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51|回复: 1

[交流] 圣经音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5 14: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查考圣经,为的是要明白及进入真理。依据圣经中有关音乐的经文,大家方能从圣乐在真理的教导上同归于一。从创世记到启示录,提供一个索引式的脉络,以建构完整的圣乐理念。

旧约
创4:21 犹八系弹琴与吹箫的祖师。犹八(Jubal)字义即角声,含庆祝及欢欣歌唱之意。
创3:27 雅各一家离岳丈拉班而去,拉班说可用唱歌、弹琴、击鼓相送。可见音乐有襄助礼节之用,有助日常与社交(Social)生活。
出15:1-18 摩西之歌,感情澎湃。神引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困境之后,摩西领以色列人唱出感恩赞美的诗歌。该段第二节的主题,曾再次出现於诗28:7、赛12:2及启15:3。
出15:20-21 米利暗的颂赞。她与妇女们击鼓跳舞,米利暗以歌唱和应。
民21:17-18 井水之歌,是日常工作的心声。
申31:19-30 耶和华嘱咐摩西作歌见证并教导以色列人常念出埃及之事。
申32,33 摩西之歌。
书6:4-20 耶利哥一役,是信心与礼仪(Liturgy)是角声与呼喊,齐心合力的大合唱(奏)。战胜仇敌,攻陷城垣,是军乐(Martial Music)的先声。
士5:1-31 女士师底波拉兴起作歌。
士7:18-20 基甸带阵三百人分三队,角声、破瓶,惊溃米甸人。(Martial)
撒上10:5 先知鼓瑟(string)击鼓(Percussion)、吹笛(Woodwind)、弹琴(Lyre/Harp)受圣灵感动说预言。
撒上16:23 大卫弹琴,扫罗心舒。是音乐治疗(Musick Therapy)的例子。
撒上18: 6-7 “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民间妇女的唱和,反映心声,是对唱Antiphony的例子。
撒下l:17-27 大卫为敌人扫罗及其儿子约拿单(挚友)作悼念的哀歌,又名弓歌。至情至性的歌词,有宽大的胸怀。
撇下19:35 巴西莱八十岁,听不清楚歌唱的声音。
撒下22:3 大卫赞美之歌,与诗18:2同。神是我们的避难所。
撒下23:1-7 大卫临终作歌。是善、是美。
王上1:39-40 所罗门王受膏。角声、笛声,音乐佐礼加冕(Enthronement)。
王下11:14 吹号的人侍立在王左右,音乐有佐礼的功用。
代上15:16 大卫命利未族长选立唱歌作乐的人,确认其专职地位。
代上16:7-12 大卫初次藉亚萨和他的弟兄称颂耶和华。
代下5:11-14 殿工告竣。第一次在圣殿有敬拜中的音乐。神的荣光充满了圣殿,耶和华显现(Theophany)。
代下13:14 犹太人见敌兵,祭司吹号。(Martial)
代下20:28 约沙法率领犹大人战胜仇敌。弹琴、鼓瑟、吹号是凯旋的音乐。
代下35:25 耶利米为约西亚王作哀歌(Lamentation) ,永远悼念。
拉3:11-12 圣殿重建,见过旧殿的人,歌声有悲有喜,欢呼莫名。
拉7:27 神是应当称颂的。
尼7:1 重建圣殿,城垣工竣,立歌唱的利未人。
尼11:23 王为歌唱的人出命令,供一定之粮。
尼12:45 圣殿重建,歌唱的伶长照古时所定。
伯30:9 约伯被人笑谈作歌(Mocking Song) 。
伯35:10 神使人在夜间歌唱。
伯38:7 晨星歌唱,神的众子也欢呼。耶和华在旋风中以造物之妙诘约伯。约伯之信心大增,从风闻到眼见耶和华(伯40:5)。
诗篇 是以色列人的赞美诗,又是云彩见证人的祷告书。或在圣殿,或在会堂,群体敬拜,个人灵修,百听不厌。大部份出自大卫手笔,其他则出自亚萨、所罗门及摩西等人。诗歌中有祷告,诗歌中有话语,颂赞中见能力。诗篇一百五十篇,是伟大的三一颂,是歌声与乐器的合而为一,是大合唱又是交响乐。文采、内容、意境均为上上之作,是历代的赞美诗,堪称为经典。
箴29:6 义人当欢呼喜乐。欢呼即歌唱。
传2:8 有了财宝,又有歌唱的男女,仍感虚空。
雅歌 又称为歌中之歌,是爱的礼赞。用隐喻法(Allegorical)。
赛5:1-2 葡萄园之歌。参诗八十篇。
赛6:1-8 先知见异象。神的圣洁,天使歌声,神的慈声呼召,人的信心回应,是主日崇拜内容编排的典范。
赛12:2 救恩之歌,内容与摩西之歌同。
赛16:10 先知哀叹,土地荒凉,不再有歌唱。
赛24:8-9 居民背约,主降灾罚,音乐停止。
赛24:14-16 遗民(Remnant)颂主威荣,欢欣歌唱。信心的歌声。
赛44:23 歌颂救赎之恩,凯旋欢呼。
赛54:l 异邦人归正之歌。救恩临到众人,信者必得永生。
耶利米哀歌 先知忧国忧民,圣城荒凉,痛心疾首,发愤作歌。一至四章用字母诗(Acrostic),是信息的隐喻。
结40:44 有房子为歌唱的人而设,身份被尊重及承认。
但3:1-8 尼布甲尼撒王制金像命通国敬拜,有各样乐器的声音。(异教徒也用音乐来敬拜。)
何5:8 角声、号声、发出警告。
珥2:15 用角声宣布严肃会,禁食自洁。
摩5:21-24 献祭不诚与欠真情的歌唱,主不悦纳。
摩6:16 责以色列人安逸放纵。消闲歌曲,亡国之音。
弥2:4 恶入肆行,有人作讽词,发哀歌。
哈3 祷告的调用流离歌,有可能暗示一种曲式或缓慢的速度。祷告有时可用吟唱(Chanting)。
番3:14 锡安居民有神住在中间,应当欢乐歌唱。内容与亚2:10同。

新约
太6:2 吹号。借喻法(Metaphorical Usage) 。
太11:17 吹笛。借喻法。与路7:32同。
太24:31 使者用号简的大声,是先知式的宣告,又是末世的景象。
太26:30 主餐後唱诗。可能是诗篇113至116篇(Hallel) 。
路1:45-55 马利亚尊主颂(Magnificat)。试比较撒上2:1-10的哈拿颂。
路2:10-14 天使报喜,荣神益人。是赞美诗的荣耀颂(Gloria in Excelsis Deo)。
路2:28-30 西面眼见主的救恩。(Nunc Dimittis)
徒16:25 保罗与西拉在狱中唱诗赞美神,禁卒及其全家信主受水礼,发挥音乐的布道力量(Music and Evangelism) 。
林前14:7-8 或箫或琴,借喻法。
林前14:15 灵性与悟性的歌唱,是感性、灵性与理性的三结合。
