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卓尔金

[原创] 推荐并讨论一部最新的中医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7 17: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富有特色的世界结构观
    (原载《理论学习月刊》1997年第1期。入编时稍有改动,敬请谅解。)  
  【作者简介】  萨德金,男,1947年生,福建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邮编:350001。

  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是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物质、意识和场的问题,是现代科学和哲学正在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任恢忠同志凝30余年之心血,对世界之奥秘进行沉思,著述了《物质·意识·场》一书,对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人类世界进行艰苦探索,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构了富有特色的世界结构观。
该书从物质和意识、系统与层次、运动与场、空间与时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诸关系,进行有机联系的探讨,系统地描述了物质世界的新图景,阐明了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和人类世界存在的进化和整合过程,并以哲学鸟瞰式的方法力图总体把握世界的真谛。   

一.、抓住“中介”,创立世界新图景
对于中介的概念及其内涵,古代哲人早有思索和探究,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常用中介概念以表述世界的联系。他说:“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3页)任何事物都是具有直接现存物,又具有中间联系物的特性。即具有中介性。由此黑格尔把“间接联系”示为中介。
恩格斯则在大自然观中,以“中间阶段”、“中间环节”、“亦此亦彼”和“过渡”等特性,表述“中介”存在的运动状态和作用。他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鱼和两栖类之间的界限也是一样,……‘非此即彼’是愈来越不够了,……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辩证法不知道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在对立的东西之间起中介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7页)列宁则对中介作了进一步的思考,认为中介是世界的构成和过程的必要环节,正是有了它,世界有机地混成一体,世界发展过程也始终连成一体。他在《哲学笔记》中批注道:“一切都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3页。)经典作家的中介理论的认识,一直给后  人以深刻的启迪。
《物质·意识·场》继承前人的积极成果,抓住中介,进行大胆创构。如书中所述:世界是通过场的中介把物质和意识连成一体;物质又是由实物质、虚物质通过零物质构成的,零物质是构成物质统一体的中介;意识是显意识与潜意识通过无意识而构成的,无意识是构成意识统一体的中介。又如,世界又是系统构成,一切系统都是由软硬要素并通过中介环节而组成的;物质运动又是由零点运动、扩展运动和发展运动构成的,时空亦表现髟为实时空、虚时空和零时空,系统又由矛盾态、非矛盾态和无矛良盾态相互构成,对世界认识方法由辩证法、形而上学方法和零点思维方法构成,作者正是充分展开中介的内涵而进行探索,系统地描述了世界是“物质世界一一中介世界一一精神世界”的本体模式,构筑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体能动反映论的模式,展现作者创造性的“三极管”混频的综合思维模式。

二、积极概括,重新思考意识的本质
该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高度吸纳现代科学抓住“零点运动”、“零时空”、“无矛盾”等一连串中介形式,许多新的思维成果,积极概括新的哲学范畴。如对意识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概括。特别是从科学史、进化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人工智能科学、场科学、生命科学、脑科学、人体科学、气功学等进行思考和概括。认为物质世界是主体物质和客体物质对立统一的表现形态。主体物质就是指现实的“人”,是包括有思维、人脑、躯体的系统物质的统一体。其中,思维活动是主体物质系统中最高层次的物质运动。意识,是经过人脑加工和映现的信息。它一是来自客体世界的信息,一是来自主体世界,即心灵深处的信息。信息是世界存在形式及其状态的显示和表征,是关于世界存在的一种反映和一种特性,没有它,物质也就不复存在,世界也就不复存在了。信息是意识的内核,意识是由客体信息和主体的后天积累信息与先天信息。在人脑中组合、编码、加工而整合形成的,它是信息意识化过程的结晶。
作者还进一步说明信息意识化的机制,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与人体基因场、思维场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问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叠加而起作用的,并通过脑心耦合,形成思维活动的物理基础,从而深刻地概括出意识的本质和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这种思考对以往的哲学认识有了很大拓展和突破。

