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玉机

[转帖] 中国佛学精神的印度文化之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9: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实际情况看,佛教的分裂,除了因为佛陀口传的教理戒律经弟子辗转相传必然出现差异之外,与佛教本身为了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作出某些变革以求生存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当时的印度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佛教徒已开始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佛教变革不蓄金银钱财、僧团财产共有等戒条,正是为了求得在这些地区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再如,佛教抬高佛的地位,甚至创造出许多有关佛陀的神话,这也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大民众的心理需要以求吸引更多的信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9: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佛陀的弟子们对教义和戒律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佛教教团分裂为倾向保守的上座部和倡导改革发展的大众部两大派,史称“根本分裂”。前者属于正统派,后者属于非正统派。这两大派后又继续发生多次分裂,史称“枝末分裂”。形成的派别,据南传佛教说,有十八部,据北传佛教说,则有二十部。这一时期的佛教,统称部派佛教,其佛学,就是部派佛学。


部派佛学虽然对“四谛”、“五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一般都是坚持的,但在许多宗教问题的理解上却有很大分歧,从这种分歧中可以看到佛教的发展与变化。部派佛教与原始佛教的区别,除了表现在上述由于对某些戒律的看法不同而导致了宗教实践方面的差异之外,还突出地表现在对佛陀的不同看法以及对业报轮回的主体与宇宙万物的实有、假有等问题的争论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9: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佛陀,上座部一般坚持原始佛教的看法,即认为他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不是神,他之所以伟大,主要在于他思想的正确、智慧的精湛、人格的崇高。而大众部则开始出现把佛陀神化的倾向,认为佛陀具有无限量的寿命和无边的法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特殊的相状,是神通广大、超自然的神,仂史上的佛陀并不是佛的真身,而是为了在世间教化众生方便所显的肉身。大众部的这些说法,在大乘佛教中有进一步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9: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始佛教为了反对婆罗门教关于万能的造物主(大梵天)和不死的灵魂(神我),从自己的基本理论“缘起说”出发,特别强调了“无我说”。但是,“无我说”与佛教所坚持的业报轮回说是有着深刻的内在矛盾的。正如《成唯识论》卷一中所说的:“若无实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我若实无,谁于生死轮回诸趣,谁复厌苦求趣涅盘?”部派佛教围绕着这个问题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除了少数还坚持业感缘起的理论之外,大多数部派都通过种种途径提出了变相的我或灵魂来试图解决原始佛教理论上的矛盾。例如犊子部立“补特伽罗”(“我”的别称)为轮回与解脱的主体,认为“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由于补特伽罗与五蕴(指人身)是“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关系,因而又被称之为“不可说的补特伽罗”。这个不可说的补特伽罗虽然很玄妙,实质上就是“我”的异名,是一种实体性的灵魂。犊子部的这种理论显然已经超出了原始佛教的“无我说”。此外,经量部的“胜义补特伽罗”、正量部的“果报识”、化地部的“穷生死蕴”等,名称虽然各异,本质上也都是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9: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心性及其解脱问题,部派佛教也曾有过许多争论。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求得解脱,原始佛教虽然已有把众生的解脱归结为“心”的解脱的倾向,但尚未从理论上作专门的发挥,部派佛教则围绕着心的解脱,对心性的净染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大众部一般都主张“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认为只要去除所染,恢复本净的心性,即为解脱。但由于大众部是主张“过去未来非有实体”的,因此他们所说的“净心”解脱不能是“过去”的净心,而只能是未来解脱了的净心,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是指染心未来可以实现的一种可能性。上座部的观点比较复杂,说一切有部是坚决反对“心性本净”的,他们把心分为净心与染心两种,所谓解脱,就是以净心取代染心。然而,上座部中的化地部、法藏部等的观点又与说一切有部不同,他们都主张“心性本净”,持与大众部相近的观点,但他们强调染心、净心是同一个心,这个心由染到净,体性始终不变,犹如洗衣、磨镜,去掉污垢,即显洁净,这与大众部的“心性本净”说显然又是有很大差别的。部派佛教对心性解脱问题的争论直接影响到了大乘心性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佛学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9: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宇宙万物的实有假有问题,也是部派佛教争论得比较激烈的问题。原始佛教比较注重对人生现象的分析,通过对“五蕴”、“十二因缘”等的分析来说明人生无常、一切皆苦,以强调解脱的必要性。对于那些有关世界的本体等哲学问题,一般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部派佛教的理论则逐渐由侧重人生哲学而扩大到了整个宇宙观。一般说来,上座部的各派比较侧重于说“有”,即肯定心法与色法(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都是实在的,例如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认为一切法不仅现在实有,而且过去、未来也是实有的。不过,说一切有部主张的是“法有我无”,即认为万法皆因缘而有,没有常恒的主宰(我)。犊子部则进一步主张“我法俱有”,即认为万法及其主宰(我)都是实有的。这些观点与原始佛教的无常说和无我说都是相对立的。而大众部的各派一般都比较偏重于说“空”,对现实世界持否定的态度。例如一说部主张“诸法俱名论”,认为世间法、出世间法全是假名,一切法都无有实体,都是不真实的。

  部派佛教争论的问题及其提出的观点,对大乘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哲学理论上看,大众部的理论对大乘空宗的影响较大,而上座部的理论则更多地为大乘有宗所继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7-24 22: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帖子,让我们从一个历史宏观的层面来把握下佛学的基本特点,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乱象中,立定脚跟。事实上上面的讨论,还是没能确立一个基本的准则,那就是佛学研究的对象到底是什么? 也就是说佛学研究讨论的对象是什么?这个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各部派的所谓的观点也就云里雾里了,自然也就矛盾重重了 ,让后人茫然无从。大家要思考这个问题,思考清楚了那么你就可以进去了,反之,就是浪费生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7: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理论体系或者说一个信仰,其研究对象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首先要明确的,生活中,我接触到大量的学佛居士及其传道的师父,对人生和佛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或念佛或持咒,或以传道弘法利生为己任,其付出令人倾佩,但因为没有解决上述问题,生活中常常陷入迷茫之中,对未来的目标,亦感到深切的茫然,造成了佛界一种到处拜师傅求解脱的奇特景象,(俗语叫跑庙子),而且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内心的纠结和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其景象非常凄惨。十多年与各宗师傅及居士的接触当中,很少见真正豁达之士,相信这是现实社会每一个坚持学佛者都遇到过的困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7: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谛说、八正道、缘起论、无我说、解脱论、中道观”,佛陀创造的这个理论体系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思想而设立,这是一个需要深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口头禅和实修者的分水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7-31 10: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佛学的时候 最开始的时候 要先弄一张谱系表。谱系表的内容 就是 以佛陀为立极点 画一条直线,建立一个直线坐标系,佛陀之前的年代和主要的派系著作和代表人物 佛陀传道整个过程中的各个时期 所传的道的内容 和相应的时期接受传道的弟子以及这个时期的弟子后来传的道 ,还有 佛陀之后的各个宗派的开宗之人和他们的代表作,以及这些宗派的传承脉络。如果能建构起这样的一张佛学的传承演变的谱系图。那么我们会清晰很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迷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4-26 20:41 , Processed in 0.05218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