林前15:52 先知式的宣告,用号筒的声音。
弗5:19 参看歌罗西书3:16。
西3:16 基督的道理是神的话。话语在先,音乐在后。再者,诗章、颂词、灵歌,三者不宜偏废。诗章即诗篇、颂词即赞美诗,灵歌即属灵感动的歌。
帖前4:16 吹号。先知式的宣告,又是末世景象。
来2:12 在教会中颂扬神,是礼仪(Liturgical)。参看诗22:22。
来12:19 先知式的宣告。
来13:15 颂赞为祭,嘴唇果子。
雅5:13 受苦祷告,喜乐歌颂。暗示了宗教情操和礼仪(Religious and yet Liturgical)。
启1:10 吹号的声音。借喻法。
启5:9 新歌。参看诗33:3,96:1及149:1。
启5:11-14 永远的歌颂和敬拜。
启8:1-2 用七号宣告,有终结(Final)之意。参启八至十章。
启14:1-3 琴和新歌。参启5:9。
启15:1-3 羔羊之歌和摩西之歌。是逾越与救赎(Passover and Redemption)。
启18:21-22 不再有歌唱,巴比伦倒下。是借喻法。

大家宜翻查圣经,细嚼精研上面所开列及其他有关音乐的经文:上文下理,举一反三,当有所得。圣经是神的话,神的呼气;有了这两刀的利剑,教会音乐的奥秘,自能于我们眼前敞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15: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圣经》中的音乐与崇拜

   《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

1 对基督徒而言,这本书记载了上帝在人类历史中的所有作为。从史料的角度说,《圣经》记述了众多古代民族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其有关音乐的资料,显示它们主要使用在宗教礼仪中。这些宗教礼仪也称"崇拜”,音乐包含在当中。在这里,音乐的目的是赞颂上帝,功用是讲解《圣经》,因此被称为教会音乐或圣乐

2 当欧洲艺术音乐从中世纪崇拜仪式中逐渐发展起来,教会音乐最主要的功用也被悄然淡化。宗教改革前,高级的艺术音乐在教会里发展成熟,它们像天主教礼仪一样极尽精工细作与华美繁缛,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路德宗新教徒巴赫的创作,他的宗教作品标志了基督教音乐的成熟。但问题是:越来越复杂的音乐让信徒们听不清歌词,这直接影响了教义的传达。教会音乐的目的——赞颂上帝,正在被音乐本身所替代,教会不能容忍这种情况。所以,宗教改革大潮来临时,教会音乐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局面:艺术音乐离开教会转向世俗社会。欧洲大陆宗教改革运动为恢复被教皇权威所替代的《圣经》在信仰和实践中的最高权威,带来的结果是:信仰上圣经与天主教传统的分裂、艺术上专业与业余的分裂。在这本影响人类历史的书中,我们可以溯源基督教和希伯来-犹太-以色列——西方文化“两希”源头之一的传统。

一、《圣经》与以色列的音乐传统
    《圣经》包括39卷旧约全书和27卷新约全书两部分(简称旧约和新约),天主教圣经还多有旁经(次经)3。旧约是犹太教《圣经》(称为“妥拉”Torah),不过在犹太教里它们被分为22卷。
    旧约陆续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最初用希伯来文写在羊皮纸卷上,部分用亚兰文写成。希伯来文没有标点符号,没有元音,也不分字母的大小写。但这些文字是活的,因为它们被大声吟咏并世代相传。
    以色列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劫难和分离却没有失传他们的文化,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宗教信仰而来的传统:旧约全书的吟咏。“按照犹太人的说法,如果不这样吟咏,那就不允许阅读这些文字。同样,它们不仅存在于纸上,而且存在于听者的耳朵里。只有当它们被大声诵读,并被听者理解之后,它们才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的。这是对文字新的理解。当时,在埃及人眼里,文字是专家的财产(民众看不懂这种象形文字),随着犹太人迁离埃及,文字也成了民众的财产。每一个人都应该阅读,并都应该读得懂。整个民族成了书面传承的载体。这时,书面传承与口头传承的文本吟诵方法得到了结合。”4有意思的是,这段话恰好解释了另一个问题——古埃及文字失传的原因,这是当今埃及考古界的难题。
    吟咏的原则被用在所有相关事务上。最早开始,由被称为“文士”的犹太学者精心抄写这些书卷。在他们的工作要求中,有这样一条:“他们写的时候,自己必须大声念出每个词。”5 这样的传统成为流离失所、没有家园的犹太民族的不灭之源。
    “旧约全书吟咏是‘生育文字’的音乐。这里,音乐承担了这样一种任务:恢复诸如发音、语调和强调关系等语言的音乐因素,因为在固定的文字中,这些因素都消失了。”6“对于那些没有掌握希伯来语的人来说,旧约全书的吟咏只能是一种既无抑扬顿挫、有无法理解的单调哼唱,因为旋律恰恰为文本补充了它所没有提供的信息…我们能够看到,在旧约全书的吟咏中,词与曲必须相互依赖…从自身角度看,两者均为残缺不全之物,两者只有通过结合,才能构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语言。”7
    对不懂希伯来文的基督徒来说,最能被体会的吟咏方式莫过于诗篇。当然还有雅歌、耶利米哀歌等希伯来抒情诗歌。“诗篇颂唱,这一最为古老的犹太音乐形式,就是一种‘吟咏’形式。语言展示了音乐性。犹太教堂的这份遗产,就是语言音乐,它被新的宗教基督教所接受。”8
    慢慢地,“新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了犹太人至今不能接受的新约全书,它们用希腊文写成,成书于公元4世纪。基督徒继承了犹太教传统,在希腊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约全书当然也要在希腊教堂里唱颂。不过“它不再是为了清楚地表达文本的思想结构,而是为了提升礼拜仪式的氛围。吟咏卸去了作为标点拖腔的负担和任务,并朝着‘表现审美’的方向发展。”9 尽管早期基督徒音乐家尽力保持古老的传统,但格里高利圣咏的发展说明似唱非念式的吟咏不可避免地走向“表现审美”的歌唱形式。现代犹太教仪式或许保留了古代吟咏音乐的原貌,部分希腊东正教的传统中也留有一些早期以色列的音乐。