三、推陈出新,开拓出新的层次观与运动观
该书体系的构架与内容,对于传统的哲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书中对世界的物质体系提出了新的构想和许多新的观点。如层次观问题的独到见解,对传统的哲学就是一次冲刺。以往  人们对层次问题只是做比较简单的理解,对层次的内在实质及其复杂性、运动性、关联性等则缺乏深刻的剖析。该书则在这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赜,认为物质世界的有序分层,是系统结构的基本特性,指出对于层次的认识就我们的宇宙区域而言,它是依质量和空间的尺度,依物质结构的方式、组织程度及运动规律和演化次序而分化为不同质的序列。在纵向上,每一层次是这序列的关节点,而使世界具有层次性:在横向上,每一序列表现为同层次单位的集合,使层次又具有类型性。这样规定层次的划分和构成,无疑是比以往的认识更加拓展和深化了。作者还指出层次的复杂性问题,认为层次与类型是交织在一起的,层中有类,类中有层。自然界是多层次、多类型综合而成的立体层面。而后,又概括说明不同结构层次的物质结构形态。认为纵向结构的层次序列,既是物质结构的连续形态,又是物质实体的间断形态;横向上同层次单位的集合,既是物质结构的间断形态,又是物质虚体连续形态。
在论述层次的内涵后,作者根据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概括出划分层次的现代主要依据,纠正以往认识的不足和偏差。认为“它们主要不是由空间尺度和质量来决定的,而是由各种物质结构内部各要素和部分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和组织的有序程度及表现出来的特殊运动规律所决定的。一句话,主要是依据质的差异来划分层次的”。(《物  质·意识·场》第52页)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物质世界的宏观微观层次作了具体详尽的描述。其一,大宏观物质世界的层次划分为三大层次,即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和人类世界。根据自组织原理可以看到,信息的能动作用,使它们之间统一起来。。它打破了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和人类世界之间的壁垒,使这三个世界在信息的意义上是同一的”。(《物质·意识。场》第53页)其次,各大层次又有复杂层次。如非生命世界有微观世界层次,它包含有轻子一层子、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这五个层次;宇观世界层次为行星、恒星、星系、星系集、总星系五个层次;生命世界包括微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分为细胞、个体、种、群落和生态系统五个层次:人类世界分为社会、意识、知识领域,各个领域又有不同层次。社会领域为个体、家庭、村庄(城市)、民族、国家五个层次;意识领域有心理、意识和知识层次,又有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层次;知识领域有记忆知识、物化知识和智能知识;其形成过程又有实践、认识、真理三个层次;其发展过程又有知识、人才、教育三个层次。这些具体的细致的研究,丰富和深化了层次的知识和研究领域。
    作者不仅从纵向上丰富了层次认识,而且在横向上深化了层次的内涵,拓展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同层面上层次单位的集合及其类型性问题,作者认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正是它的纵向层次结构的序列性和同层面层次单位集合的无穷性构成的;层次同系统一样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层次的系统性;层次的关联性(纵向上层次序列之间和同层面上层次单位集合之间的相关性)及其表现为:吸引与排斥、自立与互为依赖、一与多和各种关系;以及同层面上层次单位集合的关联性。以上这些,说明作者对层次问题的认识已经系统化了,建构了自己的层次观,成为物质观中与运动观、时空观列于同一层次的重要内容。对哲学的这种探索应是开拓性的。
    此外,在运动形态的研究上,该书也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作者从物质系统和层次的存在形式考察,认为运动形式分零点运动、扩展运动和发展运动。这对原有五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分类,  无疑是独辟新境的探索。特别在零点运动的认识上,认为它是物质体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的运动形态,是特定空间和时间的间隔、空隙的物质运动。零点运动就是指中介运动。零点运动的特性:第一,具有浑沌性。既有混乱、无序性一面,又内蕴着规则、有序性一面,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第二,具有多样性。 即物质体系生死循环之零点运动,物质层次序列间时空间隔的零点运动,同层次物质单位并存之时空间隔的零点运动。这些零点运动在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和人类世界中又展现出多彩缤纷的形态。第三,具有运动过程的中介性。“一切从零开始,
  一切又都回到零。其中又有它的最高峰值”。(同上,第152页)“物质的系统与层次,总是在零点运动中生成,并通过它的扩展运动构成了空间,通过它的发展运动构成了时间,连同场,在更高一级物质体系的时空里运动。当达到了某一特定的空间,经过了某一特定的时间,物质的系统与层次,又总是通过零点运动而消逝。并以此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同上,第151页)作者对事物发展的中介环节,以零点运动来阐释,使中介思想在哲学认识上更加清晰和丰富了。同样在扩展运动形式、发展运动形式问题的探讨中,作者也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如扩展运动具体形式纵向上归结为分离与接近,自旋与互为绕转、静与动;横向上归结为自由与无序,选择与竞争、拓广与跃迁。发展运动,内在包含有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简单与复杂这三种基本形式。并阐述了结构是质变与量变的中介,是质量互变基础的重要思想,同时提出了物质世界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高级简单的新思想。

    四、标新立异,创造性地提出新的“零点思维方法”
    作者提出“零点思维方法”确有独具匠心的认识。认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是以零点思维方法为其中介。所谓零点思维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利用事物运动的间断性特点而对其非间断性一面加以割断,加以简单化的抽象的思维方法。辩证法就是自觉地把割断式的简单化的思维方法加以运用,并在运用过程中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而转化为辩证思维方法,形而上学则是把割断式简单化的思维方法绝对化了。因此零点思维方法是介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问的一种思维方法。无疑,这种零点思维方法是受惠于经典作家的“中介”观念的,是作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中介环节而引申出来的。无疑,这是人类思维方法的深化和探新。是人们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着手点,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最基本方法,它无疑将成为科学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作者认为零点思维方法主要又分为非联系方法、模糊方法和浑沌方法等,其中非联系方法是它的最简单的形式。
    对此,作者还提出一个很有新意的见解:每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有辩证法的成分,又有形而上学的成分,而零点思维方法总是居中起调节和引渡的作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通过零点思维方法而有机联系在一起,它们相互分工,相互补益,各自日趋完善。从认识层次看,形而上学是辩证法的基础,辩证法是形而上学发展的结果,而形而上学又包含在辩证法之中。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通过零点思维方法各有适用范围,超出其范围都可能走向荒谬;它们在认识上有具体分工,通过零点思维方法而协作互补,但不可取代,也不可或缺。
    该书属于开拓性尝试性的创新著作,有许多标新立异,提出许多新概念、新思想、新思考,以唤起人们对世界新图景的兴趣,给人以新思维的启迪。但也必然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讨论。应该看到有些内容和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如信息与意识有何区别?信息能否扩展为意识?空间概念能否用相互作用的“场”来表现或用“平衡与稳定的一种普遍形式”来表示?时间能否用“通过场而进行相互作用的不平衡性借以实现的普遍形式” 或“相互交替节律的表现形式”来阐释?时间用不平衡性、节律性能否说明它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呢?矛盾与矛盾斗争性范畴应  如何确定?能否把矛盾的范畴归结为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的排斥、斗争,即事物自身的不同一性、两重性(自身背反性的性质)?矛盾概念只着眼于事物的分,只着眼于事物不同一,不统一吗?排斥的因素占有主导的地位吗?零类规律(即零点运动规律)内涵是什么?能否直接由零点运动形式引申为规律呢?一些理论假说也须进一步斟酌和探索。如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说什么世界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物质与意识是世界构成的两大基本要素;世界到了一定层次,物质也就是意识,意识也就是物质。又如场的问题,能否用物质体系之间相互辐射与相互吸收其中间粒子的集合及其群集效应一一波的简称来做哲学概括?又如“先天全息认知结构”能否与康德的“先验时空图式”等同构,又应如何规范和认识“特异实践”问题?等等。不论怎样,作者毕竟作了艰苦的探索,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构筑了新的世界图景和富有特色的世界结构观,无疑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7 17: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物质·意识·场》:新、奇、难
【作者简介】  朱榕,男,1943年生,福建省福清市政协。邮编:350316。

