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易学在蜀
扬雄是蜀人,他的故乡,是中华易学的真正发源地。那传说中始画八卦的伏羲,仍然在这一带的彝族中受到崇拜,他与女娲创世的故事也依然在此地流传着。
孔子的易学,可以说是只是围着《周易》在打转。假若《周易》确实是传说中周文王所作,其产生年代充其量也不过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商末周初(实际上《周易》的创作时代可能还要更晚),而巴蜀之地的易学历史,却可远远上溯到神话中的伏羲时代。
孰先孰后,一目了然。
扬雄是在这易学的源头处成长起来的。当他离开故乡来到京师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创作《太玄》的时候也未满五十,因此,他的易学更可能是在家乡时就已经学到,而不是从京师的易学博士们那里学来的——事实上,他们也教不出《太玄》那样独具一格的易学来(《太玄》的易学有老庄的道家风味,看起来受严遵的影响更多一些)。
那么,巴蜀之地的易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古人有一句评价说得好,叫做“易学在蜀”。
这句话是北宋时的程颐说的。程颐和程颢两兄弟都跟邵雍均有交情,对易学也颇有研究。据《宋史》载,二程的老爸程珦在广汉(三星堆文明出土的的那个地方)当官,两兄弟前去看望,顺道去扬雄的故乡成都游玩,看到一个箍桶匠一边箍桶一边在看书,近前一看,居然是部《周易》。两人心想:不会吧,这里的民工居然还玩这么高雅的东西啊?正想考他一考,没想到箍桶匠倒先瞧不起他们了,翻开书指着一卦说:龟儿子们哎,知道为撒子《杂卦传》中说:“《未济》,男之穷也么?”二程支吾半天回答不了,心想,俺们好歹名列北宋五大才子,一世英名毁在这小小箍桶匠身上了。面红耳赤地请他赐教。箍桶哥大大咧咧说:“《未济》这一卦,三根阳爻都是在阳位上,按理阳爻居阴位为吉,如今三阳皆不当位,岂不正是‘男之穷也’!”二程听了心服口服,后来有个叫袁滋的向程颐请教易学的问题,程颐回想起这事,愧不敢当,就对他说“易学在蜀耳,盍往求之!”袁滋听了,果然在蜀地找到一个卖酱的薛姓老翁,相谈之后,大有收获。
谈到程颐,就不能不说另外一位蜀人谯定。谯定,字天授,北宋时乐温县人(今重庆市长寿区)。他曾经跟着程颐学习,关系介于师友之间,后来程颐被贬到涪陵,谯定也一路跟着,与程颐一同点注《周易》,程颐的主要易学著作《伊川易传》正是在他的帮助下完成的。谯定的易学水平比程颐只高不低,《宋史。隐逸传》记载他“学《易》于郭曩氏,自‘见乃谓之象’一语以入。郭曩氏者,世家南平(今重庆),始祖在汉为严君平之师,世传《易》学,盖象数之学也。”
历史仿佛在冥冥中领着我们兜了一个大圈,回到了扬雄的身上——这个郭曩氏的祖上,居然曾经当过严遵的老师!他们的易学,正是“象数之学”!
而据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的记载,“谯天授之学,得于蜀曩氏夷族”。
夷族,就是彝族。
这个从西汉一直到北宋都默默无闻,但其实在易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蜀曩氏家族,竟然是彝族!果然是彝族!
扬雄的师父严遵,曾经学的是彝族的易学!
彝族人的易学是什么样子的?它与孔子所学的《周易》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十、扬雄和彝族的易学
翻开一部彝族古籍中的名著《宇宙人文论》。百度一下可知:这部古书中阐述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以及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认识﹔论述阴阳﹑五行﹑干支以及人体部位和气血经络等﹔讲解天文历算知识等。
阴阳、五行、干支、经络和天文历算等熟悉的字眼,几乎包含了中华文明所有最具特色的内容。而这一切的秘密,千百年来流传在一部部彝文书写的古籍中。
更有特色的是这部书中有关易学的内容。书中赫然有一幅八卦图。
(彝族古籍《宇宙人文论》中的八卦图)
明眼人一看之下就会发现,这张图中的八卦排列顺序,赫然就是相传由邵雍传出的伏羲先天八卦方位!