    此时的新约时代,希伯来因素和希腊文化的张力已开始在基督教身上凸显。“两希”的神观完全冲突:希腊的神祗根本不具位格(位格特指具有理智和意志的独立存在的实体)是相对性的产物,希伯来的上帝是一位无限的位格者并绝对性的创造主。希腊人认为生命之流是循环反复的,所以事物没有任何改变的希望,其宗教观没有往前发展的余地;而希伯来人关于创造的思想是从旧约中论述上帝的话语而来,其能力的启示意义是听从远胜于看见,时间是直线进步而不是循环往复的。
    希腊人的生命之流是空间性的周而复始,这种思维影响到单声部的圣咏向复调形式发展;希伯来人不断前进的历史观使欧洲艺术音乐一直发展进步。希腊人的二元对立论造成音乐观念的冲突与辨证,而希伯来人世界的创造、堕落与救赎因素成为音乐观念的精神体验。
    历史安排这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相遇,并最终在基督教身上合流。成为所有文化黏合剂的基督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妥协的宗教,它是希腊哲学传统渗入并改造犹太教的结果。“两希”文化的对立统一,就这样开始作用在基督教思想史并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进程中。

二、《圣经》中的乐器和音乐术语
    “笛、笙、鼓、钹、锣、琵琶、鼓瑟弹琴、丝弦的乐器…”这些相对于中国读者大概能理解的乐器的翻译名称,频繁出现在旧约经文中。它们可分为:弦乐类、管乐类和打击乐类。
    弦乐类:“琴或瑟”kinnor差不多是一种与希腊里拉琴或基萨拉琴有关的乐器,用手指拨弹,由檀香木制成。“琴”本身有“歌唱时的工具”的意思;“琴或瑟”nebel可能是一种竖琴类乐器,最多有十根弦,由檀香木制成。“瑟”有“献给歌唱者”的意思。“琵琶”sabkha英文有译为zither齐特拉琴,也可能是一种定调很高、琴弦交叉排列的乐器。
    管乐类:“角”shofar是用羊、牛等兽类角做的弯角号,信号类响器;“笛”halil由空心芦杆制成的,多用于酒宴等非正式场合;“号”或“喇叭”(天主教牧灵圣经译本)hazozerah,圣殿祭司用具;“萧”Ugab是竖吹的一种管乐器,用于非宗教场合。
    打击乐类:“铃铛”pa' amonim挂在祭司袍子上的小铃铛,现在仍被很多基督教的派别使用;“鼓”tof由女性使用,是一种铃鼓或小手鼓。另外,在古埃及考古和埃塞俄比亚东正教堂古老的圣像画中,有铜鼓和串铃(铜制马蹄形叉铃)。它们现在依然被使用在埃塞俄比亚科普特教会的崇拜中;“钹”tziltzelim、metziltayim铜制,有希伯来式也有埃及式的,用于圣殿礼拜仪式;“磬”“锣”mena'anim一种嘎嘎作响的玩具类音响器,或是古埃及的串铃。
    人们用这些乐器进行心理治疗和驱魔“从神那里来的恶魔临到扫罗身上的时候,大卫就拿琴用手而弹,扫罗便舒畅爽快,恶魔离开了他”(撒上16:23);用它们载歌载舞来欢庆胜利“大卫打死了那非利士人,同众人回来的时候,妇女们从以色列各城出来,欢欢喜喜,打鼓击磬,唱歌跳舞,迎接扫罗王。众妇女舞蹈唱和,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撒上18:6-7);用有规模的乐队用来传递君王的好大喜功: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为自己造了一个金制偶像,要求所有的人民都要朝拜。“你们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当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但3:5-7,10)这里,乐队作为辅佐典礼的部分,在王的命令下将所有乐器一起奏响。音乐如同信号般提醒民众下跪朝拜偶像,君王个人形象在声音的烘托下被神化。
    不过旧约中的乐器主要用来歌颂上帝,单独的乐器和集体的乐队都可使用。大卫王和他的儿子所罗门王执政时期,都建立了用于崇拜的大型乐队。其成员都是有音乐天分被选上并受过严格训练的利未人专职音乐家,相当于祭司的身份。最多时总数达288人,所有人分工明确,由亚萨、希幔、耶杜顿三位乐师指挥或作曲(代下5:12;志上25:1-8)。当规模宏大的声乐歌唱、器乐演奏和舞蹈开始崇拜“那时,耶和华的殿有云充满,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职,因为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神的殿。”(代下5:14)
    那么多乐器和歌声同时响起,当然需要音乐的提示:用什么调演唱(奏),什么时候停顿等诸如此类的音乐术语,大量存在于旧约诗篇中。如诗6,12题记“大卫的诗,交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调用第八”:“交于伶长”(其他的题记还注明交于利未各支派的伶长:如亚萨、可拉等)可能是指这些诗歌选自不同唱诗班收集的曲谱,“用丝弦的乐器”是很多首诗歌都标明的伴奏方式,“调用第八”也许是用八弦的乐器或是音调名称。其他,如“金诗、向耶和华唱的流离歌、爱慕歌…”也许是诗歌或者音乐的结构。“调用朝鹿、调用女音、爱慕歌调用百合花、调用麻哈拉、调用远方无声鸽、调用休要毁坏…”也许是音调名称、配乐指导或表情术语,也有可能是如何在圣殿礼仪中使用诗歌的附注。“细拉”一词在诗篇中出现超过70次,通常它被译成“休止”。意思可能是提示乐师或会众提高音量,或是暂停奏乐,或是会众在崇拜时做出的某些动作(如在赞美上帝时俯伏于地)等。这些音乐术语大多晦涩难懂,我们并不清楚它们的真正意思。

三、《圣经》中的音乐活动
    在《圣经》中可以看到:旧约时代充满了以音乐、诗歌和乐器来敬拜赞美上帝的例子,不过所记述的音乐活动不仅仅限于宗教礼仪。到了新约时期,具体的音乐活动则很难在经文中看到,话语的教导成为重点:使徒保罗劝导信徒要用诗章、颂词、灵歌来赞美歌颂上帝。
    (一)崇拜中的音乐活动