看过任恢忠同志的《物质·意识·场》一书的人,都认为任的这本哲学专著:新、奇、难。即:有创意、有创新、有新鲜感;其观点、思路奇特;书中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读起来难度大。当然,它的基本特色是创新。

1.有一个新的物质观
该书,新在有一个新的物质观。吴炳奎先生写过一篇物质观文章,提到意识型物质。但像任这样把物质和意识看成是构成世界的两大基本要素,并通过场而统一在一起的立论,这还是第一次。该书第一行就点题:“世界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物质与意识是通过‘场’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意识、场,同时宇宙世界的基本现象”。该书书名,也应了这一点,这是很新鲜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说物质是世界本源,物质是第一性吗?而物质、意识、场三位一体的物质观,岂不是三元论、多元论吗?任写道:“难道物质与物质自己构成对立统一体吗?难道意识与意识自己构成对立统一体吗?”任认为,一个物质,硬的要素,一个意识(或信息),软的要素,通过“场”的中介,统一、过渡、转化,这不正是坚持对立统一的“一元论”吗?这不正是坚持辩证自然观的“一元论”吗?他把世界作为哲学最高范畴的“一”,并坚持把物质作为世界大厦的永恒基石,而且,又从“场”的意义上,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原理,即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这难道不是一种立论高远的新的物质观吗?

2.有一个新的矛盾观
黑格尔认为,一切有限事物都包含有矛盾。列宁说:“就基本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转引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1966年横排版,第274页)毛泽东也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转引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1966年横排版,第274页)事物即含有矛盾,这已成为一种常识。
那么,在矛盾之外,是否还有与矛盾相对应的非矛盾和矛盾的外在表现——无矛盾呢?
任的回答是肯定的。
非矛盾指横向上同层次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包含差异,但差异并非皆是矛盾。如全球这一层面,有100多个国家上千个民族,这些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有些甚至有本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和民族不能和平共处。列宁说得好:……没有达到对立的差别,依然是非本质的差别,而不是矛盾。”正确认识和划分矛盾和非矛盾的范畴,同样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无矛盾指矛盾体在外部表现的一种状态。如原子既带正电荷又带负电荷,原子核与电子是一对矛盾,但其外部形态却是电中性的,即无矛盾的。一个稳定的国家,其内部也充满各种矛盾,并努力协调,以趋于有序、和谐、稳定。现代科学证明,稳态具有客观普遍性,如生态平衡中的稳态,耗散结构中某种有序化现象等。正确理解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显现稳态的无矛盾关系,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

3.有一个新的层次观
层次是系统结构的一种特性,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现象,也是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系统的特性很多,有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等等。但从结构的角度,把层次和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作为一对哲学范畴,作为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这是任恢忠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物质·意识·场》一书的特色之一。
任认为,物质世界是由系统和层次所规定的。在纵向上,每一层次是这序列的关节点,而使世界具有层次性,在横向上,每一序列则表现为同层次单位的集合,使层次又具有类型性”。(第50页)。物质世界不是一个平面,而是由多级层次、多种类型综合而成的立体层面。物质世界不但包括层次结构的系统性,系统结构的层次性,也包括纵向上层次序列的关联性和同层面上层次单位集合的关联性。系统为经,层次为纬,而把整个物质世界具体定格了。
现在通用的哲学教科书,侧重于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的阐述,而对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问题,却显得笼统,层次和系统的引进和阐发,使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内涵具体化了。

4.有一个新的运动观
基于系统和层次作为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世界将以立体的形象而展现在人们面前。故运动,就不能视之为单一的发展运动,还要说物质体系在空间的广延运动,即扩展运动,还要说物质体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的运动形态,即零点运动。这样新的运动观包括零点运动、扩展运动和发展运动三种基本形态。
我们的宇宙是一个无限小的时空点爆发而成的,在它不断膨胀而向空间广延的过程中,必然有其具体形式,即物质体系的扩展运动及其具体形式,这一点,传统的哲学却忽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现在,任填补了这一片空白,其历史意义是深远的。
再者,必须指出的是零点运动。“零点运动向我们揭示了……一切物质体系的生死循环,构成与并存,运动与转化,都必须通过中介环节”。(第152页)零点运动就是黑格尔的“中介”概念,恩格斯的“中间阶段”,列宁的“一切都经过中介而联系”的具体化。任恢忠的精巧在于:物质和意识之间用“场”来统一,在扩展运动和发展运动之间,用零点运动引渡和转化,至此,整个物质世界体系更为明晰清新了。零点运动不单是死的沉寂,更重要的是生的活力。如以真空零点运动振动为例,量子化的电磁场在真空(不激发)的状态下,虽然其中没有自由光子,但电磁场在“真空零点振动”仍然可以影响电子,使电子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振动起来。那些不激发状态量子场,一旦得到一定能量,就可以激发出成对的粒子和反粒子,实质量的物质,就在这种背景中创生。世界也因此变得充满活力。