是彝族的古籍抄袭了邵雍,还是邵雍抄袭了彝族的古籍?
邵雍从未宣称伏羲先天图是他的作品。朱熹在《答袁机仲书》中称:“据邵氏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
从朱熹的话中可知,邵雍自称,先天图是伏羲所创,开始的时候并无文字,只有一张图“寓其象数”。而邵雍的一生所学正在此图之中,邵伯温尝言其父学曰:“止有一图, 以寓其卦之生变与阴阳消长之数。 ”
巧的是,那在西汉时候曾经“为严君平之师”的郭曩氏彝族始祖也正好“世传《易》学,盖象数之学也。”
由此可以推断,邵雍得到的伏羲先天图极有可能源自蜀地彝族。(而据说最先传出这张图的陈抟老祖同样是蜀人,他出生于西蜀崇龛县,即今四川安岳县。)
根据邵雍的划分,易学分成先天易和后天易两种,先天易是伏羲所画之易,有六十四卦象而无文字(伏羲所画之卦虽名为八卦,其实六十四卦已经具备,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图亦是六十四卦俱全);后天易是周文王所演,给六十四卦分别配上了爻辞和卦名,即孔子后来传授的《周易》。
仔细对比一下《周易》文王八卦、彝族八卦和邵雍的先天八卦方位,会发现前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而后两者则明显同出一源。(为方便比较,三图的卦画均由外向内画)
首先,从八卦排列上很容易看出,邵雍和彝族的八卦排列完全一致,却与文王八卦截然异趣。
其次,《周易》中的八卦之象对应在家庭关系上时为: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详见《说卦传》)
彝族的八卦之象却是:哎(乾)为父、哺(坤)为母、鲁(震)为长男、且(离)为中男、哼(兑)为少男,朵(巽)为长女、舍(坎)为中女、哈(艮)为少女。(邵雍所用卦象亦多与《周易》不同,却与彝族卦象更相近,此处暂略)
相对于《周易。说卦传》中那凌乱脱略的记载,另一部彝族文献《西南彝志》不仅完整地给出了这种家庭关系的生化关系,更指明了它们与干支的配属!
哎为天为父, 首先生变化,变成了午方, 左边一变化, 变成为丙方, 右边一变化, 变成为丁方。
哺为地之母, 首先生变化,变成了子方, 左边一变化, 变成为壬方, 右边一变化, 变成为癸方。
且为中男, 首先生变化, 变成了卯方, 左边一变化, 变成为甲方, 右边一变化,变成为乙方。
舍为中女, 首先生变化, 变成了酉方, 左边一变化, 变成为庚方, 右边一变化, 变成为辛方。
鲁为长男, 左边一变化, 变成为丑方, 右边一变化, 变成为寅方。
朵为长女, 左边一变化, 变成为未方, 右边一变化, 变成为申方。
亨为少男, 左边一变化, 变成为辰方, 右边一变化, 变成为已方。
哈为少女, 左边一变化,变成为戍方, 右边一变化, 变成为亥方。
不难想象,当那些在《周易》的残篇断简中草草思索多年而不得其解的人们,在看到彝族这样一种完整明白的易说时,心中的震撼之情。这也似乎可以解释当邵雍在北宋时挟此种易学横空出世,令当时的易学界耳目一新,并迅速便拥有了大批狂热粉丝的原因。
相比邵雍,扬雄的运气就差了一些。当他带着这样一门易学离开故乡来到京城,准备一展身手的时候,遇见的是一些并不怎么热心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