    教会音乐为宗教崇拜服务,它该如何在礼仪中使用是长久以来争论的问题。《圣经》中的音乐与崇拜,为后来教会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据其中记述崇拜场所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模式。
    1.旧约之会幕式崇拜:
    旧约记述,上帝和人的关系之约藉着献祭礼仪来确立。摩西带领以色列民逃离埃及,上帝解救了他们,并在西乃山上与之立约。以色列人接受此约同意顺服和敬拜,从此成为上帝的子民,耶和华就晓谕摩西建造一个可移动的帐幕(会幕)做崇拜之用。“出埃及事件”从这时开始成为以色列人崇拜的中心,一直到今天。
    出埃及记中详细介绍了会幕的制作过程。这个场所归上帝专用,人们必须藉着祭司才能接近神。因为旧约记述,人不能也无法面对面地站在上帝面前。摩西的哥哥利未人亚伦是犹太教第一任大祭司,他在会幕工作时外人不得进入观看,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当祭司进入或离开圣所时,祭袍上的铃铛行走发出声音使他不至于死去,百姓也就知道他还活着。
    经文说明祭司作为中介代表人来到上帝面前,以色列人和上帝之关系最核心的表达是在会幕里以特定的场景来完成献祭,这意味着他们用这种方式与上帝接近。献祭仪式成为旧约崇拜的中心:开始的时候献祭的人首先洁净自己,合乎礼仪要求。第二步将祭物带到会幕前由祭司收取,并带领献祭者到会幕外院的燔祭坛前。在认罪、祷告或赞美之后,献祭者割开祭品动物的喉管,祭司收集血液并将动物去皮、分块,再把它们放在祭坛上燃烧。这时,献祭者以祷告、唱咏、静默或礼仪唱颂回应。当祭物烧完后,祭司以祝福和祷告告别献祭者(不同的祭礼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在这种献动物祭为核心的崇拜中,音乐作为高度程式化内容的一部分发挥着礼仪性的功用。
    2. 旧约之大卫式崇拜:
    大卫王统治时期音乐在希伯来人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被指定在圣殿进行音乐事奉的利未族民有上千人。(代上9:33;15,16,23,25章)大卫选用音乐家的目的是要他们作先知,先知是把上帝的话语传达给民众的人。所以这些利未人受先知的教育,有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希伯来人视祭司和世袭的利未族音乐家地位相同。
    大卫王把约柜运到耶路撒冷时,摩西的会幕已迁到基遍。他就在耶路撒冷设立了一个敬拜上帝的中心,这也是一个帐幕是大卫的会幕。这位爱好音乐和信仰敬虔的犹太君王,带来完全不同与会幕式风格的崇拜:自发而自由、狂喜而热烈、音乐舞蹈和拍手叫喊充满其中。然而这一切被大卫的妻子米甲所看不起,她讥讽一国之君的丈夫像仆人一样,脱下君王之服穿上细麻布的以弗得(祭司的服饰),在民众面前狂热跳舞(撒下6:14-23)。我们发现,大卫的敬拜并没有献上公牛和羔羊的祭物,赞美和感恩代替了牲祭。但在会幕式崇拜中那位让人敬畏战兢的上帝,却仍然接受这一切。
    基督教的崇拜一样不用献动物的祭,虽然献祭也是新约崇拜的中心,但与旧约不同的是:基督教唯一的 “替罪羔羊”是耶稣自己,他一次性永久有效地完成赎罪祭。所以基督徒们藉着圣餐的饼和杯,纪念耶稣为人类所作的牺牲,用嘴唇和生命献上赞美和感恩的祭。难怪有些学者会认为大卫式崇拜预表基督教的崇拜。“赞美和感恩的祭”这个教义直接引发基督教成为“歌唱的宗教”。
    Richard Leonard在《基督教崇拜的圣经基础》(The Biblical Foundations of Christian Worship)中指出,大卫式崇拜可能有以下程序:10
    (1)上锡安过节,当敬拜者走进圣所时,他们也许会唱[上行之诗](诗120-134)直到最后站在耶路撒冷城。
    (2)宣召:号角召集民众过节,圣所里的诗班拿起弦琴和竖琴,开始唱颂(诗81:1-3)。
    (3)列队:敬拜者出去寻找约柜(诗132:6-7),以重现当年约柜第一次被带入耶路撒冷城的情景。他们呼唤“耶和华啊,求你兴起,和你有能力的约柜同入安息之所。”(诗132:8,参诗68:1,民10:35)这时,被指定的利未人将约柜抬回圣所。在这群由以色列支派中的长老带领的利未人中(诗68:27),有诗班、乐师和击鼓跳舞的童女。(诗68:24-26,149:3,150:4)
    (4)上行:当民众行到圣山时,所有的人拍掌、吹号和呼喊,他们欢呼耶和华是全地的大君王。(诗47:1-5)诗班唱诗颂赞耶和华统治万民。(诗47:6-9)
    (5)进入:当约柜送到圣所的门前,进入圣所的对唱礼仪就以一首赞美诗开始(诗24:1-2)。然后与守门的祭司进行问答。列队进圣所的人确认自己是手洁心清的(诗24:3-5),并请求将门打开,让象征“荣耀君王”的约柜可以进入(诗24:7)。对话继续,守门以“谁是荣耀的君王?”结束问题,回答“是有力有能的上主耶和华,他是荣耀的王。”(诗24:8-10)
    (6)赞美:在整个节期里,诗班向上帝唱颂赞美诗歌,类似约柜送往锡安时所唱的诗歌(诗96,106;参代上16)。其中一首最受人们喜爱的回应诗歌,也许是诗篇136篇1节“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7)预备迎见神:节期的高潮,是上帝在会众当中“显现”:“从全美的锡安中,神已经发光了。”(诗50:2)高潮来临时,也许要诵读约和诫命(出20:1-17)。崇拜时,诗班和乐队唱奏先知的诗歌,或在宣告上帝降临时(诗150:6)、或宣告他的凯旋时(诗46:8),所有的会众一起高声赞美。可能会有一些先知的声音响起,以提醒会众,上帝是非常看中与他们所立的誓约,人们必要认真对待。并警告悖逆者不要“传我的律例,口中提到我的约。”(诗5:16)
    (8)重新立约:在适当的时候,另一些先知的声音响起,邀请会众以诵读约的律例来回应“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把你从埃及地领上来。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充满。”(诗81:10)或者会众以举手立誓,再立志遵行神的吩咐,也就是那些他们曾教导孩童的话(申6:6-7)。
    3. 旧约之所罗门圣殿式崇拜:
    “当为我造圣殿,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出25:8)以色列民敬拜的无限之上帝,要他的子民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纪念他和他的作为。所罗门王在公元前968年建成圣殿,庆祝落成的崇拜典礼声势浩大。像他的父亲大卫王一样,音乐活动被有条理地规划着(代上5;7):庞大的乐队组“敲钹、鼓瑟、弹琴,同着他们有120个祭司吹号”和歌唱组“歌唱的利未人亚萨、希幔、耶杜顿,和他们的众子众弟兄,都穿细麻布衣服,站在坛的东边”,所有“吹号的、歌唱的,都一齐发声,声合为一,赞美感谢耶和华”。“那时,耶和华的殿有云充满,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职,因为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神的殿。”(代下5:13-14)
    古代民族有在各自居住地建立崇拜圣所的习惯,《圣经》中也有很多记载。当所罗门建造这个辉煌的圣殿后,很快吸引各地民众到耶路撒冷朝拜,因为地方圣所的建筑规模和崇拜阵容无法与所罗门圣殿相比拟。这一点对这位足够智慧的君王来说,宗教和政治上的双赢足以创建一个辉煌的时代。
    所罗门和大卫一样喜爱音乐和诗歌(王上4:32;传2:8),或许他设立的圣殿音乐事奉比他父亲的更复杂和精巧(代上8:14),音乐传统被牢固地建立。所罗门之后的很多年,音乐继续在犹太人生活里担任很重要的部分。歌手和号手在生活中的每个阶段都发挥他们的贡献,甚至为战争赢得胜利。(代下13:12;20:19-21)
    以色列人在节期里上圣殿崇拜来纪念上帝,其中安息日和逾越节最为重要,另外还有一些庆祝收成的日子。不过这些农业节日与以色列历史大事相关,也用来纪念上帝的作为。
    圣殿崇拜中音乐赞颂是诗班的职责,会众并不参与。他们主要是聆听,并以“哈利路亚”“阿门”或诗篇来回应。这些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很多教派中。当以色列人过分注重那些形式时,敬拜开始从面对上帝的慢慢演变成对人的,圣殿式崇拜逐渐消败。阿摩司书中记述,先知警告说上帝不喜悦这一切“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你们虽然向我先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要使你们歌唱的声音远离我;因为我不听你们弹琴的声响。”(摩5:21-23)这时的以色列民已不记得为什么崇拜和献祭,只是“弹琴鼓瑟唱消闲的歌曲,为自己制造乐器,如同大卫所造的。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却不为约瑟的苦难担忧。所以这些人必在被掳的人中首先被掳,舒身的人荒宴之乐必消灭了!”(摩6:5-7)
    圣殿式崇拜记号和象征的宗教意义是表达上帝的临在,当外在形式替代了内在意义,整个内容就会衰败甚至消亡。后来罗马天主教会的礼仪和音乐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4. 两约之间的犹太会堂式崇拜:
    会堂式崇拜可能是从耶路撒冷城和圣殿被毁(公元前6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犹太会堂是新旧约之间的产物。由于在历史中圣殿几次被毁,分散在各处的犹太人就自己聚集起来敬拜,其实会堂本身的意思就是“聚集的地方”。
    在圣殿式崇拜里,献祭和诵读上帝的话语是仪式的核心。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会堂式崇拜,由于没有祭坛,献动物和物品的祭礼就由“赞美与祈求的祭”来替代。所有仪式和祭司制度都不复存在,诵读讲解上帝的话语成为会堂式崇拜的重点。音乐被用来吟咏经文、诗篇等,并且不使用乐器,因为它们多用在献祭仪式中。
    韦伯(Robert E.Webber)在《认古识今:崇拜》(Worship Old and New )11 一书中说明,会堂的崇拜模式包括认信、祷告和读经。认信是诵读“示玛”(Shema),示玛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内容都来自旧约申命记。祷告是站立背诵一套祷文“特库拉”(Tefillah),分为赞美上帝、会众集体祈求和结束祷告三部分。读经是最为重视的部分,每一个犹太人都有责任熟读"妥拉",并教导下一代遵守。韦伯特别指出,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革新理念。因为经训传统在其他宗教里,只有僧侣或圣职阶级才有资格学习,而犹太教却公开学习并全族遵循,这就是犹太人保存传统文化公开的秘密。对比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长期对圣经拥有、阅读和解释权的垄断下,教义和礼仪体制已经僵硬并驱向神秘和权威化,最终导致宗教改革破除这一迷信。
    犹太人渴求保存和宣讲上帝的话语,在诵读“妥拉”之后就是讲道即解释经文及其应用。赫士德列出会堂崇拜的程序:“经文诵读(妥拉)——训诫,讨论——诗篇吟唱——圣哉经(The Kedusha,赛6:3)——祷告(The Yotzer 和The Ahabah,强调上帝创造的作为及他对百姓的爱;以‘听啊,以色列,主我们的神是独一的’即“示玛”结束,作为信心的告白和美好的祝福。)——18首祝福(Berakah,赞美祈求物质与属灵的祝福并为他人代求,同声以‘阿门’结束。)”12
    崇拜时的经文、诗篇和祝福由一、两位领唱或独唱者吟咏,会众也有可能参与。会堂音乐的风格或许与圣殿中的音乐相似,只是在会堂中聚会以会众参与为主,所有人都可能一起吟咏和唱颂,没有圣殿中音乐祭司的区分。基督教吸收了这些传统,并以唱诗班扩延了整个模式。今天的犹太人虽然完成复国心愿不再有奴役之苦,但依旧分散在世界各地。即便如此,在所有的家庭聚会和会堂崇拜中,犹太的子孙仍然和远古的祖先们吟咏同样的颂歌。
    5.新约的崇拜:
    刚开始人们把基督教当成犹太教的分支,慢慢他们发现这是一个新兴的宗教。新约中描述耶稣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太5:17)这段有代表意义的话显明:新兴的基督教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在犹太教基础上“揭露传统宗教的缺陷”并一路发展起来,新约解释了基督教是在扩展和成就犹太教。耶稣的天国福音,不仅对犹太本族甚至还对外邦人宣讲(犹太人把非本族者称为外邦人)。“上帝的选民”犹太人至今无法接受基督教,因为这个特殊身份不再单是他们拥有。
    新约四福音书表明耶稣不反对旧约式崇拜,但终止了犹太人对祭礼的迷信,并明确旧约崇拜的礼仪指向自己。福音对象开始扩大到外邦人,这些最早的基督徒有亚兰语系的犹太人、希腊语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亚兰语系的犹太人是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闪族语系的信徒,他们的压力源于自己是犹太人却信了基督教,这造成他们在崇拜上认同犹太教模式却又有分别。亚兰语系的犹太裔基督徒不仅到圣殿敬拜也在家中敬拜,他们的崇拜不再是旧约的献祭而以基督耶稣为中心。
    希腊化犹太人的数目远超过亚兰语系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他们长期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荒废了希伯来文。旧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的出现,满足了分散在世界各地犹太人的需要。大部分希腊化犹太人“就民族性而言,已经不再是犹太人了,只是在宗教性上,他们还保留着犹太人的成分。但他们也不能算作希腊人,因为犹太教无法与其源自犹太律法的民族性分开。”13他们在不同的文化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结果基督教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解决冲突的方案。希腊语系的犹太裔基督徒在崇拜上较为彻底地摆脱了犹太教的联系,倾向于希腊文化方式。他们拒绝遵守犹太人的礼仪条规,并认为旧约祭礼所预表的已完全应验在基督耶稣身上,这一点是犹太教义与基督教义本质的不同。
    外邦人得到福音是犹太人从未想到的。在使徒保罗写给歌林多教会的书信中,描述了外邦基督徒的崇拜情况。“弟兄们,这却怎样呢?你们聚会的时候,各人或有诗歌,或有教训,或有启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来的话,凡事都当造就人。”(林前14:26)他们的崇拜是狂热、自由而又类别繁多的。
    初期教会的崇拜没有固定模式,但可以知道犹太会堂的方式直接影响基督徒的崇拜礼仪。韦伯从新约中描绘出初期教会崇拜的图画:14
    他们在家里聚会(徒2:46)
    他们在七日的头一日聚集(徒20:7;林前16:20)
    他们唱诗(弗5:19)
    他们一起祷告(林前11:4-5)
    他们受教导(林前14:26;西3:16)
    他们重视主餐(林前10:16-17,11:20-29;徒2:42)
    他们以方言唱颂,有解释方言的,有先知讲道的(林前11:4-5,14:1-33)
    先知在集体崇拜里有一定的职事(林前14:23-33)
    他们本身有美好的团契生活,在这情况下一起崇拜(徒2:42)
    崇拜激发人关顾怜悯贫穷人(徒2:44-45)
    敬拜者当中充满了惊讶、敬畏和喜乐(徒2:43)
    崇拜中的音乐在新约中很少提到,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中,使徒保罗提及三种音乐形式:诗章、颂词和灵歌,它们都在崇拜中使用。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诗章可能是旧约诗篇或模仿诗篇而写的诗歌,这是犹太会堂崇拜的传统;颂词(hymn)可能是新创作的诗歌,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有许多首,如腓2:5-11、约:1-14、西1:15-20等。其内容论到基督,可能是一种新的唱颂形式,举例“基督之歌”: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提后3:16);灵歌的解释虽有争议但不能否认它是信徒有感而发的,其唱法很可能是以单音节多音装饰句(melismatic)来延长最后一个音节,这种唱颂形式被称为“花腔”(jubilus)如哈利路亚诗歌。奥古斯丁认为“这种诗歌实在是一种无词的狂喜之歌……表达满腔的喜乐……。一个人在极端狂喜,用尽为人所了解的字眼之后,无词的喜乐之歌自然流露出来,因为那狂喜,往往无法用语言形容”15 在教会音乐史上灵歌问题倍受争议,这种已被定义为自发性、狂喜的诗歌,如同圣俗界限问题一样困扰着关心教会发展的人们。
    路加福音中有四首著名的赞美诗被归为大颂歌形式16(GreatCanticles),它们是西方作曲家除诗篇之外最忠爱的宗教题材,也是除诗篇之外被基督徒演唱最多的诗歌。这四首赞美诗是马利亚的“尊主颂”Magnificat(路1:46-55)、“撒迦利亚颂”Benedictus(路1:67-79)、天使的赞美诗“荣耀颂”Gloria in excelsis Deo(路2:13-14)、西面颂Nunc Dimittis(路2:28-32)。另外,以犹太人传统启示文学形式写成的杰作——启示录中有多首著名的诗歌,欧洲传统合唱曲中有关描绘天堂的所有内容全包含在启示录里,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就收录了这些诗歌。
     (二)诗篇与以色列的崇拜
    旧约诗篇是《圣经》中与音乐关系最为密切的篇章,共计150篇又名“大卫的诗篇”,这部以色列人的赞美诗集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崇拜中都极为重要。“诗篇”( 英Psalms)一词,是两个希腊文名称(Psalmoi,Psaltērion)翻译的拉丁文。其希腊文源自psállō“弹或哼”,最早指弹奏拨弦乐器或乐器本身,后被用来形容歌曲或歌集。路加福音的作者使用了一个完整的希腊文名称“诗歌书”(biblios psalmon,路20:42,徒1:20),而诗篇希伯来原文意为“颂歌”或“赞美之歌”,中文统一译成“诗篇”。