5.有一个新的辩证法规律体系
传统的唯物辩证法规律有三条: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这三条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是倒转过来并引伸为辩证法规律的。恩格斯赞扬说:“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普遍适用的形式表述出来,这始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勋业。(《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2页)任恢忠肯定对立统一规律是科学辩证法最根本规律,同时他又指出,科学辩证法规律不是三条,而是一个体系。这个规律体系包括:在扩展运动中,纵向上,物质体系遵守分离与接近(膨胀与收缩)、自旋与互为绕转、静与动三条规律;在横向上,物质体系遵守自由与无序,选择与竞争,拓广与跃迁三条或然性规律,在发展运动中,物质体系遵守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简单与复杂三条规律,在零点运动中,物质遵守零类规律。其中分离与接近(膨胀与收缩),自旋与互为绕转,静与动,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简单与复杂六条规律,属于与必然决定论相联系的必然性规律的基本形式,所必然表现的基本状态和基本趋势。自由与无序,选择与竞争,拓广与跃迁三条规律,属于与或然决定论相联系的统计性规律的范畴,它们只是物质在同层面上集合运动中许多形式、状态、趋势中的一种基本形式、状态和趋势,这些或然性规律同必然性规律同样重要、同样有意义。
还有零类规律,如“真空零点振动”,“黑洞奇点运动”,等等。
任恢忠提出的这些新的规律诚然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证明,还有待于修正。但其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能不令人敬佩。其历史意义的勋业,也是不容置疑的。

6.有一个新的哲学框架
任恢忠心大,有心要构筑自己的哲学框架,而《物质·意识·场》已经把这个框架给竖起来了。且这个框架用“1、2、3、5” 就可以概括。所谓一,即建立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一元论,它是旨在融通并超越唯物或唯心一元论和“二元论”、“多元论”而称之为“超元论”。所谓二,就是承认一分为二,为科学辩证法最基本的法则。世界,归根结底,按“二”的原则进行分化,一阳一阴,一正一负,一个物质,一个精神。所谓三,指中介,即二之间的中间地带,二之间的第三世界。《物质·意识·场》这书名,本身就是三。实物质与虚物质,是二,零物质,是三;显意识,潜意识,是二,无意识,是三;扩展运动,发展运动是纵横坐标方向上的运动,是二,……“三生万物”,没有中介“三”,万物不生、万物不长。所谓五,指层次划分。本来,层次是无限可分的,但任只把它设定为“五”,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五大层次,微观世界划为轻子——层子、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五个层次,宇观世界划为行星、恒星、星系、星系集、总星系五个层次,生命世界划为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五个层次,社会形态划为个体、家庭、村庄(镇、城市)、民族、国家五个层次,如此等等。这其中就有奥妙。可分性是辩证法,而相信一种无限可分境界的存在,却是形而上学的。
总之,该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下,又试图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作若干有创意的发挥与阐释。

因此,《物质·意识·场》一书应当是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专著。作者不企望标新立异,也不想提出什么挑战。但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必然要求唯物辩证法改变或更新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进步中、变化中、发展中。作者的一些新观点,有其新鲜的一面,也有其有待修正、提高的一面。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应当有一种气魄、胸怀和肚量,来接纳、吸收各种学术流派的观点,提法,以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也是我们对《物质·意识·场》一书所应持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7 17: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论·二元论·中介论——评任恢忠《物质·意识·场》
【作者简介】何跃,男,1960年生,重庆建筑大学社科系教授。邮编:630045。

在认真阅读任恢忠《物质·意识·场》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想着如何为此书丰富的哲学思想定位,以便于准确、完整地把握、领会作者的思想。现考虑从以下三个坐标或维度展开讨论。

