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788|回复: 11

[交流] 发掘大青龙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8 07: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阳中风,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038)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039)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对于经典原文,在源头原理上只有一个最符合道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才是百家的引申开发扩展,各种发明,而不是一开始从原理上就百家争鸣。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条文,更应回归源头才能流畅解读,一下子八纲六纲、一下子脏腑经络,只能说明中医是零散的经验积累医学,是杂牌军而非王道,反过来讲,这些条文无一不是源头的深刻表达,譬如大青龙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08: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解读大青龙汤经文的时候,有两个问题很容易被轻易带过,一个是伤寒和中风的关系,条文中“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另一个是青龙汤的大小关系。

点评

大青龙中 伤寒 脉浮缓 确实很要命,基本不懂  发表于 2022-11-13 13: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08: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和中风的关系,好像是首见于第二、三条经文,这样就一下子落到两仪层次,错过了太极,仲圣之论冠以伤寒为名,然后条文再列伤寒、中风,处理手法实出自内经,是生气通天论中阳气与阴阳的关系,阳气为太极一气,分出阴阳两仪,两个阳层次不同,伤寒论的伤寒就是针对人活一口阳气来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8 20: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条文解得好,可以让我们发现伤寒很多的奥秘。比如大小方制的奥妙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09: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00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003)


在太阳病之下,分出两仪中风和伤寒,太阳病为太极,阳气在太阳点位病了不流畅了,表现为正邪关系,并以正气为主,中风和伤寒就是为此而设置,正邪之间的各种关系产生固定的类征定式,即阳气在流行时的各种状态,譬如这两条,同为邪气攻击体表,中风为正气弱,伤寒为正气盛,而里面具体的脉证,就是要全维度的辨出阳气的具体状态,全维度的意思是可以囊括其方方面面,八纲六纲脏腑经络实体等都在其视野之内,各家经典都有一个最精简的模式,就是三位一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09: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仲圣的辨病脉证,就是三位一体的模式,病讲这个无形的阳气不流畅了,证是其在有形人体的具体表现,而脉为气血先见,连接有无,为中。
三位一体是经典文化的核心思想,仲圣也是用三位一体观来写经文,因此在解读的时候必须与仲圣尿在一个壶里才能流畅,伤寒六经病条文的第一个条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完全体现出这个思想,总领全文,是为总纲,地位同圣经的第一个条文“起初神创造天地”,而很多时候这些最至关重要的条文都被轻易忽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1: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青龙汤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好像跟第二三条文不合,如果站在方证对应的层次来看就会得出是错简的结论,但如果能站在阳气流行的层次来看,则条文要呈现的是活灵活现的青龙。
太阳中风本来正气弱,阳气流行比较缓,疲惫的样子,脉缓,如果时空定格在这一点位,就是桂枝汤,但很明显大青龙汤条文讲的是阳气的动态变化,可以理解为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使正气力量提升,急欲驱邪外出。
简单来讲,就是因为某个原因,我军兵力提升了,这个原因我们能从麻黄的用量和第39条出现的“少阴”得到提示。麻黄用6 两,后世医家解读为加大麻黄的量,发汗的力量更大,但我们从帖子伤寒药的数量讨论得知,药量用的是象数系统,数变则象变,爻变则卦变,6是水数,入少阴肾,因此可推知是因为身体调动肾的储备才得以出现一鼓作气,能出现这种情况的人,平时外部资源不足或供应不到位,但国库是有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2: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就可以推出下一个条文,就是平时内外资源都充足,邪气盛的时候就会大量消耗正气,刚开始还可以脉浮紧,慢慢的就开始不足了,最外面的太阳表部正气不足了,退后一点则身疼不起来了,是一种身重乍有轻时的拉锯状态,如果再不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太阳底部的少阴国库,出现少阴证,这个时候同样可以调动一下国库,一鼓作气冀以收复失地。
一鼓作气的方法,就象火箭一飞冲天,就怕亢龙无悔不懂回首,汗多亡阳,因此最后用石膏让阳气转入阴道,而并非是药证对应于郁而化燥热,也不是反佐麻黄,而是接力麻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9 12: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省人民医院最近有个真实的案例,我因为那个案例提到过大青龙汤并作了大概解读,到时候可以把对话解读的内容放到这里,让你互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9 12: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上面的分析内容,我给一个提示; 如果要解读《伤寒论》的原文,不能按着历代大师们那种随文敷衍的方式来解读,而是要回到仲圣的写作思想和采用的思维模式的层面上来解读才是正法。离开此一途 不会有真正搞明白的那一天的。就像我私下谈到过的关于《神农本草经》的原文解读思想一样。历代以来都是就《本经》所定下来的字眼进行解读,这样的话,作者的思想和思维模式就被废弃了,这样解读的结果是没有什么大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5-2 13:54 , Processed in 0.0626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