    大部分及早期的诗歌被归为大卫王名下,原因是他喜好音乐并建立圣殿诗歌班。另有可拉、亚萨的诗一部分。还有较短的诗歌如“上行诗”以及“哈利路亚”赞美诗。希伯来诗歌基本体裁是平行体,其结构音乐性很强有利于歌唱。诗篇的诗歌类型最普遍的是mizm?r(诗歌),在全篇中出现超过50次,代表一种有弦乐器伴奏的祭仪诗歌。另有30首称为??r(歌曲),可能是与宗教无关的诗篇。
    “在圣经形成之前,会堂习惯上会读一首诗篇,然后读一段五经…每部分的结束均有一首赞美诗…第150篇亦作为整卷诗篇总结性的赞美诗。”17诗篇可能根据摩西五经方式分成五部分,这已经沿袭了两千多。按其内容和形式又可分为智慧诗、君王诗、哀歌、忏悔诗、赞美诗、哈利路亚诗、感恩诗、上行之诗等。
    智慧诗是其内容形式有“智慧书卷”18的特征而得名;君王诗是按诗的主题和内容来辨认;哀歌在诗篇里有民族哀歌和个人哀歌。个人哀歌的结构包括:向上帝呼求、陈述哀苦、表明信靠、祈求帮助、最后结束时全部转变成赞美或欢呼。民族哀歌的结构与个人哀歌极为相似。忏悔诗与哀歌类似,但主题多围绕在认罪忏悔上。最具代表的是诗51篇大卫王犯奸淫罪并借刀杀人被上帝惩戒的忏悔诗。
    赞美诗是诗篇的核心,分为描述式赞美和宣告式赞美(感恩诗)。其中113篇到118篇被称为“Hallel”哈利尔诗(意为赞美的诗歌),是以色列人纪念上帝救赎在节期里所唱的诗歌。传统上,在逾越节的晚餐前先唱两首,饭后再唱其余四首。一般认为,这些诗歌很可能是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所唱的诗歌。哈利路亚诗的“哈利路亚”一词,在旧约里只出现在诗篇中,是用在崇拜聚会的宣召词,中文译为“你们要赞美耶和华”。感恩诗类似现代信徒的见证分享。
    上行之诗有15首,它的解释一直有争议。一是根据“上行”之意,认为是祭司在登上圣殿台阶时唱的诗歌,是崇拜的一部分。另一观点根据某节经文中的某一词句在下一节中被重复,其诗中的每一节都建立在前一节之上,而称为“上行之诗”。不过此特征并不存在于所有这类诗中。普遍认可第三种解释:以色列百姓“上耶路撒冷”(此城地势峻峭)朝拜时,沿途所唱的诗歌。诗歌的体裁以问答形式写出,应答对唱十分适合。
    古代犹太人很少能拥有圣经抄本,但能在崇拜中大量背诵诗篇。诗篇按其诗歌的结构大概有四种不同的模式:19
    1.简易的诗:一人独唱的(诗46)
    2.回应的诗:诗班回应独唱的赞美诗(诗67:1-2)
    3.唱和的诗:以同一个句子作为句子的开始或结束,由两个诗班轮流唱(诗103:1-2、20-22)
    4.连祷诗:副歌不断重复(诗80:2-3、6-7、18-19)
    在没有圣殿也看不到利未人歌唱和献祭的情况下,今天的正统犹太教里仍保留自所罗门圣殿以来的传统:每天晨祷时,他们唱与圣殿时期同样的歌——每天不同的无伴奏的诗篇。“《犹太法典》开列了一张一周内每天演唱的诗篇名单:第一天第24篇;第二天第48篇;第三天第82篇;第四天第94篇;第五天第81篇;第六天第93篇;第七天第92篇”20每年庆祝“大卫的献殿”时,演唱诗篇第30篇。诗篇虽是以色列崇拜的必定内容,我们仍不能把它与各类别的节日活动21直接相对应,但犹太人运用诗篇的方式一定比我们所知道的更丰富灵活。
    (三)其他音乐活动
    娱乐、劳动、爱情、哀歌、战争、凯旋等非宗教礼仪类音乐活动在旧约中也有记述。最著名的哀歌是大卫悼念扫罗和他的儿子约拿单所作惋惜英雄之歌(撒下1:17-27),以及文学经典——“流泪的先知”耶利米的哀歌,此书是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22之后所做。从那时开始,传统上每年埃波月九日(七月中)为圣殿两次被毁哀哭,这段日子必定唱诵耶利米哀歌,罗马天主教在受难周最后时期也要诵读本书。
    最优美的诗歌是恋爱抒情诗雅歌,其希伯来原文标题意为“歌中之歌”,题记有“所罗门的歌”字样,指最好最美丽且口唱的欢悦歌曲。“19世纪末,魏次坦的研究发现,叙利亚阿拉伯居民婚礼歌曲很像雅歌。韦约翰曾指出,雅歌与埃及的情诗有无数类似之处。”23它是属于民间文学内容、曾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爱情歌曲集。
    劳动的歌声如以色列人在旷野挖井得水所唱“井水之歌”,“或许已经成为游牧部落接近水源时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祷词了,但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它的曲调。”24娱乐之音在旧约中多有记述,其中常有对贪享宴乐歌舞之人的警言。战争、凯旋等活动更是在人类历史上少不了音乐伴随。

    结语:《圣经》最主要的音乐内容是崇拜上帝:从在会幕里献祭唱诗到建立圣殿有专职诗班乐队敬拜,从聚集在各地的犹太会堂里吟咏诗篇到基督徒们用诗章、颂词和灵歌来赞美,音乐与崇拜的模式表现出正式、专业化与自由、非形式化两大区别。自由非形式化模式以大卫式崇拜为代表,是教会崇拜和音乐史上自由风格之源;正式并职业化模式以圣殿式崇拜为代表,成为保守派教会的千年礼仪传统。
    西方罗马天主教的传统虽遭到宗教改革的强大冲击却并没有重大改变,而东方的东正教一直到今天还基本保留了从早期教会延续下来的礼仪。新教曾试图瓦解罗马的一切传统,宗教改革分裂一统教会打开运动之门的行为,导致音乐形式与风格随教会一起门派林立、纷繁复杂。据统计,上世纪“全世界新教共有91个宗派,19,524个独立的教会团体”25。不同教派的神学思想指引各自的音乐与崇拜风格呈向多元化和世俗化,大部分派别都拥有自己的一套诗歌且很少借鉴其他宗派的。它们大致分为古礼仪教会(东正教和天主教)和自由教会(新教多个教派)传统的崇拜,其模式仍是上述的两大区别。
    古礼仪教会之东正教崇拜将信仰视像化,力图建造一个像在天上崇拜的地方;天主教礼仪的核心-弥撒是高度戏剧化的崇拜。自由教会各宗派均反对礼仪,17、18世纪的崇拜以“教导”为主,到了19世纪崇拜以“福音”为主,音乐就根据崇拜内容的调整而变化。强调灵命复兴的20世纪灵恩运动和敬拜赞美传统26,以不拘形式、热情奔放的风格与旧约大卫式崇拜相接近,这股流行之风席卷教会吸引大批年轻人入教并迅速提升信徒们的热情度。而古礼仪教会和新教英国圣公会以他们的保守作风延续了圣殿式崇拜高度程式化的神圣传统。“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1:9b),两千多年的教会音乐与崇拜在这样的两端模式中徘徊着,今日传统教会和当代教会的崇拜是更加趋向两极化。人们能实否现兼容并蓄的理想?相信采纳《圣经》中早期教会音乐与崇拜的原则(参本文三-5“新约的崇拜”)会对此现象引发的争议很有帮助。