一、是实在论,而不是非实在论
实在论哲学是得到包括绝大多数科学家在内的思想家们普遍认可的合乎常识的哲学学说,而非实在论哲学则是遭到包括绝大多数哲学家在内的思想家们普遍非议的不合常识的哲学学说。实在论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可被指称和描述言说的现实世界,是不依赖于实践着的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或“超人类的”(卡尔.波普尔语)。也就是说,可被如此这般指称和描述言说的现实世界,不是实践着的人类意识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的对象性存在或属人世界,而是与实践着的人类意识的实践活动全然没有关系的、原本就如此这般存在着的所谓自在的、实在的、自主的、客观的非对象性存在或非人化世界。
典型的实在论哲学学说是卡尔‘波普尔设定、建构、创造的“世界1,2,3”学说,该学说认为,无论是世界1一一客观物质世界, 还是世界2一一主观精神世界和世界3一一客观精神世界,都是超人类的”,或者说都是不依实践着的人类意识为转移的所谓“宜主”、“客观”、“实在”的现实世界。(参阅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10页)非实在论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可被指称和描述言说的现实世界包括可被指称和描述言说的主观世界在内),是实践着的人类意识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原本不存在着可被指称和描述言说的所谓自主、客观、实在的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实践着的人类意识的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活动,是可以被如此这般指称和描述言说的或如此这般存在、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直接原因或最终根据,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着不依赖于实践着的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可以被如此这般指称和描述言说的所谓实在世界。典型的非实在论哲学是所谓“人类的世界”学说,认为包括只可被直觉、证悟、指称和形而上学描述言说的本体世界在内的所有的可以被如此这般指称和描述言说的现实世界,都是由处于特定实践一一认识水平基础上的人类意识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属人的世界,即人类的世界,原本不存在着可以被指称和描述言说的人类意识,原本不存在着可以被指称和描述言说的人类的世界,原本不存在着包括不可以被指称和描述言说的非现实存在的、“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的所谓非人类的世界在内的大千世界,也就是说,原本没有一切。(参阅何跃:《人类的世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物质·意识·场》一书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实在论哲学,而不是非实在论哲学。其理由如下:①虽然该书明确主张“人,是思维活动与客观实在的统一的基础”,并强调指出“必须从主体的角度来考察和理解一切事物”。(《物质·意识‘场》第2页)但是,在字里行间明确地表达或透露出来的却是如下基本思想:物质、意识、场相对于指称和描述言说它们的实践着的人类意识,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和先在性,也就是说,可以被如此这般指称和描述言说者在内的实践着的人类意识并不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而是原本就如此这般存在着,实践着的人类意识不过是如此这般地如实地反映或再现了它们而已。②不仅认为主体物质(即“存在于我们自身内部的物质”)和客体物质(即“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物质·意识·场》第2页)是一种不依赖于实践着的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实在世界,而且还认为与物质对应的意识也是一种“超人类的”实在世界。书中写道:“我们所说的意识,既不是张三、李四的个人意识,也不是我们这一届人类全体成员的意识,而是囊括了我们地球上所有届数人类的意识,囊括了整个宇宙中千千万万星球上类人生物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已完全客体化了;意识,已完全信息化了。”(《物质·意识·场》第13页)③这里不仅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不依赖于“地球上我们这一届”实践着的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实在世界,而且还认为将物质和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场也是“超人类的”实在世界。书中这样写道:“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又是意识的一种自然载体。……它是物质与意识的界限,它是物质与意识的中介。在这里时空消失了,生灭既寂,有无既寂,物质也就是意识,意识也就是物质,物质与意识同一了,物质与意识圆融了。”(《物质·意识·场》第14页)

二、是二元论,而不是非二元论
西方式二元论哲学既包括笛卡儿意义上的经典二元论哲学,也包括柏拉图、波普尔意义上的多元论哲学和霍布斯、洛克、黑格尔意义上的一元论哲学。西方式二元论哲学的基本特点是:认为所有可被指称和描述言说的认知对象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并认为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对立、差异关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同一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之间的转化,但终究是彼此有别的认知对象,即它们之间“虽有合,而实为二”。(何跃《西方的二元论和东方的不二论》,载《重庆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第33—36页)表现西方式二元论哲学思想的典型语句是:“心是什么?非物!物是什么?决非心!”《转引自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64页)非二元论哲学即东方式不二论哲学。东方式不二元论哲学的基本特点是:认为所有可被指称和描述言说的认知对象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存在着的,并认为存在于它们之间的统一、同一关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立、差异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但终究是彼此不二的认知对象,即它们之间“虽有分,而实不二”。(何跃:《西方的二元论和东方的不二论》,载《重庆 社会科学》1996年3期,第33—36页)表现东方式不二论哲学思想的典型语句是:“体用二名,相待而立,假如说,有体而无用,则体便空洞,无所有。若尔,体之名何从立?假如说,有用而无体,则用乃无原,而凭空突现,如木无根而生,如水无源而流”。(熊十力:《体用论》)即“体与用,本不二,而究有分,虽分,而仍不二”。(熊十力:《十力语要》卷一)
任恢忠的哲学思想,从总体上说属于西方式二元论哲学,而不属于东方式不二论哲学。其理由是:①二元论哲学主要是适用于现象世界领域的哲学,在处理现象世界中万千种具体现象之间的关系时,它坚持具体现象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等统一、同一关系,但究其最一般的情况而论,具体对象之间存在着的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差异的关系。不二论哲学主要适用于本体世界及其与现象世界之间的中介领域,在处理有关本体世界(即体)及其与现象世界(即用)的关系问题时,它认为本体世界是融现象世界的各种性质、属性于一体世界的没有组成的单元不二的整体,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关系是一与多的关系,是即一即多、一多不二的关系。《物质·意识·场》一书中所探讨的问题没有超出现象世界的范围,由于受到所探讨的问题的限制,其哲学思想很难突破二元论哲学。在处理或探讨现象世界的各种问题时,也须依赖二元论哲学提供的思想、观点、模式、方法,否则,对任何一个问题都难以获得清晰明了的、令人满意的阐释。当然,我们反对将二元论哲学及其解决问题的程序、结果模式化、绝对化、教条化,如果将它们模式化、绝对化、教条化的话,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领会整体性的大千世界。②书中设定、结构、创造了场、零物质、无意识、零空间、零时间、零点运动、零点思维方法等中介实在或中介环节,并认为在场中,物质即意识,意识即物质;在零物质中实物质与虚物质是无法被区分开来的;在无意识中,显意识与潜意识不二;在零点思维方法中,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浑然一体的,等等。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认为,在所有情况或场合中,物质与意识、实物质与虚物质、显意识与潜意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都是“虽有分,而实不二”的,相反,却自始至终都明确地主张,物质与意识、实物质与虚物质、意识与潜意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都是“虽有合,而实为二”的。在他看来,物质与意识、实物质与虚物质、显意识与潜意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认知对象,虽然在场、零物质、无意识、零点思维方法等中介环节那里表现为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同一关系。但是,在非中介环节那里,他们之间则表现为无条件的、绝对的二元对立关系。③在这种哲学体系中,场、零物质、无意识等中介实在或中介环节具有特殊的规定性,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定性使它们与物质和意识、实物质和虚物质、显意识和潜意识等非中介实在或非中介环节明确地区分开来。他没有用中介实在或中介环节来统一、包容、合并非中介实在或非中介环节的思想,而是认为非中介实在或非中介环节与中介实在或中介环节是并立的或自主存在的。因此,有理由认为他哲学体系中的中介实在与非中介实在是“虽有合,而实为二”的,也就是说,在处理中介与非中介关系问题上,仍然坚持的是西方式的二元论哲学观。

