会篇也有论述
定位仍需细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0 05: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定位,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都有专门的系统讨论。这里的乙亥云云,其实也是这个原理的应用和解读而已,13版主似乎并未把这两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比如《伤寒论》所说的阳病阴病,病发于阳病发于阴。。。如果能够把那些公式放到这个层面来讨论,那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否则很难应用,自然也体会不到其精妙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0 05: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下卧蚕,饮食时身半以上发热、头面出汗” ---这段描述非常明了,句中所指也非常的精妙。至少有两点:1 以目为定位系统,自然有精为太极点,分为上下左右的系统结构,目下所指在这里要表达一种天地模型图的中及中下的定位概念;2 以身半以上的说法则是采用了大系统的定位系统,言中之意所指的是 以身为天地之极,为天枢,身半以上为上为天,身半以下为地为下。3 关于身半以上以下的用法在《金匮水汽病篇》中也是如此立极,所谓的腰以上发汗腰以下利小便云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0 06: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定位系统,其实就是以天地一体的系统模式的时间空间定位为模型,以五脏系统为核心,以相应的六腑系统为反应器的计算标定模式。是一种无形与有形结合 ,微观和宏观结合,能量(气)和物质的结合,意识和物质的结合的大一统的系统模式。所谓的五脏核心体系表达的是一种能量 无形 微观的概念,正因为是能量态 所以才会有 脏气法时论这样的篇章出现,这个层面是病的层面,分为阴病和阳病。而阴病阳病又进一步的细化为阴在具体哪个空间什么病 阳在具体哪个空间什么病的层面,这个才是病所指的内容,《伤寒论》所言的病也是这个层次的概念,只是采用了系统动态模式的三阴三阳的论述方式,也可以理解为系统功能定位的时空一体定位模式,其实道理和脏气在系统功能的时空定位模式是一样的。而到了宏观的物化 反应器上面的都称之为证,在无形与有形,微观和宏观 能量与物质之间的中介部则称之为脉,故此脉称为 气血先见,故此脉也必须定位在阳脉阴脉这个层面,同样的脉也可以用于有形层面的诊断,《金匮 五脏风寒积聚篇》里的脉法表达可以理解为这个层面的代表,但是,一定是从微观推导到宏观的,而不是直接就是活ct的似是而非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0 06: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伤寒论》遵循的都是《易经》这个《阴阳大论》的理论模式,易经里有明确的阴阳系统论和先天天地定位论以及后天流行论。换个表达法就是阴阳论和五行论的完美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0 06: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严格遵循了病 脉 证的不可逆的顺序,从理论模型的常委扩大会议的层面来说,三者组合有多少类型的组合呢?1  阳病 阳脉 阳证,阳病 阳脉 阴证 ,阳病 阴脉 阳证,阳病 阴脉 阴证;2 阴病 阴脉 阴证 ,阴病 阴脉 阳证 ,阴病 阳脉 阳证,阴病 阳脉 阴证。 这个就象解密码箱的密码组合的道理一样,是一种数学表达模式。这个类征定式 可以进一步的细分,这里就不赘言了,大家可以自己动手解读,最好是结合《伤寒论》的原文去解读,会得到更精妙的东西。历代以来大部分医家在解读《伤寒论的平脉辨脉法篇》时均未能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解得通的人未能得见,导致了脉法被妖魔化的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0 06: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病例,诸脉沉弱,很显然 是一种阴脉,13版主定位为乙亥病 也是阴病,是阴在木空间的寒化,那么为什么出现的却有很多的阳证呢?如’饮食时身半以上发热、头面出汗”,当然 更多的是阴证,如平素吃冷容易腹痛下利,易疲倦这个情况,那么,目下卧蚕。
2004年开始出现颈肿大,渐渐变硬,无发热疼痛,这段描述又是如何定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0 06: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伤寒论》的理论路数来考察,显然这个是一个三阴病的特点。具体怎么定位呢?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 脏气定位系统与三阴三阳定位系统的渊源和换算关系。只有明白了这个换算关系才能真正完成《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直接互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0 06: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提一下《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的19病机,其实讨论的就是理论完整模式的概念,只是并没有发现真正解通的医家,包括现代很多颇有成就的医家,所谓的十九其实就是河图洛书组合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4-26 19:22 , Processed in 0.06550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