    不过现在,风格类型相异的教会对圣乐的看法似乎越来越靠拢:只要有人欣赏,任何风格的音乐都可进入教会,它们仅在安排上有所差别。过去反映宇宙和谐的音乐已变成情感的表达和娱乐,崇拜的核心从认识神到经历神。传统圣诗、福音歌曲、黑人灵歌、音乐圣剧、摇滚赞美、民谣弥撒、舞台乐队(有钢琴或合成器、吉他、鼓)、多媒体唱诗等,流行音乐作为传达个人情感的最佳手段在教会里也无孔不入。今日历史最为悠久的教会无论是否重视礼仪,都渐渐没落。在多元文化大大丰富我们对圣乐与崇拜的认识理解的同时,也使它们“陷入了没有积淀、定论和标准的混乱景况,并且这种多元解读的随意性最终解构了阐释行为的道德责任”27 。这样,教会音乐何以立足而更新呢?拨开一切云彩遮蔽的表象探寻其本源之初——《圣经》,可以“见得穹苍的光亮”。(伯37:21)
    参考文献
    1 《圣经.新约全书.提摩太后书》第3章:第16-17节。文中所有引用的圣经章节,均按国际通用方式作注。如本例为(提后3:16-17),不另行作注。
    2 教会音乐或圣乐:狭义地讲,是用于基督教会崇拜的音乐。广义地讲,任何以宗教信仰为主题的音乐都是圣乐。本文指其狭义的定义。
    3 旁经:指没有被新教和犹太教收录而集结在罗马天主教《圣经》中的书卷,多出7卷和一些补录。天主教在特兰托会议上将其审定为《圣经》一部分,内容记述了犹大王约西亚的事迹和耶路撒冷城的陷落。很多天主教学者把它们称为“次正经”,以区别与原有旧约的“首正经”。公元前250年以后一直到初期教会时代之间,由一批古代犹太人完成这些书卷。作品的水平较“正经”低,史地和年代资料错误较多。
    4 [德]R•弗兰德、H•劳厄,金经言译《开启音乐之门——从若干崭新的视角观察音乐世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第48页。
    5 [英]肯•康诺利,杨道译《圣经是怎样写成的》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6页。
    6 同4,第49页。
    7 同4,第138页。
    8 同4,第136页。
    9 同4,第139页。
    10 [美]韦伯,孙宝玲译《哈利路亚崇拜系列一全心敬拜——崇拜的圣经基础》香港,浸信会神学院,2003,第73-74页。
    11 [美]韦伯,何李颖芬译《认古识今:崇拜》香港,宣道出版社,2000。
    12 [美]赫士德,谢林芳兰译《当代圣乐与崇拜》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第166页。
    13 [美]罗德尼•斯塔克,黄剑波、高民贵译《基督教的兴起——一个社会学家对历史的再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70页。
    14 同10,第98-99页。
    15 同12,第173页。
    16 与大颂歌相区别的,是在犹太人崇拜中经常可以听到的小颂歌,出自旧约,是类似诗篇的诗歌:
    摩西的凯歌和米利暗之歌(出15)
    摩西临终的祷告(申32)
    哈拿的颂歌(撒上2)
    哈巴古的颂歌(哈3)
    以赛亚的颂歌(赛26)
    约拿在大鱼腹中的祷告(拿2)
    但以理的祷告(但2)
    三个年轻人在火窑中赞美之歌(但3)
    17 [美]赖桑,马杰伟译《旧约综览》加拿大,国际种籽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第664页。
    18 智慧书卷:以色列人把口传、文字的格言与谚语收集成的书卷,多用诗歌体写成。包括约伯记、箴言、传道书。
    19 同12,第161页。
    20 [英]安德鲁•威尔逊-迪克森,毕韦、戴丹译《基督教音乐之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第18页。
    21 以色列圣洁的日子和节期:
    新月、安息日、逾越节、七七节、埃波月九月、新月七日赎罪日、住棚节、Simhat Tora、献殿节、普珥日、安息年、禧年等。
    22 圣殿被毁:公元前587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摧毁所罗门的圣殿,公元70年罗马将军提多摧毁“第二圣殿”,公元135年圣殿被掳,犹太人抗议罗马人起义失败被逐离耶路撒冷,开始千年的大流散。
    23 [美]狄拉德、朗文,刘良淑译《21世纪旧约导论》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第316页。
    24 同20,第三产业4页。
    25 于可主编,《当代基督新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第91页。
    26 灵恩运动和敬拜赞美传统:
    “灵恩”(charismatic)指基督教一种强烈的体验方式,它强调基督徒生活中圣灵的降临与大能。这个运动被认为有很长的历史渊源,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主对基督教主流教派产生影响。
    敬拜赞美传统源自灵恩运动,“敬拜”一词指做礼拜,“赞美”指礼拜中对上帝的赞颂。今天两词合一变成一个专有名词,它指礼拜前长时间唱“短歌”暖身,然后再开始礼拜。多采用流行音乐风格或19世纪以后福音诗歌类的曲调。
    27 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28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3-28 21:37 , Processed in 0.06190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