三、是中介论,而不是非中介论
所谓中介哲学,是自觉地认为在相互对立的思想、观念、事物、事件等认知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中间环节或中介环节,并认为这些中间环节或中介环节同时具有非此非彼和亦此亦彼性质的世界观学说;而所谓非中介哲学则是认为在相互对立的思想、观念、事物、事件等认知对象之间,不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中问环节或中介环节,即认为在相互对立的认知对象之间虽然可能存在着亦此亦彼和非此非彼的情形、状况,但是,这些情形、状况并不构成相对独立存在的实在对象的世界观学说。
《物质·意识·场》的哲学思想属于典型的中介哲学思想,而且富有启发意义。其具体理由如下:①在相互对立的物质和意识之间,设立了与物质、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亦物质亦意识又非物质非意识的中介实在一一场。认为场“是物质与意识的中介”,“在场的中介作用中”,物质与意识这两种“宇宙中的基本现象”,“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在它们之间,谁先谁后,谁主谁次,已没有了绝对分明的界限”,(《物质·意识·场》,第14页)“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需有一个中介——场”。(同上书,第17~18页)②在实物质和虚物质之间设立了既非实物质又非虚物质的相对独立的中介存在——零物质。“凡能形成体系、系统的实体,包括生命世界和人类世界各层次体系、系统,都属于实物质的范畴”;(同上书,第19页)”虚物质,虽然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体,但也是一种客观的实在”,(同上书,第22页)“它的内涵”是“波”;(同上书,第20 页)而“零物质,指的是具有零质量的物质。……从广义上说,凡是作为实物质与虚物质之间有机联系的中介,都属于零物质的范畴”。(同上书,第23页)③在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设立了颇具新意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完全不同于弗洛依德笔下的无意识”,前者是特指介于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一一“先天全息认知结构”,(同上书,第24页)而后者实质上是“潜意识”。书中认为,。如果说意识是指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对立统一体,那么,意识则是它们之间的中介与引渡。因而,从意识自身系统来说,它是显意识与潜意识并通过无意识而联系在一起的对立统一体”。(同上书,第26_127页)所谓“显意识,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有意识的或自觉的反映”;所谓潜意识,“是失去的记忆、被压抑的愿望、本能的冲动等”,它“活动于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间内我们又一无所觉”,它是“沉淀于心里底层的意识”;(同上书,第29页)而“无意识,就是潜在于人的大脑中的‘先天全息认知结构’,用康德的话,是‘先验时空图式…,(同上书,第31页)“这些先天的认知结构,其本身还不是‘意识’,也不是潜意识,而仅是一种认知的结构而已,……但它具有存贮和激活信息或潜意识的功能,而且,它与人类后天的认知结构有着‘同构’关系,因而能够相互感应。……好像钢琴的键盘,它本身只是个音符的结构而已,但它潜在着所有乐曲的音符”。(同上书,第32页)总之,“无意识”“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相互转化的中介环节”。(同上书,第34页)④除了上述三种典型的中介环节以外,还分别在扩展运动与发展运动之间、实空间与虚空间之间、实时间与虚时间之间、矛盾与非矛盾之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分别设定了零点运动、零空间、零时间、无矛盾、零点思维方法等中介环节,并认为,正是由于这些中介环节的相对独立地存在,才使得扩展运动与发展运动、实空间与虚空间、实时间与虚时间、矛盾与非矛盾、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组合成了相互对应的有机统一体。
综上所述,任恢忠的哲学思想可以定位在由实在论哲学、二元论哲学和中介哲学组成的三维坐标系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7 17: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新著
(原载《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张翼星,男,1933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邮编:100871。

    在当前我国哲学界比较沉寂的气氛中,我们读到任恢忠先生的《物质·意识·场》一书,像是迎面吹来一阵清风,使人有清新、愉悦之感。力去陈言,刻意求新,是此书研究哲学重大问题的显著特点。作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某些多年流行的范畴格式和理论框架,作了反传统观念的探索和突破性的尝试,而且其立论是有根据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对于一个哲学理论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确实难能可贵。作者富于创新的精神和勇气,首先值得我们专业的哲学工作者学习。

    远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中充满激情地说道:“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又说:“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那隐蔽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坚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黑格尔:《小逻
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6页)我们的理论界和哲学界应当积极支持和鼓励这种坚毅的求知者,应当相信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伟大的。

全书的理论探索,比较集中在辩证法思想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的内容和实质,是引起歧义最多、争论最为纷繁复杂的一个方面。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在国际范围内,传统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辩证法问题,就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今并未完结。从恩格斯到列宁以后被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是以自然本体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为基础的辩证法。恩格斯曾经把辩证法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作为客观辩证法自觉反映的主观辩证法,即思维、认识的辩证法。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特别是其中的人本主义派别,则多半依据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强调从实践的观点、人化自然的观点理解辩证法,只把辩证法看作社会历史领域变革现实的方法,否认自然辩证法或纯客观辩证法的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把辩证法的理论视角转向了社会历史和人的领域,以至心理世界。这种转向和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议,虽未取得显著的成果和确定的结论,而且看来对我国理论界的影响也并不是很大,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许多探索性的见解,仍然包含着和具有某些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就国内哲学界的情况来看,几十年来,特别是近19年来开展得比较充分的关于辩证法的学术探讨和争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规律和理论体系;2.如何容纳、吸取现代科学的某些新的成就和概念,如:“老三论”、“新三论”的成就和概念;3.开展应用哲学或特殊辩证法的研究,如自然辩证法、军事辩证法、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人学辩证法以及辫证逻辑,等等。但总的看来,这些探讨和争议基本上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态势和框架之内,缺少比较重要的突破。

    《物质·意识·场>一书的意义,就在于它既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又对传统的观念和格局作了某些创新和突破性的尝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值得重视的。

    第一,运用辩证法,对世界从以往平面的考察转向立体的考察。对于物质和意识、运动和场、时间和空间、系统和层次等一系列基本范畴,作者不停留在平面的哲学考察上,而是从纵横向立体视角,看到整个世界的网络性的结构。客观世界和事物本来是多视角、多向度的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的,而我们却往往只从单一的平面上去考察,这样,虽然口头上强调全面性,实际上却往往是片面的,归根结底是二维的。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曾经说过:“从来造成困难的总是思维,因为思维把一个对象的实际上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隔开来考察。”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就这点作了重要的发挥,他指出:“思维对运动的描述,总是粗糙化、僵化。不仅思维是这样,而且感觉也是这样;不仅对运动是这样,而且对任何概念也都是这样”。(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5页)《物质·意识·场》一书是在试图克服这种粗糙化和僵化的缺陷,并尝试着更加接近于客观实际的辩证思维。作者认为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不是一条、两条,也不只是三条,而是一个体系。在肯定对立统一是这一体系中核心规律的同时,亦把自然界和辩证法的规律又分为三种类型:纵向上有限的必然性规律,横向上多样的或然性规律,中介面上无限的零类规律。这就形成了一种规律的体系,使世界以一种立体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第二,把矛盾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让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矛盾形态的辩证思维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系统形态的辩证思维依据现代系统论,强调事物的系统性和整体功能。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近些年来有关辩证法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般都承认,系统思维与矛盾思维并不互相排斥。一方面,矛盾思维并不否认任何事物都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在强调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法核心的《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列宁同时也指出:“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的全部总和”、事物(现象等等)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8页)另一方面,系统思维在强调事物的全方位立体网络联系的同时,也承认立体网络联系中两个基本方面的矛盾是系统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于,作为现代形态的辩证思维。其系统思维是否高于矛盾思维?能否代替矛盾思维?一种观点认为,矛盾形态的辩证思维是辩证法的最高、最基本的形态,它本身包含系统形态的辩证思维,它只是应当吸收现代系统论中的合理因素,以更加展开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系统形态的辩证思维包含矛盾形态的辩证思维,它克服了矛盾思维的单一性、平面性的缺陷,而把辩证思维推进到当代的更高阶段。作者没有明确地就这种分歧发表见解,但看来作者基本是持前一种观点的。书中吸取当代科学的“老三论”和“新三论”的成果,引进系统与层次相统一的范畴,目的在于更好地把握和透视物质世界各个方面的表现形态和辩证关系。作者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一系列有层次的系统结构,而层次系列的关联性的根本特征却是对立统一,即所有层次系列中的基本关系都是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的,如纵向上的排斥与吸引、自立与互相依赖、一与多;横向上的并存与联系、独立与平等、统一与斗争,等等。因此,作者指出:“一切系统虽然纷繁杂陈,但归根结底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机体,而不是什么复合体。”(《物质·意识·场》第77页)
    显然,作者没有把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对立起来,也没有在二者的理论层次上分高低,而是力图使二者达到融合。他认为矛盾规律是整个辩证法学说的基础,也是解析系统规律的钥匙,而系统规律的发现和确立,又进一步丰富了辩证法的内容,也进一步证明了辩证法和矛盾学说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作者分析了矛盾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提出了矛盾统一性和多重性的思想,并且初步设想了矛盾系统运动的规律.即整体优化律、结构质变律、中介转化律,试图推进辩证法的理论内容。

    第三,着重探讨和运用了辩证法的中介范畴。我认为这是这本书最重要的理论特色和富于理论意义的成果。
    应当说,“中介”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是非常重视中介这个范畴的,他的《逻辑学》处处涉及中介问题。在黑格尔那里,“中介”就是一种间接性或关系,一种桥梁或过渡。他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没有不同时包含着直接性与间接性的。他的逻辑范畴三段式中的第二个范畴、《逻辑学》第二部分“本质论”中的范畴,都具有中介性的特点。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不但明确肯定了黑格尔的中介范畴,而且在界说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划清辩证法与诡辩论的界限时,都深刻地运用了中介性的思想。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11页)这里所说的“条件”,也就是某种中介。没有一定的条件或中介,对立面是不能成为同一和相互转化的。这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90页)接着列宁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这种灵活性,如果加以主观的应用=折衷主义与诡辩。客观地应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12页)这里所说对概念灵活性的“主观的应用”,实际上就是指不讲条件,抹煞或否定中介的作用,把对立面任意混合或直接等同起来,这就会导致折衷主义和诡辩论,而客观地应用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正是要讲条件,重视中介的作用。这便是唯物辩证法与折衷主义、诡辩论的原则界限。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中,卢卡奇特别注意论述“中介”范畴。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把总体性思想看作辩证法的实质,但他认为总体是不能没有中介的,总体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才能被理解与把握。他指出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方法论恰恰就是缺乏中介,因而就不能不陷入纯直接性的泥坑,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一种永恒的自然存在,不能把当前历史性的事件把握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无产阶级的思想家则要借助于中介范畴的方法论应用,透过直接性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而提高自己的无产阶级意识。令人遗憾的是,卢卡奇这方面的见解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在我们的辩证法的宣传和研究中,长期以来对辩证法的中介范畴是有所忽视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憾。当然,这与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獗的状况是有联系。在思想方法上,我们只习惯于讲“一分为二”,而不习惯于同时承认“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忽视客观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重性;在建设实践中,我们曾经不顾各种现实条件而好大喜功、盲目冒进,并且习惯于“一窝风”和“一刀切”;在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我们曾经推行极端两极化的思维,习惯于信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是无产阶级一家,就是资产阶级一家”……这就往往把复杂的现实生活简单化,往往忽视了各种均衡、过渡的形态,忽视了大量的中问力量和中间类型。这样,学术文化领域就实际上排斥了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可能,使“双百方针”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其实,否认或忽视,搞简单化两级化的思维方式.就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就是概念灵活性的“主观地应用”,而不是真正的辩证法。因此,在哲学理论上重视研究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中介范畴,是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物质·意识·场》一书的重要特点,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它特别着力于中介范畴的探讨和运用,使概念和范畴有重大突破,应当承认这一特点贯穿于全书之中。
    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世界上,一切系统都是由软硬要素并通过中介环节而组成的”。(《物质·意识-场》,第38页)比 如,就整个世界来说,“物质”是硬要素,“意识”是软要素,场是中介环节。分别就物质来说,则有“实物质”、“虚物质”和“零物质”;就意识来说,则有“显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就运动的基本形态来说,有“扩展运动”、“发展运动”和“零点运动”;就物质的存在形式来说.则可区分为“实空间”、“虚空间”和“零空间”以及“实时间”、“虚时间”和“零时间”。最后,就思维方法来说,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作者还提出了“零点思维方法”作为中介范畴。
    在这里.作者尽力强调并广泛发挥了恩格斯关于“零”的含义的论述。恩格斯曾经指出:“零是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所以不是没有内容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8页)正由于零没有确定的量,它就有容纳各种量的可能性;零没有确定的方向,它就有向各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零最有利于充当各种对立面之间相互过渡的中介或桥梁。作者在各种中介环节、中间范畴上冠以“零”字,是有一定根据的,也够有意思的。当然,许多具体的论述和界说能否成立,需要经过充分的学术讨论和实践检验来辨明。

    总的说来,作者关于“中介”的论述和发挥,比较突出的优点和意义是:    。
    1.把“中介”和“零”的概念运用于整个世界的最基本的方面和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上。诸如物质、意识、运动、时间、空间以及思维方法等等,对于传统的理论框架和思维定势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使得一些人们原本熟悉的哲学概念显得更加灵活和更具有弹性。尽管许多具体的论点和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校正,但它具有开创性、启发性意义,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和学术探讨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从多方面寻求“中介”形式的尝试,对“中介”范畴的深入探讨,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上某些传统观念的冲击,也是对某种薄弱环节的重视和弥补,这对于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澄清某些理论是非,从而更加准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是十分有益的。
    3.围绕中介范畴的某些具体分析,如关于世界的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关于辩证法规律的三种类型,即必然性规律、统计性规律和零类规律等方面的论述,也是颇有见地的。
    至于该书的不足之处,我想提出三点看法:
    首先,书中提出了不少新的概念、新的分类和论点,颇有新意,但有时感到理论上的逻辑分析和充分论证显得不够,有些地方限于罗列若干方面的实例。
    其次,作者的正面阐述较多,如何结合国际国内的学术讨论,有针对性地就某些争议的焦点和分歧加以展开,并比较深入的分析显得不够。

    此外,有些在哲学史上和当前理论界已成定论或已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提法,似不宜轻易地加以非议和否定。比如,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即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又如“同一”与“统一”,虽然字义上有差别,但在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这种概念的含义和运用,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比较一贯的。如果再加以质疑和否定,就可能造成某些混乱,并且不便于展开学术讨论。书中把世界上的事物区分为矛盾、非矛盾和无矛盾三种情形,把矛盾区分为“合而为一”与“分而不合”两种类型等论点,也是需要商榷的。

    最后,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如何更多地结合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使我们的哲学研究更具有民族的特色和形式,也是一个重大问题。作者今后是否也可向这个方面作更多的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8 19: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您刚开始推荐的书我买过了,先看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02: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从人性论演化出宇宙论来。阿里士多德进一步从柏拉图的思想中进一步演化出 二元论到统一论(一元论)的结论。这些思想过程可以在我的空间日记的《世界中心在哪里》的讨论中去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9 12: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您好,请问一下您的空间网址是多少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4-27 19:13 , Processed in 0.05638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